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语境的课内外阅读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主题,语境,课内外阅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27 13:5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一章中提出“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六个要素,主题语境是首要因素。”“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主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对主题意义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同时,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建构多元文化视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主题意义的探究,而主题意义的探究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所以基于主题语境的课内外阅读是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的主要途径。
1 基于主题语境的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意义
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有区别的。首先,从阅读材料来说,课堂阅读基于教材中的文本而课外阅读教学以课本之外的阅读材料为主;其次,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教学发生在课堂40分钟内,课外阅读发生在课外;最后从学生投入的精力上来说,课堂阅读教学为精读,课外阅读为泛读。本课题将课堂阅读教学定义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本为媒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理解、思考和批判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不断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以及相应的应试能力 。将课外阅读教学定义为:以课外材料为载体,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理解、分析和思考的学习活动。课外阅读克服了课堂阅读时间和材料的局限性,如何将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避免学生脱离语境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和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共同的主题就是最好的纽带。一方面,同主题的阅读是对教材阅读的延伸,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量,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复习知识,,更深刻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和内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在共同的主题语境下,学生能够自觉应用课堂中放入阅读策略和技巧,在课外阅读中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沉淀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谢天,2021)。所以基于主题语境的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具有实践价值。
2 近五年的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不仅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促进听说写的能力(Krashen,1993)。大量阅读是学好外语的关键,只有在课本之外,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其英语的运用能力以及外语思维能力(秦亚青,2001)。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依然是高中英语教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大量的一线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研究中并取得了诸多成果。笔者在知网搜索了“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从2012年9月到2021年9月,共有47篇论文。这些研究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6类:1)课外阅读和核心素养;2)课外阅读的材料选择;3)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4)课外阅读的反馈策略;5)学生课外阅读的困难分析;6)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大量的课外阅读研究只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或是现状调查提出了建议,缺乏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研究结果,从课堂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教学研究还存在着改进的地方。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将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通过共同的主题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力求找到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方法。
3 基于主题语境的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模式探究
本课题采取了实证研究,时间为一个学期,共十个主题。前五个主题为模式探究总结阶段,后五个主题为验证实施阶段。主要模式有;“课外—课堂—课外—输出”、“课堂—课外—输出”和“课外—课堂—输出”。
笔者在实践中认为第一种模式较好,即课外—课堂—课外—输出。首先根据单元主题选择一篇小短文,作为热身阅读文本,对短文进行文本信息解读,提出明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为课文阅读教学的话题做好准备。然后,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自觉使用热身阅读中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最后进行课外阅读练习,通常挑选6篇同主题的短文,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然后每节课抽出十分钟进行反馈。在整个单元阅读教学中,有两个原则要遵循:(1)所有的阅读文本必须具有相同的主题,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提升思维能力,避免了碎片式学习;(2)课前、课堂、课后阅读文本的练习题类型有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自觉使用阅读策略和技巧。
下面以人教版选修七的第四单元为例,阐述具体操作过程。本单元主题是帮助弱者、志愿服务、合作共享,属于新课标中“人与社会”中的“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的第二个主题:公益事业与志愿服务。阅读是一封家书,作者志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小山村教书。在她写给朋友的信中,作者描述了该村学校的情况和一次家访的经历。
3.1 课前阅读
根据主题选择一篇短文作为热身阅读。作者通过朋友的来信讲述了在印度做志愿者活动的故事,阐述对志愿者的内涵的理解。设计了四个练习题,分别考查学生对语篇主旨大意的提取(What’s the main idea)、细节信息推理(Why did Tracy want to be a volunteer)、细节信息理解(What did she do in India)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推断(What does the last sentence mean)。最后讨论,分享对第三题的理解。热身文章要简单,问题也要简单,让学生明白志愿者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帮助人,评价志愿者的优秀品格。最后引出课文阅读,“Do you want to be a volunteer?”。同学们回答不一。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评价,引导学生继续阅读。
3.2 课堂阅读
第一次略读,总结主旨大意:“Joe ,a volunteer in a poor mountain, writes her experiences as a teacher and her visit to the local village”。分析文章结构,将全文分为四部分:the beginning,the introduction ,the visit和the ending。第二次扫读,完成四个单选题:Why did these boys jump out of the windows in a chemistry experiment(细节题,训练学生判断题干的核心信息快速阅读确定答案的技巧); Which of the description is NOT right about Tombe’s house(细节题,培养学生细读原文去伪存真判断的能力);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writing “the only possessions I could see ---”(语义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How did the author feel after the visit(判断作者的态度情感)。第三次深度挖掘文本主题,提升情感升华。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课后练习问题以house, family, cooking, sleeping, diet, possessions, beliefs 等为要点做文章的思维导图,然后叙述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学生在热身阅读中已经接触到了志愿者助人的乐于助人的品格,在本文中也体会到了作者的不怕苦乐于奉献精神,所以很自然说出“I want to be a volunteer in the poor area”,“I am happy to help those in need”等。
3.3 课外阅读
课堂阅读结束后,挑选了6篇主题为奉献、助人的文章,分别是:为无家可归的人买面包,每天为穷人送现做得饭,一位单身母亲在母亲节为另一位单身母亲和儿子买单,护士长王玉英和她的团队在武汉抗疫,一位小男孩在社区捡垃圾, 一位失业者帮助俩夫妻装落地的咖啡桶。学生每天做2篇,要求写出主旨大意,完成四个单项选择题(选择题涵盖了主旨大意、细节信息理解、推理、作者态度的推断、词义句意的推断等),选取一篇做出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做笔记,摘录有用的短语和句子。每天在课堂留出十分钟,请两位同学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此学习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由于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可以复习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
3.4 语言输出
最后环节,完成语言输出,写一篇主题为奉献或者助人的记叙文。由于学生阅读了8篇同主题的文章,做了思维导图,叙述故事,进行了口头输出,同时摘抄了有用的单词短语句子,学习了本单元的单词、语法和重点句式,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主题的语言储备,有了书面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所以最后的输出环节水到渠成,笔下生花。同学们写了甘于奉献的张桂梅校长、无私无畏的钟南山院士、兢兢业业的科学家袁隆平,还有抗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身边感人的故事,同学们的文章中出现笔记中的词汇和句式。
4 思考与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反复实验和总结,取得了一些实践性的成果。首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应付转变为认真对待。其次,由于所有的文章都有共同的主题,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迁移、转化,形成有系统有关联的知识点和结构,所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能自觉使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抓住重点信息,做出清晰的思维导图。最后,写作方面,由以前的无话可写,到现在的有想法表达,有话可写,水到渠成。还有一些思考和不足之处,如下所述。
4.1 一定要进行大单元备课,做好教师团队协作工作。很多老师在上新单元时,只是计划课时和每课时的内容。同主题的课内外阅读教学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不仅选同主题的阅读材料,而且要设计课堂练习题,筛选与课堂练习相类似的习题,设计写作输出的内容和形式。大量的准备工作非备课组之力则无法完成。
4.2要反复根据语境指导学生运用阅策略和解题技巧,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主旨大意题,读完全文,首段引出话题句,尾段有总结句子,不可以大代小或者以小代大;细节理解和细节推理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到出处,去伪存真,发挥“火眼金睛”的作用,防止以桃代李,偷梁换柱,做到“不见兔子不撒鹰”;态度情感题,要抓住形容词和副词判断。
4.3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改变学生的态度。首先,高考试卷中阅读在所占比例大,所以有“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其次,从个人的发展来说,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所谓“见多了能混个脸熟”、“见多识广”就是这个理。
4.4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持续的课外阅读活动,才可能产生有效的结果,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师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做好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本课题采取了三种时间安排:通常情况下,完成课堂阅读后,要求学生阅读6篇短文,每天2篇,用时二十分钟左右,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坚持长期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的发展;或者在自习课上,集中阅读4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可以在快下课前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阅读一篇,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当堂分享反馈。
4.5及时做好反馈评价,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布置阅读任务后,要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并及时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进步,从中收到激励,建立信心,获得成就感,形成继续努力的动力。也可以促使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调整阅读策略和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具体策略如下:1)写思维导图,课前五分钟,随机请学生分享对前一天布置的文本的理解和做题的技巧;2)所有文本阅读结束后,以小组形式讨论,然后选代表在全班面前分享思维导图和结题思路;3)教师指导。无论哪一种形式,需遵循两个原则:一要以获取重点信息为主,即以意义的获取为核心;二要及时,即完成后就分享,不拖延。
相同的主题成为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有力的纽带,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渐完善知识框架,构建各自的方法体系,提升阅读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扩展了知识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发展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从短期看,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为高考做准备;从长远看,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对老师来说,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有理可依又法可循的实例教学范式。今后还可以主题语境阅读为基础,进行词汇和写作的研究,以读学词,以读促写。
本文系甘肃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课内外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立项号为:GS[2021]GHB0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