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结合阅读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内外结合阅读
  • 发布时间:2024-05-27 14:54

  于希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教师应该在这一趋势下建构一个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科学教学方法,并将其引入阅读教学,推进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的改革。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支持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灵活动态的调整。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开展课内外结合阅读的教学。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推进课内外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内外结合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高效的阅读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教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其在扩大阅读面的过程中,逐渐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升个人的阅读品位。这样的阅读方法解决了以往学生只埋头做题、阅读课内材料的学习问题。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系统地推进多文本阅读教学,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提出背景

  课程改革深入推行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深度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探究热情和文化传承意识。对于学生而言,语文阅读学习理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使其在充足的阅读学习时间和空间中从不同的书籍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丰富语文积累。这意味着学生阅读的书籍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应该包括课外书籍。在这一背景下,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从文化教育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高效课内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对学生给予科学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让学生产生较强的阅读兴趣,不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阅读品位,提高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素养。

  二、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应用价值

  教师在遵循《标准》要求、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将其与课内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从阅读教学现状入手,深刻地认识到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 补充阅读教学资源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语文教材编选的阅读材料数量是有限的,使学生在课内阅读学习过程中很难积累更多的阅读量,也很难让学生从广泛的阅读学习中收获累累硕果。为打破学生阅读学习的限制,教师可以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更多阅读材料,不断增加阅读量,不再单一地阅读语文教材提供的教学材料,这样有利于保障学生阅读学习的“质”和“量”。在课内外结合阅读的视角下,教师可以对同主题文本进行整理,围绕特定的阅读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进而形成以阅读、积累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 创新阅读指导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机械地掌握答题技巧,使阅读教学与课程教学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在课内外结合阅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借助阅读、交互、鉴赏等多元方式开展,教师可以将课外的阅读资源同步到课内阅读教学活动中,从文化审美、语文积累、文化鉴赏等角度驱动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创新学科教学模式。

  3. 完善阅读开发路径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对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衔接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材料比较零散,缺乏科学整合。在课内外结合阅读视角下,教师可以结合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学习。具体来说,教师既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课外阅读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可以根据对相同课内外文本素材的分析与对比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逐步阅读、积累与理解,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深度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群文阅读理念推进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意义

  为有效推进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很多教师开始引入群文阅读的教育理念。所谓群文阅读,实际上就是教师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将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多篇文本引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多篇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广泛开阔其阅读面,丰富学生阅读量的科学阅读方法。在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发展态势下,教师引入群文阅读理念,建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价值和意义是比较明显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在群文阅读理念下开展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一篇文本的阅读上升为群篇阅读这一层面上,有利于解决学生阅读学习面窄、阅读量少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改变,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新面貌。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主题、任务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第二,教师在群文阅读理念下开展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课内外阅读导向下,学生可以基于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资源展开阅读学习,在理解多文本的同时展开深度探究,借助自主阅读活动促进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第三,教师在群文阅读理念下开展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可以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最终能够改善语文阅读教学低效化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探索群文阅读理念下开展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四、群文阅读理念推进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群文阅读理念下开展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要先进行科学、灵活地选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展广泛的阅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学习进行科学指导。

  1. 将相同作者的课内外文章相结合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作者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对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从纵向上进行拓展阅读,收到良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这样的群文阅读模式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鲁迅所创作的其他文章引入课堂,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等文章,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展开群文阅读。在这几篇文章中,作者分别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或者言行举止都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时对这几篇文章的人物形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可以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体会作者巧妙的人物描写手法,抓住作者笔下人物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品味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百草园的奇趣无穷,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妙趣生活,还以童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为切入点,描绘了三味书屋严厉、博学的书塾先生。《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重点塑造的人物是作者在求学生涯中遇到的人生导师,面对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藤野先生则以平等的态度对“我”,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社戏》则是以“群像”为主,构建了诸多鲜活的角色,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在家乡的趣事,展现了家乡的民俗风情。《孔乙己》则描绘了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一个穷困潦倒、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的悲惨形象,引导读者对作品所描绘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角色的特征、作者表现角色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别对作品中描述的这些人物进行多方面分析,总结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并分别阐述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这些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品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群文阅读过程中,通过整合同一作者的文章,借助类比的方式对作品的表达特点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2. 将相似主题的课内外文章相结合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具有浅层次的特点,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深化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相似主题的课外文章引入课堂,让学生对相似主题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与课文相关的学习主题,使其从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随后,教师以“亲情”为议题,选择其他阅读材料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学习,在阅读不同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在相似主题的框架下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教师可以引入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梁晓声的《父亲》等文章,让学生围绕“亲情”这一主题阅读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体会不同作者对“亲情”这一主题的感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朱自清、朱德、史铁生和梁晓声四位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亲情的?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有哪些异同点?他们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描写手法?你对哪位作者描述的亲情有更深刻的感受?理由是什么?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感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学习能力。

  3. 将相同体裁的课内外文章相结合

  在群文阅读理念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学习能力,可以在选题方面为学生选择一组具有相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在相同体裁文章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素养。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乡愁》这首诗时,教师在从体裁与表达特点解读这首诗后,可以围绕“现代诗”这一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教师搜集不同的现代诗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感受现代诗的创作特点。教师引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等现代诗歌,让学生享受一场现代诗歌的阅读盛宴,使其徜徉在现代诗歌的海洋之中,品味现代诗歌的写作风格、文学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鉴赏能力。在这一相同体裁文章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意象分析、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一组现代诗歌进行深入赏析。在阅读《乡愁》这首诗时,可以对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进行分析,品味这首现代诗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描写的抒情意境和艺术意蕴。在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可以对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进行分析,并根据作者描绘的一幅幅画面,体会作者抒发的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思考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同时,学生在阅读《致橡树》《一棵开花的树》等现代诗歌时,同样可以找出诗中涉及的意象,然后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它们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在现代诗创作过程中,作品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同一体裁文章的群文阅读,深化学生对这一体裁基本特点的掌握。

  总而言之,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能够搭建起课内外阅读教学有机衔接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重视,并注重将其应用于群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课内外阅读学习指导,让学生向新课程理念倡导的阅读学习方向不断前进,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维刚. 基于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8):119-120.

  [2] 王艳,冯延文. 课内外互动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 中学课程辅导,2023(5):54-56.

  [3] 安吉辉. 试论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3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