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展体验式亲子活动试析如何提升家园共育实效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园共育,亲子活动,体验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23
“家园共育”是新型教育理念之一,即幼儿园与家长的协作共育活动,其涉及家长、教师以及幼儿三个主体,在共育模式中,幼儿园和家庭处于合作共赢的状态,其核心在于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推动教育合力的形成,进而达到提升教育影响力的目标。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接触面较窄,集中在幼儿园、家庭场景之上,使得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格外深远。但是,在实际的家园共育过程中,部分家庭过度强调幼儿园的教育责任,自身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偏差,对幼儿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视度偏弱,使得家园共育中的“家”与“园”相背而行,难以达到“共育”的效果。体验式亲子活动作为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为参与要素的共育形式,其通过将家长直接带入到园内教育活动的方式,实现家长的教育价值,属于常见的家园共育形式之一。本文将对以体验式亲子活动为出发点,对家园共育的落实进行探析,以推动家园共育落实质量的提升。
“体验式亲子活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家园共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涉及“体验”和“亲子活动”两项元素,“体验”即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亲子活动”即孩子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致力于孩子潜能的激发。在幼儿阶段,体验式亲子活动则泛指以体验为核心的特殊向亲子活动,侧重于让幼儿与家长通过经历“体验”、“实践”、“领悟”、“反思”以及“交流”,达到提升幼儿与家长学习经验与文化事业的目标。体验式亲子活动作为“家园共育”的呈现形式之一,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延伸为自然教育、童年日记、科学探索、野外生存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作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扩充,不仅能够推动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还能强化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价值,推动幼儿全方位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幼儿教师对体验式亲子活动的认知不全,导致体验式亲子活动的价值受限。对此,本文将从价值、内容、控制要素、实效提升出发,对体验式亲子活动的优化落实进行分析,以提升体验式亲子活动的实践价值,促进家园共育的优化发展。
1 “家园共育”中体验式亲子活动的优势
1.1 推动幼儿素养发展
“体验式亲子活动”属于以家长与幼儿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幼儿教师的干预度较低,更倾向于幼儿与家长的自我管理,使得“体验式亲子活动”具有愉悦度高、自由性强以及轻松度高等优势特点。基于体验式亲子活动所构筑的氛围环境,同样具有宽松自由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能够以自身兴趣与经验为出发点,对事物进行探索,并通过实践动手的方式构筑自身特有的经验,以达到提升幼儿自主性的效果。此外,在亲子活动中,由于自由度极高,幼儿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自主解决,第二反应则是提出问题并解决,在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幼儿思维的活跃度,促进幼儿创造性与主动性的提升。由此可见,体验式亲子活动以其自由性、开放性以及轻松性等特征,予以了幼儿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1.2 推动亲子关系提升
在“体验式亲子活动”中,涉及主体包含幼儿、家长以及教师,其中幼儿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更多承担着辅助责任,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较弱,幼儿与家长则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借助亲子游戏与活动,幼儿与家长能够形成“队友”模式,不同的角色关系能够让双方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让幼儿与家长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心灵沟通。与此同时,在亲子活动中,家长能够向幼儿展示不同的自我价值,提升幼儿对家长的认同感,为幼儿和家长沟通度的提升提供媒介。此外,体验式亲子活动还予以了新的沟通话题,让家长与幼儿在活动沟通中,达成情感交互,促进幼儿与家长亲密度的提升,增强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力,让家长成为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幼儿沟通交际能力的提升,为其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1.3 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主要是指幼儿为适应社会规则所掌握的各项技能与心理素质,是幼儿适应力提升的关键。社会化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其实践、发展以及形成于社会环境之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效果。体验式亲子活动活动具有多样性特征,涵盖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内容,能够有效营造社会化教育环境,并通过让幼儿、家长以及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到环境之中的方式,增强幼儿对行为准则、社会规范的理解,让幼儿养成社会化必须的技能与生活知识,推动幼儿向社会人的方向成长。此外,在体验式亲子活动中,幼儿能够与家长、同伴以及教师达成多向沟通,并配合完成活动任务,借此幼儿能够感知人际沟通的价值所在,促进幼儿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
2 “家园共育”中体验式亲子活动的内容
活动内容主要是指以教育目标为方向,所制定的目标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学什么”与“教什么”两个层面,以幼儿成长状态为出发点,体验式亲子活动主要包含童年日记、野外生存、民族文化等多个系列,具体表现为:
2.1 童年日记
童年日记作为幼儿的回忆本,更多记录着幼儿的经历与感受,借助童年日记,幼儿能够直接返回家长童年,家长亦能够从中获取幼儿的成长状态,达到共同成长的效果。整体而言,“童年日记”作为体验式亲子活动形式之一,其以“玩”为主体,通过让幼儿与家长交换成长日记的方式,共同感知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
2.2 自然教育
在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环境教育逐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自然教育作为体验式亲子活动形式之一,将大自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场,通过让幼儿与家长切身感受自然的方式,引导幼儿与家长品味自然和发现自然的美好,进而达到唤醒幼儿与家长认识世界、爱护自然以及亲近自然的意识,促进幼儿与家长意识的同频发展。
2.3 野外生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民众的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使得部分幼儿生存能力偏弱,相较而言,自主能力较弱。“野外生存”活动以郊外训练活动为主导,能够让幼儿与家长感知不同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够让幼儿短暂性脱离家人的保护与溺爱,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还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野外生存的乐趣,获得独立探寻的成就感,促进幼儿生存技能提升的同时,还能提升幼儿对安全逃生技能的掌握度。
2.4 社会实践
在幼儿园阶段,社会实践偏向于“职业体验”,即让幼儿深入社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能够强化幼儿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还能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内容,推动幼儿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公益性的社会实践还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加深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为幼儿全方位成长创造条件。
2.5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与自然教育活动内容具有交叉部分,但是,相较而言,“科学探索”更强调探索内容的科学性特征。一般而言,科学探究活动需借助科学设备辅助完成,侧重于通过组织趣味性科学实验活动的方式,让幼儿发现与探究科学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扩散幼儿科学思维与事业,达到培养幼儿探究意识的效果,推动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此外,科技知识与生活具有较高的衔接度,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能够切实感知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化呈现,激发幼儿的延伸挖掘意识。
2.6 民族文化
一般而言,在体验式亲子活动中,民族文化主要是指本土民间文化,通过将地方性教育资源融入于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方式,能够让幼儿感知多元文化内容,了解文化与文化间的差异与共性,同时,还能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民间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与此同时,借助民族文化活动,还能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精神,为社会稳定性的提升创造条件。
整体而言,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幼儿教师应当以幼儿成长为出发点,顺应幼儿的发展诉求,结合不同主题选择相应活动内容,用以保障活动内容价值的充分发挥,推动基于体验式亲子活动的“家园共育”实效性的提高。
3 “家园共育”中体验式亲子活动的实效提升
3.1 体验式亲子活动的形式
体验式亲子活动作为“家园共育”教育理念的呈现形式之一,活动组织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偏多,强调在活动组织者的引导下,同一时间、统一活动实现统一目标的组织形式,该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团结精神;二是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参与者数量多控制在5到8名之间,具体活动形式与集体活动类似,能够提升幼儿与家长的参与感,增强幼儿的成就感;三是个人家庭活动,该活动形式是“小组活动”参与者的再缩小,活动小组成员由幼儿及其家长组成,该活动形式能够有效增强亲子互动。
例:在组织“手工”活动时,该活动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参与度提升是活动的核心,从活动形式选择的角度出发,结合该主题活动的特点,笔者选择个人家庭活动形式,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手工任务,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活动组织流程如下:首先活动通知,在活动展开两周,笔者通过微信向家长表达了体验式亲子活动的意愿,并让家长表达自身想法,笔者倾向与鼓励每位家长皆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在该活动展开前,笔者班内家长大多能够按时参与,部分家长并不能参与活动,针对于未能得到家长陪同的幼儿,笔者将其划分为一个小组,由笔者带队完成手工任务;其次活动展开,笔者先向幼儿与家长展示了部分作品,具体包括剪纸、中国结以及折纸等多种类型,并引导家长结与幼儿选择喜欢的类型,查阅资料,发挥自身想象力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笔者并未对作品类型进行过多限制,更强调幼儿思维的发散,培养幼儿的创新力;最后竞赛活动,笔者进行了作品评奖,采用公开投票的方式,选择最佳作品,以提升幼儿的成有感,还能让幼儿切实感知家长的价值。
3.2 体验式亲子活动的手段
从“家园共育”的角度出发,体验式亲子活动类别可划分为“语言对话活动”、“思维运用活动”、“知觉体验活动”、“创意设计活动”、“事件处理活动”以及“思维运用活动”。不同类别的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
3.2.1 知觉体验式活动
直觉体验式活动具体包含实验操作、社会实践以及多渠道参与等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一是操作实验,操作实验具有直观性特征,其涉及观察、演示实验、实践操作、探究验证以及表演练习等多个流程,侧重于通过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实验操作活动的方式,增强幼儿的操作能力与探究意识;二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含调查活动、远足活动、讨论活动等多种呈现形式,通过强幼儿深入体验与了解的方式,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提升社会认知。
例:在组织“探寻自然”活动时,该活动的组织在于强化幼儿对自然的敬畏感,激发幼儿爱护自然与保护自然的意识,由于该主题活动的切入点是“自然”,对此,笔者组织了“秋游”活动,该活动采用的“集体性”活动形式,并通过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方式,保障每位幼儿的活动安全,增强幼儿对家长认同感的同时,还能提升幼儿与家长的安全意识。此外,在实践活动时,笔者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对沿途的植物以及建筑等进行观察,并引导家长向幼儿讲述城市的变化,用以形成视觉与听觉上的差异冲击,直观体会生活环境的发展演变,此后,该次“秋游”活动场地,笔者选择的是市区公园,相较而言,家长了解度更高,在到达场地之后,笔者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对公园环境进行观察,了解不同植物的季节变化,用以增强幼儿对自然的敬畏感,在此次活动中,笔者侧重于发挥家长的引领价值,用以增强家长对自身教育价值的认知,为家庭教育的拓展延伸创造条件。
3.2.2 沟通应对活动
语言对话类活动主要包含讲解活动、讨论活动以及问答等呈现形式,其中讲解涉及“暗示”、“比喻”、“讲授”以及“夸张”等方法,侧重于充分发挥语言的价值与特点,调动幼儿的学习意识,增强幼儿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讨论涉及“情景讨论”、“自由讨论”以及“辩论”等多种形式,侧重于通过提升幼儿与家长表现力的方式,调动参与热情。
例:在组织“习惯培养”的活动时,从体验式亲子活动的角度出发,笔者组织了以“上课自主讨论重要吗?”的主题交流活动,从该活动的特殊性出发,我们选择采用“小组”活动形式,以幼儿为单位,家长为陪同,以“正”、“反”双方为单位进行小组划分,正、反方每组为五人,由家长进行观点阐述,幼儿充当论点提供与指导的角色。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导家长予以幼儿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幼儿就“讲小话”、“独立思考”以及“学习习惯”等进行探知,推动自身观点的形成,在面临方向遗失的情况时,家长在进行指导,用以保障幼儿思考活动的顺利展开。此后,在辩论完成之后,我们对论题进行升华,引导家长将思考重点放置于学习习惯培养之上,用以推动家长直觉参与到幼儿预习活动、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推动学习任务的高质完成,实现家长教育价值的提升,进而达到促进“家园共育”实效性提高的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园共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强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共同价值,体验式亲子活动作为“家园共育”的具体化呈现形式之一,其直接将家长带入到以幼儿园为引导的教育活动之中,指导家长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指导价值,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大致方向,推动了“家园共育”实效性的提升,为幼儿全面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市东大街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