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探讨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路径探讨
  • 发布时间:2022-11-27 13:54

  为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效果,本文对其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阐述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素材的选择、生活化情景教学的创设等教学实施路径,以期为生活化教学模式更好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供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中涉及到的道德以及法律需要学生们遵守和了解。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够促使课堂教学任务得到有效推进。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展开深入了解,而且能够对其中涉及到的诸多含义有所认识。通过行动去促使学生们自身的经验有所增长,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符合要求的生活化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和落实,促使学生们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以此来保证学生们各方面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1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必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学活动具体展开中,通过对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利用,打破过去学生们在日常学习时受到时间空间的各方面因素条件的限制影响,促使学生们在不同空间当中能够提高自身认知能力。积极拓宽其眼界,保证学生们的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展开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一定必要性,与过去的品德与生活同年级教材展开对比分析时,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受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影响下,其现有内容更加完善和优化。同时能够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更加倾向于拉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在其中安排了相对比较多的实践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从课本教学内容角度出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在具体展开中,对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给予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高。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可靠依据作为支持,体现全覆盖的可行性特点。

  2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2.1生活化教学素材的选择和利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在具体展开中,为了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应用时的作用和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生活化教学素材进行合理选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们对教材当中涉及到的诸多知识点以及教学内容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深刻体会,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们对相关学习内容以及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和了解,而且能够将知识真正应用在实践当中。除此之外,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合理利用,促使教学素材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完善。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可以适当借鉴网络当中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案例,或者结合教材内容对符合要求的教材进行选择和利用,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应用时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这一节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都会将课文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学习和了解。在第1课时,需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上学时过马路是否具有安全性,而在第2节课时展开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们对马路当中各信号灯所表现出来的含义进行了解和认识。

  在第1节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对独自上学的学生进行访问,让其回答出在过马路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或者阐述其自身第1次过马路时的情况。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出正确过马路的视频或者动画,同时可以将错误示范也一并展示出来,这样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促使学生们的记忆得到强化,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学生们年龄比较小,所以在对一些错误示范进行展示时,尽可能利用动画版本,避免对学生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视频播放完之后,教师可以要让学生们回答出两个视频存在的不同差异性,学生们可以从中发现正确过马路时,必须要对马路中的信号灯进行观察。第2节课时展开时,教师可以结合第1节课时中提到的信号灯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可以得知学生们中有多少会看信号灯,邀请学生们讲述不同颜色信号灯所代表的含义。最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总结,整理出可以同路结伴而行的路线,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习惯,而且能够让学生们正确认识马路信号灯,为学生们的通行安全提供保证。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以生活化素材为基础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拉近学生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们对于生活知识的实践性有所提升。

  2.2生活化情景教学的创设

  结合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展开现状,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提出和应用,主要是对实际教育进行合理利用,促使实践教育能够与课文中的内容建立良好的联结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以教学设计方案为基础,促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们日常生活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小学教师在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和编制,将生活作为出发点,为学生们营造相对比较良好的环境,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给学生们带来相对比较真实客观的体验。同时引导学生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此来保证日常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生活化教学方法在提出和应用时,通常是以情景创设方式为主,以模拟演示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日常学习时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学习体验感。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周末安排》这一节课程教学活动展开时,该课程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们能够对周末时间的安排有更加正确的规划和认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们正确规划和利用,实现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在该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要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对时间进行规划和利用。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教师要对符合要求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要对生活化教学情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创设和利用,尽可能帮助学生们提高时间使用效率,避免时间浪费。所以教师在对情景进行创设之前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比如学生们在日常周末时,如何对学对时间进行安排,或者有没有出现已经计划好的活动被取消等情况,导致活动取消的原因又是什么。将现有诸多问题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们来进行仔细的问答,进而根据学生们的问答进行简单总结,以此来实现对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对PPT课件进行合理利用,以虚拟化的人物形象表述虚拟人物周末时间的安排。比如,虚拟人物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每次出门的时候都需要妈妈为她打扮漂亮一些,而自从虚拟人物开始上学之后,就很少有时间可以出去游玩。而在某星期五,虚拟人物的父亲告诉虚拟人物,周末上午可以带虚拟人物去他最喜欢的游乐园。但是在下午两点之前必须要回来,因为奶奶从其他地方来看虚拟人物。虚拟人物此时听到要出去玩就非常开心,所以一大早就开始洗漱装扮,但是由于整个过程虚拟人物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所以在挑选时间以及打在挑选衣服以及打扮时浪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多,导致的结果是过了一上午虚拟人物还没有走出家门。下午虚拟人物的奶奶就要来了,所以根据种种现实情况,只能取消此次游玩的计划。虚拟人物因为这件事情很难过,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结合该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根据案例中的虚拟人物来表述其究竟错在哪。由于该案例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联系,学生们很经常也会碰到这种情况,进而给出正确答案。而此时教师可以以反向方式适当改变故事情节,如果虚拟人物是一个守时的孩子,那么最终故事的走向又会如何。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来进行表述,由此可以总结出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2.3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

  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们普遍都会对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感兴趣。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结合学生们在日常学习时的学习内容,积极组织学生们参与到专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得到对应的感受,有利于学生们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体现出其真实情感。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学生们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得到检验,课文中的理论也会逐渐变成自己的一种经历。通过该体验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时的整体质量。基于此,积极组织学生们参与到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中,“学习伴我成长”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根据现有诸多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真正的体验其成长的过程。在该课程教学中,成长并不只是单纯的意味着在年龄生理上呈现出的一系列变化,更多的是要通过学习,不断吸收经验,帮助学生们实现心理上的成长。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积极组织学生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通过报纸、课外读物等,帮助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到成长带来的一系列喜悦。比如,学生们参观博物馆时,可以对恐龙时期各种恐龙的名称、来历以及具体的捕食特点等进行了解。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们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途径很多事物有所认识和了解。

  2.4生活化教学案例的引入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通过该案例的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案例对于教学而言,既是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依托条件。教学案例要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之间达成一致性,实现知识经验的契合,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生活化教学案例是将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一系列事物等作为依托,从情感、经验等不同角度出发,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促使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预防自然灾害”教学活动开展中,将2019年发生的亚马逊森林大火作为分析对象,亚马逊森林大火持续将近20天,只巴西境内的着火点就已经超过了7.5万处,火灾的持续性,导致森林生态受到了严重的毁灭性影响,无形中加剧了全球的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2019年开始,持续时间将近4个月左右的澳大利亚丛林大火,超过1000多万公顷的过火面积,直接造成当地的生态系统面临灾难性的毁灭,袋鼠等动物受到严重的伤害影响。根据相关新闻报道,将新闻报道内容作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们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预防自然灾害的一系列措施等有所认识和了解。通过这种具有实时性特征的新闻案例,有利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感染力得到强化,让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到自然灾害与自己的生活那么近,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以及灾害规避的概念和意识。

  2.5提炼生活化的课堂问题

  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将教与学进行有效串联的重要导线,是各种知识的重要发生器以及思维的助推器。尤其是处于陌生的情境环境下,由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很容易受到严重的限制影响,因此,要保证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这也是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得到有效推进的必要前提。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促使两者实现高度融合,教师应当将现有的诸多问题放置在学生们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中,这样有利于强化问题的实践意义和价值。通过对生活化问题的合理利用,可以引起学生们的思维以及探究积极性。

  比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活动开展中,对问题进行设计时,要将问题设计在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情境当中,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展开积极的思考。比如,“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没有遵守规则,那么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做游戏的时候,要遵守游戏规则;在超市购买物品结账时也要排队等候,否则不仅会导致大家的时间被浪费,而且很容易就会引起矛盾冲突;在图书馆看书时,也要遵守安静、不能够大肆喧闹的原则,否则会打扰到别人的阅读。通过这些学生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各不同角度出发能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规则也必须要大家共同来遵守。以这种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和共鸣,以期来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2.6生活形式的教评

  教评方式主要是考试检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成绩,对学生们的理论以及实践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评只是单纯的对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将生活化形式作为基础,比如可以设立“道德之星”、“模范标兵”等称号,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们在日常学习时的知识需求。

  3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具体展开中,主要是保证学生们能够对相关法律法规有所认识和了解,同时实现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时,要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利用,拉近学科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高度融合,这样才能够实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鼎市实验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