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菲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沈北分校
【摘 要】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和黄金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可塑性,在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及能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本文探讨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并提出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体育家庭作业;社会行为方式;社会适应能力
引言
社会化是少年儿童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因此社会适应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2019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积极的家庭锻炼环境,经常带领孩子走出室内在户外一起参与体育运动,配合老师监督孩子体育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断提高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家庭与学校相结合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与氛围,将体育变成日常生活方式,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育家庭作业
体育家庭作业是指由学校及体育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设计并布置由学生家庭成员协助完成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课外体育活动。其目的是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目标,延展体育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完成体育家庭作业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与他人的人际交流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通过综合部分专家学者对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和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从而达到一种与社会和谐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一)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家庭成员是学生最初的人际网络,亲子关系是学生们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及成长的关键因素。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锻炼中,不仅能增强家庭中的体育运动氛围,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还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增强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二)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
学生通过体育家庭作业具体的内容和方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包容,从中学会自制,学会为他人着想。体育家庭作业的活动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失败时及时调整心态,顽强拼搏,从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一些集体类体育项目能够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如友好、同情、廉耻等,减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早期的社会化行为内化,将有助于他们将来成长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技能的人。
(三)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自主学习能力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中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会表现出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和课下都能把自身的任务从容完成,并针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锻炼。
(四)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只有具备较好的个性心理,才能不断去适应社会。近年来学生心理疾病高发,很多研究通过体育的手段来实行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树立了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积极的锻炼行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受到不良心理情绪影响时,他们能够通过体育的方式来排解,从而使得负面情绪得以宣泄,并能够主动积极调整自我,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完成效果和质量,以及家庭环境的和谐程度,教师作为小学生家庭作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在给小学生设计和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和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长秩序,符合学生的兴趣欲求和活动精神。
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该深入观察小学生的心理结构与活动特点,积极主动地将家庭作业活动与学生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处理生活问题和实践活动的能力,在实现家庭作业心理学化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经验、技能、思维进行更新和改造。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开发出多维度、多形式、适量而又有质量的作业与活动,邀请儿童对该活动进行自由发挥、体验、生成和创造,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达到新旧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连贯和通融。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从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生活的习惯。只有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持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持续提高,我们所处的社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捷, 黄辉.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 教育观察,2021,10
[2] 王志勤.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价值意涵与设计实践[J]. 当代家庭教育,2023(07):23-26.
[3] 孙霞. 培养小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社会适应能力探析[J]. 尚舞,2021(08):103-104.
[4] 李采丰, 尹忠根, 于君. 指向社会适应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行动框架[J]. 课程. 教材. 教法,2022,42.
[5] 凌玲, 陈春水.“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合作促体育家庭作业生态化发展[J]. 体育教学,202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