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策略探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整本书阅读,关联意识,试题命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27 14:48
郑银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九年制学校)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试题的命制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导下需要具备整体意识和关联意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将其纳入小学语文试题的命制中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当以整体把握和深度联结为试题命制的导向。通过巧妙运用关联策略,建立整本书阅读试题与课程标准、主题情境、典型任务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创新命题方向和提高试题质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关联意识;试题命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的指导下,试题的命制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融入更广泛的教学理念和任务群的整体构思。全面阐释整本书的内涵、构架和主题,通过这种全面的视角进行试题命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还符合《标准》对学科整体性发展的要求。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关联策略,将整本书阅读试题的命制与课程标准内涵、主题情境、典型任务进行深度联结。通过这种方式命题,不仅能够切实贴合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将从整体把握的角度,探讨整本书阅读的命题策略,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为命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积极探索,使在创新命题方向和提高试题质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整本书阅读作为《标准》的一项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凸显了语文素养培养的迫切需求。下面将从贯彻《标准》理念、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以及连通中、高考命题趋势等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的必要性。
1. 贯彻课程标准理念
《标准》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其中“拓展”一词强调了对学科教学模式的延伸与拓展。相对于“基础”和“发展”而言,“拓展”意味着对学生认知层面的递进和延伸。整本书阅读试题的命制应该紧密贴合《标准》的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对文本整体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教”突出了教师的角色,要求他们准确掌握教学要点,巧妙运用阅读策略,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达成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其次,“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阅读策略和经验巧妙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得以全面发展。最后,“评”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制订明确的测评内容和标准,通过试题的巧妙设计监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效果。这三个环节相互贯通,形成了整体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3. 连通中、高考命题趋势
当前,中、高考的整本书阅读命题已经趋于成熟和系统。各地中、高考对整本书阅读的命题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中、高考的整本书阅读命题上,考查学生多层次思维能力,具备了更为综合的评估方式。然而,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测评仍偏向于积累和识记,相对缺乏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整本书阅读试题的命制必须顺应中、高考的命题趋势,实现与其衔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试题的命制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响应。在贯彻《标准》理念、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以及连通中、高考命题趋势的指导下,整本书阅读试题的命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的深化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这一改革,有望培养出更具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语文学科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的困境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中,仍然面临一些困境。第一,命题者缺乏对书籍整体的深刻理解,未能聚焦于全书内容,导致试题过于侧重个别细节,影响了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命题往往过于注重对情节的机械记忆和简单辨别,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忽略了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第三,整本书阅读试题容易考查碎片化、去情境化的内容,剖析书籍为孤立的单篇,难以建立与全书有机关联的考查框架,限制了学生整体理解和综合能力的展示。
1. 命题缺乏对书籍的整体把握
在整本书阅读命题中,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于缺乏对书籍整体的深刻理解。整本书的阅读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培养他们深度阅读的经验。当前的问题在于,命题者在命制整本书阅读试题时缺乏足够的整体意识,未能聚焦于全书内容,忽视了书籍的整体框架和思路,过于专注书中的个别细节,很容易使学生只看到书中的“点”而忽略整体,给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困境,以更好地解决命题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整本书的内涵。
2. 命题侧重对情节的辨别和记忆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时,面临的困境在于过分强调对书中情节的机械记忆和辨别。当前的问题在于,命题者往往将焦点放在学生对书中情节的机械性记忆和简单辨认上,而忽略了挖掘和展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这种命题方式可能使考查过于狭隘,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或容易遗漏的部分,将有趣的故事章节简化为冷冰冰的知识点。这样的命题偏向于将整本书的阅读还原为机械的任务,可能逐渐削弱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更进一步,过分注重机械性的记忆和辨认,不仅剥夺了学生对阅读的真正体验,还可能减少其对阅读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困境,以便更好地应对考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对整本书的阅读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水平。
3. 命题考查碎片化、去情境化的内容
整本书阅读的命题中面临的挑战在于过于注重碎片化的内容,导致整本书被剖析为孤立的单篇,缺乏与全书有机关联的考查框架。这一困境使得试题更专注于单一章节或特定情节,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在阅读中的整体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样,如果命题偏向于去情境化的内容,试题可能更注重对书籍内容的静态呈现,学生的能力发展可能仅停留在对事实性内容的简单陈述和复述层面。这样的命题方式使得学生在应对问题时难以展示深层次的思考和对文本的综合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命题偏向可能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与运用难以实现,因为他们较难将所学知识有机应用于更广泛的实际生活场景中。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困境,以便更好地应对考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整本书的阅读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整体把握水平。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命题的路径
在考查整本书阅读时,教师不能忽视“整”这一概念,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形成全局意识,使其能够将阅读内容前后呼应、左右关联,形成整体性的阅读思维。在命题时,注重关联性应该被视为一种主要策略,着重构建具有整合融通特征的阅读测试形式。这种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阅读,有助于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这样的命题策略不仅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 关联课程标准,厘正命题导向
(1)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明确考查定位。
《标准》明确了考查定位,特别是在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方面提出了建议。在这一基础上,《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素养立意的考试思路,相较于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具备更强的指导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命制《中国神话故事》整本书阅读试题时,教师在考查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方面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对《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某一神话进行深入解读。这可能包括对神话的文化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的详细剖析,以及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通过这样的问题,评估学生对神话背后深层次意义的理解程度,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挖掘。在素养立意中,思辨与应用的能力被强调为更高层次的能力。在命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应用的题目,如要求学生思考神话中某一场景的变化,或者想象神话中的人物置身于现代社会时会有怎样的表现。
(2) 关联课程标准内容,考查学生整体规划的能力。
《标准》提出,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在命制整本书阅读试题时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这一能力。例如,在命制《童年》整本书阅读试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任务,考查学生在整体规划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讨论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在整体中找到平衡点,展现全面的规划能力。重要的是,在命题时要重点考查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可以通过设计综合性题目,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如总结主题、分析人物性格、提炼中心思想等。
2. 关联主题情境,丰富命题元素
“情境”在《标准》中频繁出现,强调了考试命题应该以情境为基础。这意味着在整本书阅读命题中,教师需要巧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实现素养的生成与建构。在命制整本书阅读试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充分整合情境元素。
(1) 整合多元情境。
在试题命制中,教师可以巧妙融合文本情境、学习情境、语用情境和生活情境,创设整体性的命题情境。例如,在命制“鲁迅作品”整本书阅读试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人物特点,试题命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人物的感悟。通过多元情境的融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
(2) 优化情境结构。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优化情境结构,层层递进,步步进阶,构建问题驱动的情境任务。例如,在命制“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整本书阅读试题时,教师可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形成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考查方式,还促使学生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培养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3) 建构交际语境。
在整本书阅读的命题中,教师需要着重考虑具体的交际语境。通过引导学生将整本书阅读与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相结合,紧密融入日常生活,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命制《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试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写信”任务,促使学生与《西游记》中的人物进行跨时空交流。这样的阅读任务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同时将阅读素养与交际能力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
3. 关联典型任务,活化命题基调
典型任务在整本书阅读命题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强调对“典型”特征的关注,意味着任务设计应当广泛覆盖不同的视野、角度和空间,确保任务背后有着丰富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创造性。
(1) 由单一固化走向多元开放。
在设计典型任务时,教师应该避免单一固化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例如,在“我是书中人”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书中角色产生共情,实现深度阅读,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解题,而是更加关注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人、做事。
(2) 从对片段的独立考查走向对整本书的类比测评。
典型任务的设计要注意从对书籍中片段的独立考查走向对整本书的类比测评。整本书阅读不限于单篇阅读,而应该在统整和联结的原则下,考查一类书籍的信息,形成对学生认知结构和阅读体系的引导。例如,在《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整本书阅读试题命制中,教师可以设计“神话人物的超凡本领”任务,引导学生挖掘两本书中蕴含的信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通过贯彻《标准》理念,注重学生阅读的态度与方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同时对接中、高考命题趋势,可以实现学生从浅层到高阶的认知,从单一固化到多元开放的转变,关注整体性阅读思维的实施路径能更好地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德育教育创新策略研究(GS[2020]GHB3529)。
参考文献:
[1] 陈继. 混合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 名师在线,2023(26):2-4.
[2] 吴亮奎. 元认知思维视角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5):6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