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育人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传统文化,高中,古诗词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25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要透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魅力。当前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正是融合传统文化的有效立足点。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最突出的任务就是重视加强诗词创作时代背景的学习和理解,缓解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学习难点。因此,文章联系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针对高中古诗词育人的策略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内心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最终让心灵超越时空,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构成,也是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承担的责任,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属于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些经典作品历代传承,愈久弥新。高中古诗词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核心内涵和人文精神,强化文化的理解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为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创新。古诗词文化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古诗词鉴赏,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1 当前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1 古诗词教学资源有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是有限的,但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核的不只是课内古诗词,所以学生们除了学习教材中的诗词以外,还要注重学习课外诗词。然而从实际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学习课外古诗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因课时有限而不补充课外古诗词,即便是练习过程中遇到了,也常常一笔带过,不做详细剖析。长此以往,高中学生的古诗词知识面会越发狭窄,而且学生能够储备的古诗词资源也会不断缩减,这不仅不利于该模块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1.2 功利意识较强

  目前,新高考制度已经推行,但是受人才选拔模式的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依然比较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认为只有考高分才是最重要的。受这种功利化思想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会将提升学生考试技能和分数作为主要目标,所以在指导他们学习古诗词时,会出现“审题大于审美”的问题,即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解答古诗词问题的“套路”,即便面对不同的诗词,也可以给出相应的答案,取得一定分数,但这些都偏重于技巧方面,比较浅显,真正对古诗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感知却是不够的。如此一来,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学生只能学到“皮毛”,却无法在学习中充实个人的精神世界。

  1.3 传统文化渗透力度不足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不同历史阶段人民生活的反映,更是诗词作者高洁品格、高雅情趣的外在表现,所以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通过有效渗透提升教学过程的“诗意”,并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然而,目前仍有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不重视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即便挖掘了,也总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所以学生很难真正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导致该项教学工作的文化气息相对较弱,也不利于学生内在素养的发展与完善。

  1.4 教学方法急需创新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法往往都是相同的几种,有些时候所用方法的理论指导性较强,不具备实践性,这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受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们在课堂中探究古诗词的角度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得到的信息也会不完整。如果教师不及时创新教学方法,那么就无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最终掌握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技巧也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效。

  透过时代背景下,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古诗词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只是局限在课本、教材上的学习,功利性意识较强,大部分情况下,老师会套用相同的模板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停留在对古诗词中相关描写方法和诗人情感的了解,缺乏了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认知。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也会提到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相对有限,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传统文化和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机联系。最后缺乏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是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相对被动的进行学习。最终完成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不能取得突出成效。面对这些情况,老师们要意识到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重要价值意识到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古诗词的育人意义,提出有效的对策,帮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取得突出进展。

  2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

  2.1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景中展现出来的品质,是学生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用能力,古诗词本身就是优秀传统的精华。它的韵律节奏性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此外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杜鹃。提到杜鹃,在古诗中杜鹃的提到大多是哀鸣的。如果仅通过只言片语,学生们无法了解杜鹃的来历。因此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杜鹃的别名子规和催归来进行分析,杜鹃这种鸟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每年的六七月鸣叫更甚,无论昼夜,噪声不止,发出的声音极为凄凉,听起来好像不如归去。简短的杜鹃两个字,涵盖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只有透过这些传统文化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达到语文教学的效果。通过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妙处在于短小精悍,文约义丰。诗人利用拟人化的手法,在短短几个字中就表达出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等情感,让古诗词独具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学一定要继承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需要穿插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的故事,各地的风俗民情,因为他们都是语文素养的构成部分。经过这些学习,学生们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做好文化传承。

  2.2 培养学生精神和人格的发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中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老师们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些传统文化能让学生提高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子女的骄傲,也是民族文化素养的源泉,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相传,其中离不开传承者的付出,高中生作为当前中华优秀传统化的继承人,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尤其是古诗词课堂,让课堂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感受属于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例如在古诗词中蕴含了很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节日期间因为各种因素,无法归家的游子能感受到古诗词,短短两句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感以及举头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寥,这些都是因为有了中国传统节日而让诗句更富有魅力。

  3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育人策略

  3.1 基于时代,把握宏观分析诗词创作背景

  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古诗词的学习和学生们所处的时代文化条件差异较大,创作背景更是与学生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偏差。在古诗词教学中,尽管老师们在课堂上围绕着古诗词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讲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理解赏析时还是存在一定难度。这些难度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学生在分析古诗词时脱离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古诗的写作背景,通过背景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宏观背景,例如时代、阶级、地区思想、民族,另外一方面则是精细化的背景及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具体情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要关注诗人创作诗歌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对古诗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著名的诗词《赤壁怀古》,这是伟大的诗人苏轼所流传至今的经典。从苏轼的人生境遇来看,苏轼因为任职或遭贬的到过很多地方,所到之处大多是利用诗词来记录时事,歌咏景物和直抒胸臆,它的内容题材无人能比,艺术风格独具一致。《赤壁怀古》更成为了苏轼所最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也是北宋词坛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首古诗,备受后人推崇,甚至被称之为是千古绝唱。围绕着古诗词创作背景了解和分析,学生们再来了解啊分析赤壁怀古这篇文章使透过古诗词豪放的词风,可以产生感受,苏轼在最后两句中直接感叹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其实这里的感慨,揭示的是当时的社会问题,学生们联系当时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伤,透过古诗词和诗人进行时空对话,让学生对苏轼产生崇敬之情。

  3.2 立足意境,围绕意境感受创作者的情怀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所占篇幅诸多,这些都是传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古诗词的学习,一定要结合诗词的意境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升华,明确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在对古诗词进行解读时,如果仅是透过老师的引导和理解,学生们无法达到突出的效果,只有借助深入的分析,结合诗词的意境,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

  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学习蜀道难这篇诗词中,蜀道难作为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代表作品,全诗294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充分彰显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在诗仙李白的诸多作品中,这首诗是为人们称道最多的。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这首诗的寓意,主要就有八种之多。第一是为房琯和杜甫的处境担忧,讽刺严武,第二是讽唐玄宗幸蜀,第三是讽刺章仇兼琼,第四是即事成篇别无他意。第五是送友人入蜀,所见所闻,第六是歌颂祖国山川,第七是痛斥当时四川的反动统治者,第八是借蜀道之艰难,写仕途之艰难,直抒胸臆。一首诗竟然能生出如此之多的寓意,由此可见李白这首诗写作的成就。李白写作的成功还在于从古至今,描写蜀道之艰难的诗句诸多,但能够用浪漫主义手法所描述的,而且描述如此具有特点的唯李白一人。李白的诗词大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滚滚长江东逝水”,写的是水之磅礴气势。这类诗句是很多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对比李白在蜀道难中的写作,将进酒的写作则更加的恢弘大气,在这样的描述中能够展现出李白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诗仙李白的写作特点,就是属于他的洒脱,透过诗词,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出来。

  3.3 深度把握,在诗词共鸣中找到学习乐趣

  古诗词教学大多是通过诵读来达到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亦是如此。为了帮助学生的心灵能够穿越时空,和优秀的诗人进行对话,让他们的情感被学生所理解。需要学生对每首古诗独特的意境、独特的情感进行分析。著名的诗人中,宋代苏轼的豪放,唐代李白的浪漫,唐代杜甫的忧国忧民,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古诗词的学习和诵读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通过诵读,把握诗词佳句,感受节奏韵律。

  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学习中涉及到了杜甫诗三首,其中登高一诗,是一首非常独特的七律诗。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描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点,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留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提到登高,如果对比诗人李白的浪漫洒脱,那么在杜甫的登高中,便能够感受属于杜甫的写作风格,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描述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动人心弦。要对诗人的感情进行了解,就要深刻感受到这首诗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透过这些背景的分析,就能深度把握古诗词的情感,也能够感受属于杜甫和李白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古诗共鸣中感受乐趣在感受乐趣的前提下,对古诗词的学习有更深入的分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习古诗词是高中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们借助时代背景分析创作,立足古诗意境,感受作者情怀,在借助深度的把握,在诗词朗诵共鸣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