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探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中语文,生命教育,生命价值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27 14:58
邸光升(甘肃省古浪县第三中学)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凸显学科育人价值,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由于部分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时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渗透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从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挖掘生命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好生命教育渗透工作,促使学生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进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生命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已经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中生由于生命意识淡薄而出现的伤害自己及他人生命的事件屡见不鲜,令人痛心疾首,这也反映出生命教育仍存在缺失和不足。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责,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生命教育,多角度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学生健康、幸福的生命发展奠基。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生命意识,使他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生命的韵律和节奏,体验生命的情感,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能够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包含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涉及人生、人性、命运等深刻主题。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增强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生命的认知。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触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学生通过写作,可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生命观,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认知水平。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自我定位、价值观确立等方面的挑战。许多学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可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而渗透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轻松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使他们成长为具有人文关怀的人。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
1. 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升学率上,语文教学功利主义思想较为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变得越来越单一,即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于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在意分数的高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取代了情感熏陶,答题技巧取代了理解文本,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运用,而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功利主义教学吞噬着学生原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掩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阻碍了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提升。
2. 教学内容固化,忽视学生生命个性化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重新建构新知的过程。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不同,他们在理解与欣赏作品时也存在差异。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都会把自己认为“准确”的理解化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并进行提示与引导,把学生带入自己预设的答案中。教师和学生均被“标准答案”牵着走,教学内容固定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内化与领悟,不利于学生生命个性化的发展。
3. 教学方式呆板,忽视学生生命情感的升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文本时采取的是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用程式化的教学步骤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代替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与听从,其生命体验和感悟难以提升,自主建构、自我培养的能力正在逐渐削弱。教师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思维僵化,忽视了学生生命情感的升华。
4. 教学评价单一,忽视学生生命自主性的建构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依赖标准化测试,如期末考试、单元检测、升学考试等。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多元性,无法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忽视了学生生命自主性的建构。同时,教学评价未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被忽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缺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没有针对性,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生命自主性建构无法实现。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1) 培养生命意识,感悟生命意义。
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生命意义、价值、责任的认知和体验,它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生命教育的做法,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基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具体确定为: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对生命的认识;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培养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设疑:这部分内容主要写史铁生在地坛里的思考,他都思考了哪些问题?学生带着任务再次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作答。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问题的答案,也就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深刻理解了生命的可贵,学会了在困境中坚强面对,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形成了正确的生命观。
(2) 培养情感智慧,发展人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材必修下册《雷雨(节选)》这篇课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伦理困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深入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敏锐度和理解力,进一步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并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让学生做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2. 挖掘生命教育资源,重视学生生命个性化发展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涉及生命教育的篇目不仅数量多,而且体裁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教师可以按照不同题材的“生命”主题,对阅读文本进行归类重组,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重视学生生命个性化发展。
(1) 追寻生命的本真。
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更在于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追寻心中的梦想,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老人与海(节选)》《百年孤独(节选)》这些课文中饱含的自我生命的价值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课文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勇敢地追寻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本真意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凸显生命的责任。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他们肩负起民族和历史的重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应该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例如,教材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写了生意盎然的壮丽秋景,诗人心潮澎湃,不禁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这一问便道出了诗人心系国家的博大胸怀。词的下阕通过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揭示了主宰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担负起民族和历史的重任,凸显生命的责任。
(3) 彰显生命的和谐。
高中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有很多,作者对大自然的风光并不只是观赏,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的《滕王阁序》是一篇以江南美景为主题的古文名篇,通过对滕王阁及周边景色的描绘,呈现出一幅流光溢彩、错落有致、浑然天成、虚实相映成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学习此类课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和享受大自然的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生命的真谛,还要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敬畏自然,彰显生命的和谐。
3.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生命情感的升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教师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思考学习内容,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生命情感的升华。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学习内容,激发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的《过草地》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佩之情。
(2) 小组合作,分享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促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对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生命情感的升华。
(3) 实践体验,升华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感受生命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生命情感的思考与感受,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价值、尊严等方面的问题,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4.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生命自主性的建构
高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其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生命自主性的建构。
(1) 多元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从而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评价标准,给予学生鼓励,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评价标准应侧重考查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重视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为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表现和进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种评价和反馈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还有利于学生进行生命自主性建构。
总之,生命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渗透意识,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深入挖掘生命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邱李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 教师博览,2021(24):23-24.
[2] 张淦.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J].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20(12):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