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激活初中物理课堂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激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9 20:43
许小军
(四川省泸县太伏镇国仁学校 四川 泸州 646121)
【摘要】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体验物理实验的过程,发现物理的具体规律,接触个人生活资料,获得物理学习的内涵。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课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积极激发自己的初中物理学习思维,培养初中物理综合素养。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从而创造一个更加活跃的初中物理课堂。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激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4-001-01
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活动中的学习体验,有效培养个人物理学习思维,提高物理学习水平。
一、创设真实物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生活经验启发物理学习思维,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介绍真实的物理学习情境。此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的物理学习情境进行思考,还可以有效激发个人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感受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物理探究能力。以“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相关教学为例,学生需要观察、亲身体验和感知物体的沉浮条件,通过实验得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浮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段视频:将青椒浸入水中,放手后它会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将土豆浸入水中,放手后它会下沉,最终沉底。学生需要用术语描述水中物体可能会出现的运动情况和最终状态。此时,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境能够被充分激发,有效投入到这一节课的物理学习之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想象一下,还有没有诸如此类的情况,推动学生结合视频启发个人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当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帮助学生认识悬浮这一概念。
二、丰富物理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参与意识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进度,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物理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的物理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一定的物理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分析物理教材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当让学生参与物理自主探索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积极操作,获得更丰富的物理学习体验。以“研究液体的压强”相关教学过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通过实验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液体压强的定义,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大坝的照片和潜水的照片,引导学生借由“大坝为什么建成下宽上窄型?潜水时为什么需要穿潜水服?”用这两个问题铺垫对于液体压强的认知。接着教师可以以“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为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探究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教师此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两幅图片,从不同角度认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因为液体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流动性,所以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U型管,为学生利用U型管液面的高度差感受液体压强,并且进入到研究液体压强大小的活动去中。由于学生对于这一实验存在一定困惑,教师可以借由图片为学生认识橡皮管、橡皮膜U型管、有颜色的液体,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开展液体压强大小的研究活动。
三、设置物理探究问题,发展学生探索分析能力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物理探究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基于物理探究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此时,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问题,还可以有效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理解物理探究问题,发展解决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关教学为例,由于有关滑动摩擦力的现象研究需要依托于物理问题的思考才能实现,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思考探究问题。教师可开门见山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物理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从而进入滑动摩擦力的学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滑动摩擦力的生活事例?此时学生须结合个人的实际经验回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出示生活中多种滑动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手拉二胡、洗脸、刷牙等具有滑动摩擦力的生活实例。接下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呈现小车在地面上运行的视频,帮助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产生还需要哪些条件。
四、加强拓展延伸活动,内化学生活动经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物理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物理学习质量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在学习了初中物理的新知识后,学生们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他们也需要加强自己不断延伸和扩展的物理学习能力。此时,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不断延伸和拓展的机会,帮助学生有效激发个体初中物理学习思维,内化个体物理学习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学习和学习,实现个体物理综合能力的飞跃,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认识动能和势能”相关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具体实践运用。比如在动能、势能概念讲解部分,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多种与势能和动能有关的图片,比如举高的杠铃、弯曲的弹簧、拉长的皮筋等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动能和势能的相关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代科学家管仲比较分类的探究方法,启发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帮助学生投入速度和质量等影响因素的研究之中。学生在教师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能够进行拓展延伸和应用迁移,运用所学动能和势能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
简而言之,教师利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活动增强个人物理学习体验,在不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物理思维,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深入探究初中物理的具体知识。此时,学生可以有效结合个人生活实际,提高初中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个人物理学习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建兴.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21,(23):8-9.
[2]薛珊珊.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2):104-106.
[3]高千雪.信息技术2.0背景下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策略探究[J].山东教育,2022,(39):3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