探析幼儿建构能力提升的指导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能力,指导,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23

  建构能力作为奠定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综合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教师通过多样的建构活动帮助幼儿提升自身的建构能力。本文将以建构能力为中心,首先从建构能力的概念和建构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进行切入,然后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所需的建构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幼儿园幼儿建构能力开展的现状以及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从建构材料的投放以及建构活动开展形式提出指导策略。

  1 概念简述

  1.1 建构游戏概念

  所谓建构游戏又称为结构游戏(Constructive play),泛指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利用积木、沙等建构材料或建筑自行搭建建筑的构造游戏。目前,幼儿园的建构游戏开展类型大致有积木游戏、金属构造游戏、拼图游戏等。根据幼儿园建设条件的不同,幼儿园建构游戏又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是室内区角游戏或者桌面结构游戏;第二是创造性游戏当中的地面结构游戏。

  1.2 建构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阶段中培养幼儿的建构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开发、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幼儿身体发展。从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开发而言,在《指南》的指示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积极开设建构区域,不断丰富建构材料,幼儿教师丰富建构游戏,引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积极表达自己对世界中万事万物的认知、理解和感受以及情绪体验,引导幼儿正确释放创造的冲动和欲望。在建构游戏当中,幼儿能够感知平衡、色彩搭配等美学方面的知识,在自己所建构的作品当中感受成就感和主体精神,不仅得到了美的熏陶,更是提高了审美能力;从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言,建构游戏的本质是一种要求幼儿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够对色彩搭配、形状建构、空间比例等知识感受有关三维立体空间和空间方位的概念,并对堆积和排列等知识进行了解,为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奠定基础;从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发展而言,建构游戏是一项细致的游戏活动,往往需要众多建构材料重组而成,所以十分考验幼儿的耐心、细心、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协作同一的精神,对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有所帮助;从促进幼儿身体发展而言,在建构游戏当中需要幼儿对建构材料不停重组、操作,所以为幼儿的感知运动技能培养提供了机会,幼儿在抓、拿、摆、放的过程中锻炼身体能力,发展手眼脑协调能力有所帮助,对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所帮助。

  2 阶段性建构能力培养技能要求分析

  2.1 幼儿园小班要求

  在幼儿园小班的建构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小班幼儿普遍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在此阶段对幼儿的要求主要以丰富的色彩、趣味的游戏进行培养。在幼儿园小班对幼儿进行建构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求幼儿能够利用建构区域中的不同材料形成围挡,在围挡内放置“动物”、“汽车”、“娃娃”等材料,以此将围挡的形象建立为“动物园”、“停车场”和“娃娃之家”等。除此之外,在幼儿园小班的建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求幼儿能够通过对材料的平铺、加宽和延伸来建构出新的对象,并且学会运用不同材料的高度进行重新堆积,从而建构出更多、更复杂的主题。在建构游戏过程中要求小班幼儿明确建构游戏规则,学会轻拿轻放、不乱扔建构材料等。

  2.2 幼儿园中班要求

  在幼儿园小班的建构能力培养过程中,幼儿已经初步接受了建构游戏,并对建构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幼儿园中班的建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求幼儿能够在平地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建构材料(立体)建构高墙或者架空墙,并可以结合平地或者不同高度的建构材料建构出更多不规则的对象。在建构过程中,尽可能要求幼儿运用空中法建构占地面积较大、体积较大的物体,或者利用平铺、垒高等组合搭建技巧建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物体。

  2.3 幼儿园大班要求

  在幼儿园大班当中,由于幼儿已经初具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搭建技巧,所以在建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求大班幼儿能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较为复杂的建构工程。在建构能力培养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通过引导大班幼儿学习转向、联结等建构技能搭建三维立体,例如立交桥或者拱形门等。另外,大班幼儿的建构能力还要求引导幼儿建构有一定故事情节、结构复杂的建筑群,例如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主题情节相关的鸡舍、蜜蜂房等建筑。通过具有趣味性的主题故事作为依托,幼儿的建构兴趣得到激发,以促进幼儿提高参加建构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幼儿建构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表现

  3.1 建构游戏材料单一且陈旧

  现阶段,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对幼儿建构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开展建构游戏,园区根据建构游戏内容规划建构区域,在建构区域内投放建构材料,但是部分幼儿园由于未能将建构游戏与不同阶段幼儿的建构能力和建构要求进行结合,导致建构材料在投放过程中出现单一、陈旧、数量不足、投放无序等情况,最终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长期面对单一的建构材料丧失游戏兴趣,或出现争抢建构材料的行为,直接影响建构游戏的质量和幼儿建构能力的培养。以“漂亮的花园”建构游戏当中,教师在建构区域内为幼儿们提供冰糕棒,但是由于数量有限、造型单一、色彩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幼儿无法对“冰糕棒”产生兴趣,简单地拼摆就结束了游戏。

  3.2 幼儿园教师引导策略欠缺

  在幼儿建构能力培养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作为指引者应该以其丰富的培养经验,在幼儿活动过程中为其做出合适的指引,但是在事实上,部分幼儿园教师忽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导致建构游戏成为“自由活动”。除此之外,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引导意识,在幼儿建构能力的观察记录中主要以主观判断为主,缺乏了幼儿实际行为的记录,极其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更无法根据幼儿的实际行为情况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方案。另外,在建构区域中,幼儿园提供了大量的高结构材料,忽略了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结合的重要性,导致建构活动玩法单一,久而久之幼儿丧失对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不利于幼儿的创新性开发。以“有趣的轮胎”建构游戏当中,幼儿将轮胎作为高结构进行使用,在游戏过程中对轮胎进行搬运、放置等,间接地发现轮胎所带来的的趣味性不足,最终影响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3 园区建构区域面积不充足

  随着《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培养进行明确,许多幼儿园逐步推进建构区域的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园区场地规划的影响,导致制约建构游戏开展的质量。根据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建设部发行的《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的要求,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建筑面积,其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活动及辅助用房面积、办公及辅助用房面积、生活用房面积等。自文件推行的数十年中,我国幼儿园均按照文件要求建设幼儿园,但是经笔者了解发现在部分乡镇幼儿园当中,由于乡镇条件落后,部分幼儿园并未按照文件的规定开展幼儿园建设。以某乡镇的X民办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成立于2001年,目前该园的室外活动区域只有二十余平米,且全园区的幼儿数量多达八十余人。导致在建构游戏活动当中,建构区域无法容纳幼儿,并且由于建构区域规划混乱,幼儿们在建构游戏当中出现游戏混乱、大吵大闹、争抢建构材料等情况,降低了建构游戏质量的同时影响了幼儿的建构体验感,最终导致幼儿无法在合适的、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建构能力。

  4 幼儿建构能力提升的指导策略

  4.1 完善区域设置,奠定能力培养基础

  4.1.1 投放多元性材料,丰富幼儿认知

  和谐的环境需要多元性的材料支持。在幼儿建构能力提升过程中,可以在园区内为幼儿投放多元性的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形状、特点、在建构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出的作用进行分类投放。以纸质建构材料为例,根据纸的种类特征可分为纸板、纸箱、纸盒、彩纸等,所以在建构活动中根据此类特征开展不同类型的建构活动。例如利用纸板开展剪纸活动、利用纸箱开展手工活动等,或者将纸箱与彩纸结合,丰富积木的类型。另外,在多元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投放了颜色各异的牛奶瓶和饮料瓶等,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瓶子然后开展游戏,有的幼儿将颜色各异的瓶子摆放成一座小山,有的幼儿将瓶子堆积摆放,并玩起了建马路的游戏,丰富建构游戏类型的同时,提升了幼儿的建构能力。

  4.1.2 投放针对性材料,贴合幼儿实际

  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从本质而言是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途径,因此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更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其发展需求,为其投放针对性建构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帮助幼儿成长。以小班的幼儿为例,其思维能力、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与大班的幼儿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建构材料投放过程中应该注重以简便和色彩丰富为主;而中班和大班的幼儿自身已经初具目的意识、规则意识,所以在建构活动中能够以其审美能力讲不同的建构材料进行搭配和重组,所以面向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的建构材料可以投放具备主题性的材料,例如在“人人都是消防员”活动当中投放有关消防栓、防火墙、灭火器等建构材料,帮助其有目的的开展建构活动。

  4.1.3 投放辅助性材料,激发幼儿想象

  辅助性材料的投放对激发幼儿想象有着重要帮助作用,不仅能够结合活动主题开发幼儿的想象思维,对提升幼儿的创造力也有着一定帮助作用。因此,在建构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适当为幼儿提供一些制作精美的半成品或者相应的辅助性材料。例如在“美丽的家园”建构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园区内摆放一个工具箱,工具箱内放置小剪刀、彩笔、订书机、双面胶、架子和各种材质,让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家园”的建构需求制作游戏材料,有的幼儿在建设家园“花圃”中发现胶棍可以拿来当围栏,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运用双面胶、透明胶和彩笔将胶棍进行重新上色粘贴,然后进行摆放,以此完成“花圃围栏”的制作。

  4.2 开展建构游戏,提升幼儿建构能力

  4.2.1 变废为宝,丰富游戏内容

  由于建构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中涵盖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等能力,所以在提升过程中需要幼儿园教师通过开展多样化、丰富性的建构游戏。例如在建构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园对建构材料的采购是定期定额的,所以当发现幼儿们对建构材料感到无趣时,可以适当通过“变废为宝”等方式,丰富建构活动内容。例如在“美丽的花园”搭建过程中,发现“花园”内没有“引路标志”、“花草树木”等材料,可以鼓励幼儿们发动自己思维寻找自己生活当中的材料,此时部分幼儿会提出“我家楼下有花朵,明天可以带来幼儿园!”、“我家有奶瓶盖,可以拿来做引路标志!”等。通过幼儿们的共同努力,建构材料逐渐丰富,建构区有了丰富的材料,幼儿们的建构兴趣被提升,也更愿意参与到建构活动当中。

  4.2.2 亲子互动,提高游戏质量

  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建构活动将幼儿园活动与家庭活动相联系,所以在此活动基础之上开展亲子互动不仅能够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同时也能够拓宽建构活动区域,提高游戏质量,为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我的家”主题活动当中,幼儿园教师通过组织在园区内开展亲子互动,以此激活幼儿的认知经验,激发幼儿的建构热情,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发动自己的思维,将家庭中可用的建构资源带到园区内,与幼儿一齐参与建构“小家”的活动,以此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升华建构活动的作用,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

  4.2.3 鼓励模仿,提升事物认知

  在建构能力提升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普遍要求幼儿对材料进行实践操作,形成新的事物,以此表达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所以建构活动也是将幼儿大脑中的印象进行实际表现的过程。由于幼儿本身对事物的接触较少,所以在建构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予幼儿参照物,鼓励幼儿对参照物进行模仿。例如在“繁华的宫殿”构建过程中,由于幼儿对“宫殿”的印象较为模糊,所以在建构活动中可以适当为幼儿提供宫殿的照片,鼓励幼儿用彩色的积木搭建出宫殿的特征,从而帮助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满足幼儿探索和创造的需要。

  5 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的建构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教师更应该抓住最佳的能力培养契机,以建构能力提升为目标,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勇于创造。同时,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建构需求,在园区内将建构材料投放地更加多元化、更加针对性、更加辅助性,将活动形式丰富化、思维化,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并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引导,引导幼儿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以此发挥建构活动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遵义市红花岗区第六幼儿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