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对策
  • 发布时间:2023-01-01 20:59

  摘要: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人才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新社会环境下,从小就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把德育列入以语文教育为中心的小学教育体系,帮助学生逐渐传递正确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德育发展战略,能够更好地执行德育。

  前言

  德育含义丰富,是新形势下各科、各阶段教育的核心。小学德育要采取政策措施、配套设施和配套内容,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为小学生康人格认知发展提供支撑。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多样化、丰富化、高质量的德育活动,在教育中提升热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使学生在承继传统文化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涵养,以达到有效的德育高效性。充分发挥各种德育资源作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培养崇高的社会道德。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教给知识,并且重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与德育紧密结合,有方案、有针对性地将德育融进语文教学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德育融进语文教学中。直接教授理论知识,学生会对繁杂的语文理论提不起兴趣。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现象发生了变化。教育内容更丰富,覆盖范围更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给予学生优良的德育教育,丰富学生内心。

  2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度重视考试成绩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按照新要求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关注考试成绩。一方面,依据传统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觉得学生要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有很多严格的规定,设置教学任务,要求一定比例的小学生于教师指导下通过考试。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可能将进行一定程度的德育渗透,但过度重视考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德育层面,只让学生读文章,不征询他们的意见。在有限的教学期限内,教师依然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但没有考虑到其在德育实践中的作用。

  2.2对德育认识不足

  我国社会发展的态势表明,学生必须好好地学习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多的学生觉得要想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就需要更高学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德育认识不足,增强了德育进行的难度系数。并且家长觉得德育不益于学生的学习,反倒会占有学生的学习时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这种错误观点下,教师、家长、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存在缺陷,这种矛盾的诞生对学生今后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3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

  3.1构建德育教育环境

  小学德育应用方式虽多,但仍然无法突破课程局限,教学环境较为枯燥。小学德育环境与学生的事实生活互不关联,和现代社会人才发展对德育的需要不匹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关心学生的个人感受,帮助学生思考德育,构建德育教育环境,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3.2发掘教材含义,渗透德育

  中国古典文学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起到了教育和指导的作用,这一转变也带来了更丰富的教学感受。渗透德育具体内容,能够大幅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小学德育内容通常需要教师更多的时间开展综合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学习渗透德育知识。设置小学生自己喜欢的话题讨论替代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在文中加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让小学生于精彩教学中维持学习精神和提升个人学习能力。

  比如《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发掘德育内容时,要理解课文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爸爸为什么会喜欢自然,把德育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德育的排斥,使其思索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用动人的故事指导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感情自我表达德育的原则。由此可见,用文章内容所描绘的主要信息进行德育渗透,很容易引起小学生共鸣。通过对文字中人物行为、思想、感情开展德育渗透,能够有效激起小学德育教育理念,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3优化教学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要有效地把德育融进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改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一直口头讲课,这种主观的教学方式不益于现阶段的教学,也阻碍了德育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渗透。教师要应用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

  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能够激励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帮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奋斗,培养合作观念,推动他们发展。

  3.4进行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对小学德育具有关键意义。德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平台的主要作用,充分发挥小学生实践表现。活动应该以趣味性为主导,扩宽学生视线,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比如,《静思夜》一课,这一首诗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课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相关知识的诗文,在对比中感受真挚的情感。诗文能够提升学生承继我国传统文化的决心,教师能够激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在古诗中发掘更多的情感素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革的要求,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可以从小学语文学科的要求考虑,以学生为根本,持续提升自己道德素质。教师应融合学生特点,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朝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探讨[J].语文课内外,2020(2):23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