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设计与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教学
  • 发布时间:2023-07-09 20:47

  赵志勇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丹凤中学 655700)

  【摘要】人地关系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与传统环境理论不同,它更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学科,在构建初中阶段学生正确价值观上起着非常重要而又特殊作用。如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教育领域所面临最大挑战。人地关系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价值观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4-008-01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社会对各类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我国大力推行和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目前基础教育始终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特别重视对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质的训练,使教育产生了质上的飞跃,使教学的品质得到切实提高。人与地方和谐发展的观念是当前我国实施以人为本教育新理念的重大体现。

  一、以教材为载体,加强知识应用

  人地和谐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的形成,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并不是一堂或两堂课能够解决的。在此背景下,老师们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教学中,于是产生了以下的现象:第一,将人地和谐观念的培养目标写入教案,而课堂上不过问;二是在各种公开评比中,老师们为了让课堂更加精彩,临时抱佛脚,讲一些简短的内容或者案例。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才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获得他们的尊敬与信赖,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导,而不是仅仅为了在公开评比之中得到高分。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在了解人地关系基本原理和人地关系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比如讲解地球表面温度分布规律、地表形态等内容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其次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当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初中生将人地和谐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在课堂中创设相关教育情境

  传统的“人地和谐”观念教育一般只局限于老师的口头教育,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培养学生人地和谐观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明示和暗含的文字材料,并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形成人地和谐观。人地和谐发展观念的养成需要用教育实例来进行,而让学生们都真正地面向现实,则能激发出学生一种环境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用自身的力量来扭转这种局面。比如,在地形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了一段“黄土高原地貌”的录像,并让同学们一同进入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水土侵蚀严重,人民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很久以前,在广阔黄土地上,人类曾进行过畜牧业,那里有广阔的森林,有郁郁葱葱的植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大量的沙枣树,但是,如今,人畜饮水困难,沙尘暴严重,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性恶化。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使同学们了解了地区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联系,从而使他们意识环保的重要性,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程展示,比如在讲《地球的资源》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资源开发利用的视频或图片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一些人地关系相关案例展示或者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人地协调观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教育评估方法流于形式,而价值观的培养要比传授知识要困难得多。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且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过程,它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条件以及因素的制约,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对人地和谐观的培养作为一种心理思想和意识层面培养,在当前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成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调查活动,如在环境保护主题班会上,通过学生调查、讨论和小组合作设计出一个人地协调发展的方案,并制定出保护环境和人类共同生存的行动计划,在实践中学习体会人地协调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社区调查,不仅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地理这门课程价值,还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的观念。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都在采取措施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初中地理中,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地理理论、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人地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静,于蓉.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J]. 江苏教育,2019,(27):42-45.

  [2]程英.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473-475.

  [3]杨修志,贾素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41-4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