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高中信息教师如何利用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视频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实现
  • 发布时间:2023-01-01 20:40

  【摘要】微视频以其跨时空性、情景再现、可视化、直观生动等文本案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高中信息教师如何利用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详细的阐述,以期待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心理案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有效体验和分析,来厘清各种心理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般课堂中呈现的是对信息作了有选择性加工的文本案例,其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而且,文本案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理性陈述,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再加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微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微视频的选择及其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呈现文本案例时形式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讲述(声音),要么通过文字(案例文本)这两种形式进行。而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却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色彩价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的、情量化的、可视化的热点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通常是模糊、复杂、倩绪化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案例则可以捕获真实情境下的大量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绪性,同时也弥补了文本案例可被节选和选择性加工的不足,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的知识

  视频案例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知识。所谓内隐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实际生活中,无法剥离出来,也很难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进行传授,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案例获得。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案例,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反思和分析同一个案例,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建构自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视频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经过编辑,但都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对这些案例自然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解释与信任的心理分析,好奇心与内驱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视频案例本身是集声音、形象、动画、颜色和文字等于一身的结合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这比起传统借助听觉和感悟的文本案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实施视频案例教学,除教师要认真选取案例材料外,学生作为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获取案例信息之后能较为准确地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而且视频案例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条件。

  二、心理微视频案例的制作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

  高中信息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幸福魔方》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等节目素材,其中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

  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高中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境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情景剧式的案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加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三、应用微视频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播放视频占用了一定时间,播放结束后还要进行讨论,如果还是按传统的方式授课,课时就会显得紧,因此,只有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保持教学与视频的互动

  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视频适当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运用视频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应该从中设计师生课堂交流的环节,使案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强梁

  3.视频案例的应用是分析不是模仿

  视频案例不是模仿的范例,而是研究的范例。许多学习者对案例中心理专家的操作技术非常感兴趣,如自我宣泄法,心埋戏剧法等的具体操作与应用步骤等但案例中专家给出的任何一种心理诊断结论与治疗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心理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研讨,分析为什么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模仿专家的心理操作技术,从而将知识内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总之,微视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再现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但是视频案例对教学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社会不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视频的制作与教学研究工作中,推动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1

  [2]张静.高中学生微视频制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2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