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幼儿园,科学教育,有效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9-13 11:51

  【摘要】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是丰富科学教育素材、强化科学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我国《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强调,要将教育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板块,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幼儿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对生活的科学理解、对未知事物的科学探索。纵观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现状,仍然存在着教育内容、活动主题偏离幼儿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导致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活动参与性有限,无法真正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探索能力、探究欲望。

  引言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处于第二启蒙阶段,教师在对幼儿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尤其对于科学教学而言,教师应注意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科学知识学习意识,使幼儿通过幼儿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对周围事物中蕴含的科学现象进行认知,对科学理念进行理解,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使幼儿能够对科学知识产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意识。

  1 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探究能力、探索欲望,同时促进幼儿对世界、生活、事物的科学认识与理解而展开的教育活动项目。一方面,科学教育活动属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范畴,其开展的目标围绕着幼儿身心素质发展而展开。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仅强调活动的实践性,更注重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结合。因此,对幼儿的终身成长而言,实施科学教育活动,就需要坚持素质教育的准则与方向,全面围绕着幼儿身心素质发展而展开。

  2 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项目活动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项目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意义、建构知识。项目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幼儿园喂养的鸡宝宝长大了,原先的鸡窝不能容纳那么多鸡宝宝同时入住,怎么办呢?幼儿想到了给鸡宝宝搭建更大的鸡窝,然而在什么地方搭建,搭建什么样的鸡窝,用什么材料……幼儿在搭建前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选择了阳光充足、地面开阔、有充足食物的农场搭建鸡窝。于是,教师提供了树枝、稻草、纸盒、木板、绳子等搭建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在搭建过程中,有幼儿萌发了“要搭建一个防水鸡窝”的想法,经过师幼的共同讨论,一致决定用防雨布做屋顶,然而就在防雨布铺上屋顶时,幼儿刚搭建起来的屋顶就倒塌了。“为什么会倒塌?”“明明屋顶已经固定了呀?”幼儿围着倒塌的屋顶寻找原因,原来是防雨布太重,屋顶承受不住防雨布的重量。教师抛出问题:什么材料既轻便又防水呢?于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到处寻找,最终找到KT 板代替防雨布,成功解决了防雨布太厚重的问题。幼儿在搭建鸡窝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在项目活动的推进中自然发生的。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契机创设问题,鼓励幼儿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调查、收集、选择和分析,鼓励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结合幼儿特点,实施科学探究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在选择游戏的过程中需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以适合幼儿的方式让幼儿投入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主体意识。教师应注意根据不同的班次对幼儿进行游戏化教学引导,让不同班次的幼儿都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认知能力。小班幼儿年纪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让幼儿产生科学知识学习的意识,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于中班幼儿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让幼儿懂得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原理,并循序渐进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意识;大班幼儿面临幼升小,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应注意培养他们的科学自主思维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让大班幼儿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科学知识的规律,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行举例,通过开展小竞赛的方式,让每名幼儿都表达自己的科学观念,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实验,将科学实验过程以游戏的模式进行表述,以此培养幼儿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巩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应对幼儿存在的科学知识认知偏差进行纠正,以此达到提高大班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设立一日活动,保证科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对于周边事物持有好奇的心理,因此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随机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完成。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难免会遇到以下问题:“小伙伴感冒了,但却怎样都拧不开药瓶盖子”;“鱼缸中的小蜗牛和小螃蟹在水中死掉了”;“马路上的红绿信号灯总是不断变化”等等,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正确地引导他们利用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处理和解决。在游戏课中,教师可以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与孩子们一起捏橡皮泥,但在拿出来后,发现之前的橡皮泥都已经完全干掉了,不能随意捏出任何形状。这时一名幼儿站起来与教师进行对话:“老师,可以把这块橡皮泥交给我吗!我想尝试把它变软!”这样一来其他小朋友也会踊跃尝试,想办法将已经僵硬的橡皮泥变软。一些幼儿用冷水将橡皮泥泡软,一部分幼儿将橡皮泥放在热水中,少数幼儿利用食用油加水的方式浸泡。这样,幼儿们将橡皮泥变软后,可以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将橡皮泥变软的方式,以此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其自身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兴趣,实现孩子对于科学主动探究的愿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这是幼儿在玩中学习的基本保障。游戏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也可以激发幼儿的自主参与意识,而将科学知识与游戏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极大提高游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可以凸显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同时,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提高科学知识的探究意识,提升理解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意愿。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简化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左春秀. 试论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J]. 新智慧,2019(36):121.

  [2] 张侠. 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探析[J]. 家教世界,2019(36):26 -27.

  [3] 杜晓芳. 论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策略[J]. 新课程(综合版),2018(02):144.

  [4] 葛怡.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改进策略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8(01):5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