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形神合一”的新课标思政教学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形神合一”,新课标,思政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01 20:57
最近我又回看了《李小龙传奇》,这部电视剧把中华武术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深受国人喜爱。其实,《李小龙传奇》告诉我们了这样一个事实:李小龙对中华武术的贡献,正是抛弃了僵硬的、华而不实的一招一式,抓住了武术和搏击的实质,让武术更加直截了当,这才创立了截拳道。这使我想到了新课改新高考。自2020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使用新教材,到今年2022年实现高中所有年级全覆盖。“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风向标引领着高中教育的新变化,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新课改的魅力:学生回归了本性,教师充满了激情,课堂有了新的生机。新课改,让我们的政治教学更加精彩。但欣喜之余,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光鲜荣耀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形神分离”的现象,这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领悟理念──要深入精髓,莫僵化教条
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理念中生发出来的,理念指导行动;一切教学发展都是新的教学理念的结晶,理念促进发展。但在实践中,有时我们只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注重了技术手段而忽略了知识的落实,忽略了学科价值的提升,忽略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了“核心素养”,一味的机械贴近,形式冲淡了内容,从而使理论观点阐述不到位,以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理念的肤浅理解,只注重了“形似”忽视了“神似”。而缺乏“神似”的课堂,无疑是僵化的、毫无生机的。真实的教学改革、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这种“神似”一定是来自于教师本身对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材主旨、学生情况的深刻领悟和把握。因此,我们必须从精准全面理解理念入手去推进学科的教学改革,我们要相信:只有理念的落实,才能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只有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整体教育品质的提升。
二、走进生活──要自然贴切,莫不着边际
高中政治新教材和以前的人教版老教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内容更加生活化,思想更加人性化,更加强调对生活的体验。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学生生活的扩展和思想的日趋成熟为立足点的。我们在教学中也时常能听到“三贴近”原则。但是,我们有时候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不顾一切地联系生活,把联系生活当成了一种时髦。
我们的教学确实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但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事实的,必须是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服务的。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不着边际,就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对于怎样联系生活,怎样选取材料,应该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材料选取精而少,内容处理活而巧,教学效果实而好”。
三、问题解决──要拓宽思路,莫画地为牢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学生都爱问问题。如何释放学生的天性,问题教学就成为了重要的一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也都是以问题为切入口来进行教学的,但多数时候是机械的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问题的设置更为重要,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预设问题的生成答案,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故而问题的选取和解决方式必须慎重,做到精准推敲,精益求精。
这一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单一,二是问题设置过难或过易,三是只有预设问题没有生成问题。这里我们应该看到:首先,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起的效果也都不一样。有直接提问法,有情景提问法,有练习提问法,有讨论提问法等等。其次,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适时灵活的调整难易度。最后,要把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结合起来。预设好问题只能说我们简单的机械的确立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否还有其它的见解,是否还存在疑问和困惑,也就是问题生成环节,有时它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感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总而言之,问题的选取和解决必须慎重,切莫画地为牢,泯灭了学生的天性。
四、教学资源──要倡导先进,莫为之所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教学资源日趋丰富,这为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把它当成了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手段。有的教师为了展示丰富的资料,出示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使学生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也就不会对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教师设计不恰当的活动冲淡了教学主题,甚至偏离了教学主题。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了现代化手段就是一堂低品位的课。很多时候,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和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依然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庞杂的课程资源需要筛选和整合。我们选材料、引资源、用案例的目的不应该是相关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寻找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内在统一,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搭建适宜的桥梁和台阶。那么,怎样的材料才更贴切、更准确、更经典呢,这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我们也千万不能为之所困,办法总比问题多。
五、课堂评价──要鼓励为主,莫滥用失真
课堂评价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依据。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提倡激励性评价。所以在实施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你真行!”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能被送上小红花,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相较于传统教育一味的批评指责,现代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凡事都有度,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其实,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而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必匆忙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倾听,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最后,我仍然想借太极拳的精神实质来再达一下教学中“形与神”的问题,太极拳要求“以气运身”,意想劲力传递,布流周身,促进气血运行,起到健身作用。所谓“内不动,外不发”,如果你没领会其神,或者精神是紧张的,那么外形动作再准确也是僵硬的。我们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既要讲求形式,又不能被外在形式的东西所左右,要做到“既求形骸似,更求神意足”。只有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