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游戏化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体育,体能训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27 13:55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尤其在素质教育及教学理念不断发展下,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已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此,体育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体能训练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加强小学课堂体能训练,既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又能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辛苦无趣,导致学生参与性、积极性不足,再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和重视力度不足的影响,使得学生的体能训练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其不利。体能训练游戏化注重以“趣”为本,在体能训练中,通过融入游戏化元素,不断增强体能训练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体质,提升体能训练的效率。为了使体能训练游戏化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和强化,作为现代化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形式的问题,体育教师普遍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体能消耗过大,致使学生无法产生兴趣,甚至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仅仅关注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忽视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一方面,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部分体育教师为应付应试考试,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运动内容均是考试的内容,内容单一、枯燥,过程简单、机械,学生没有发自内心地喜欢体育、喜欢运动;另一方面,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小学体育教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应从三方面设置教学目标即:体育知识、体育技巧、情感态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及情感态度,以至于课堂氛围看似热闹,学生并没有在游戏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和体验;显然,这些教学现状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实现体能训练的最终目标。因此,为了使体育课堂体能训练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小学体育教师从原来的“权威者”逐渐向“引导者”、“参与者”转变,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借助游戏化教学的趣味性及灵活性特点,使学生之间更好的沟通协作,增强团队意识,为提高学生体质及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课堂游戏化在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中的运用策略
2.1 创设游戏化训练情境
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体育学科创设情境教学更能发挥其趣味性的优势。对此,在小学体育开展体能训练时,可以通过游戏训练情境的构建,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契合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的游戏,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进入到情景当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和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为实现体能训练的最终目标打下基础。
首先,生活化游戏情境。生活化游戏情境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直观的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积极态度投入体能训练中,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当学生情不自禁投入到体能训练时,就会对教学内容焦点做出反应,从而达到训练的目标。例如,在训练学生“跑、跳”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创编游戏“兔子回家”,教师在示范游戏方法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学生将萝卜运回“家”,看哪位学生运的最多。游戏开始前,教师要强调兔子的跑跳动作及比赛规则,如:学生必须双腿始终保持跳跃、跳跃时前掌着地等。游戏开始后,要求学生从起点模仿兔子将萝卜运到规定的“终点”,比赛结束后,统计萝卜最多的一组予以奖励,或要求其他组员学生表演节目。通过游戏的开展和练习,不仅使训练活动更加有趣,而且还增强了其下肢力量,有效训练学生的跑跳基本功,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
其次,体验式游戏情境。体验式教学其优势在于将原来古板的教学向轻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转变,体验式游戏情境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寓教于乐,提高体能训练高效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掷垒球”中,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释放其内力和潜能,体育教师紧抓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对投掷的兴趣,初步掌握背后过肩、肩上屈肘的投掷动作,体验正确姿势的身体感觉,进而投掷能力和快速奔跑能力得到提高,并在实践中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营造这样的情景,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解放军吗?(喜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解放军战士,一起来进行军事演练,体验军营生活,接下来,我们将要开展新兵集训活动,希望所有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学习本领”这样设计,运用鼓励的语言使全班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中,之后,以飞行演练“投掷纸飞机”和投弹演练“原地侧向投掷纸球”等活动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各种“军事演练”中体会投掷的动作。师:“在新兵集训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的实战演练是检验我们新兵第一次集训成果的时刻,在这里,我预祝大家都能获得好成绩。”接着在“投靶比准”、“抢运弹药(快速跑)”的游戏中,检验训练的效果。这一过程使学生逐渐建立了良好的体育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乐学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体验式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于真实的训练情景中,一方面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另一方面能将游戏化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在体育活动中。
2.2 拓展游戏化教学模式
传统中学体育教学都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目标也是一步步完成,教学氛围不仅沉闷,而且也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弥足传统模式这一弊端,小学体育教师可借助传统民间游戏进行延伸或拓展,使学生在这种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体能训练的快乐与激情。
例如,在小学体能训练课程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平衡能力,教师可借助民间游戏“踢毽子”,举办一场“踢毽子游戏大竞赛”,教师在鼓励、引导及示范方法后,让学生们四人一组(男女不限)进行自由组合,对比哪个组踢毽子数量最多。同时,教师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将在上述游戏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将原先四人一组对踢改为三人一组交替踢,看每组在规定时间内踢毽子的数量。为了树立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可适当设置奖励,但因学生个体体质差异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评分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60%踢毽子的数量分值+40%的团队协作分值”。整个游戏比赛结束后,不仅很好的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及肢体运动技能,而且还利于学生获得拼搏的体育精神。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篮球课上,为了锻炼学生运球的平衡性,教师可通过借助“滚铁环”民间游戏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滚铁环”游戏当下的学生很少玩过,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分组,教师要求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当铁环转动时不能用手助力,当铁环倒了的时候自动换下一位,为增加“滚铁环”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革,要求学生们进行接力比赛,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所设定的终点。通过游戏的接力比赛,学生们不仅很好的锻炼了平衡能力,而且团队意识也明显增强。因此,在将传统民间游戏与小学体育相互结合时,要根据所学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玩中求知”。
2.3 巧借多种游戏结合
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游戏有效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训练环境,减轻学生对运动的恐惧,利用游戏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体能训练,从而逐渐增强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实现有效的体能练习。比如,大多数学生惧怕“耐力跑”训练,教师可借助“大树、松鼠、猎人”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为接下来的训练做好铺垫,游戏规则为:让全班学生围成圆形队形,一至三报数,一、三相对成大树,二为“松鼠”,听到“猎人”口令,“松鼠”换窝;听到“着火了”大树移动换位;听到“地震了”大树间或和松鼠间换移位置,每次游戏被抓的学生要进行俯卧撑。随着游戏的开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自由跑”游戏,教师让学生在教学场地上围成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在长方形中进行自由跑运动,但路线不可重复,以此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运动能力。最后,教师组织了“接力跑比赛”游戏,逐渐增加游戏的难度,将学生分成若干组,6人一小组,分别站在操场上规定位置上,间隔为400米,进行接力跑传接棒游戏,让学生逐渐增强耐力,缓解学生的畏惧心理,从而确保学生更好地练习“耐力跑”,帮助学生完成体能训练任务,从而使学生的耐力、速度得到全面提升。
2.4 合理筛选游戏类型
安全性是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能训练的首要前提,也是重要关注的一环。开展游戏化教学虽然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符合小学体育的要求,难度过高的游戏,不仅锻炼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其危险性也很高,不适合渗透到体能训练教学中;而难度过于简单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却很难被激发,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对游戏进行合理的筛选。教师在筛选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目的,明晰这节课要使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使其在游戏中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的教学重难点与游戏目的有机结合到一起,让教学内容的主题始终贯穿于游戏中,既要集成体育传统文化,又要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低年级训练弹跳力一课时,教师可创设“九宫格”游戏,该游戏既具有创新性,且难度适中,利于训练的开展。游戏规则为:将所有学生均分为两组(男女不限),并在训练场地画出10条平行线,每条平行线间距为1米,将依次按照顺序将每条平行线进行编号。首先选择其中两组成员站在1和10号格内,再由小组组长负责猜拳,赢得一组选择跳的格数。当两个小组学生相遇时,对方要尽可能进行阻拦,另一方则在对方阻拦情况下从间隙中穿过,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不允许触碰、压线和超线,否则视为违规,将会被淘汰。学生在整个训练中积极参与,实现了体能训练的游戏化。
又如,在低年级进行短跑训练时,为了确保活动开展的安全性,增强训练的趣味性,教师可创设“消息传递”的游戏开展训练,一方面使学生的短跑速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增添课堂乐趣。如:将所有学生分成甲组和乙组两组,小组的成员之间要留有足够的距离,以五至十米最佳,甲组的第一位学生在得到教师传递的消息(信息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向第二位学生,将消息告知对方,以此类推,直至到最后一名学生,然后该生将得到的消息大声地喊出来,若能准确且快速地描述出消息内容且与教师最初发布的消息一致,则完成任务,若出现差错,整组学生接受惩罚。这一过程,学生始终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由此可见,要想发挥游戏的最大化,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以及教学任务等进行合理筛选,使游戏化在体能训练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2.5 注重课外游戏的选择
体能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为此,在开展体能训练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完成,还需注重课外游戏与课程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拓展训练的开展空间,为培养学生体能和健康体魄提供有利保障。例如,在课外游戏选择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趣味性活动项目,如有的学生喜欢轮滑,有的学生喜欢攀岩,还有的喜欢花样滑冰,教师就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游戏,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项目中,感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及重要性,这样一来既开阔视野,又锻炼了身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进行全程指导,确保参与项目的安全性。
此外,还可利用课间时间开展游戏练习,教师以各个班级的特色为基础,设计出符合且独具特色的课间游戏,利用课间的时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锻炼中,在提升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劳逸结合,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利于情感建立与集体荣誉感的养成。如:抢椅子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椅子的数量与学生数量相同,椅子要摆成圆形且椅背向里,随着音乐的鼓声围着椅子外圈转,当音乐停止时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并坐在椅子上,没抢到的学生则视为淘汰,并相应撤掉一把椅子,剩下的进行下一轮,以最后未淘汰的学生为最终胜利者。为提高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教师还可将椅子数量减少,学生人数不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游戏更加具有挑战性。
最后,还可利用家庭成员力量,实现家校共育。如:在教学以标准动作帮助学生完成仰卧起坐内容时,可利用家庭成员的优势在家创设“抓阄”小游戏,父母在字条上写上“自己做仰卧起坐5个”、“指令爸爸或妈妈做仰卧起坐10个”、“一边唱歌一边做仰卧起坐10个”等,让学生在父母的指导和鼓励下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为了保证锻炼的质量,父母要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和要求,如双手不能有撑垫、双手不能抓裤腿等。还可通过“摇小船”游戏,动员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参加,两人一组(自由结合),并腿弯曲一起做来回拉伸动作,听着哨音进行摇船练习,看哪个组的小船摇的最稳。这样不仅为仰卧起坐练习做好铺垫,还能让学生形成锻炼的好习惯,同时,教师和家长要保持沟通联系,家校共育,在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使其获得健康的体魄。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借助游戏化教学,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能训练中,因此,教师要创设游戏化训练情境,活跃体能训练氛围;拓展游戏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模式的弊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要合理筛选游戏类型、注重课外游戏的选择,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高效的实现体育训练教学。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