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一个集合交通功能、机械性能和情感诉求的耐用消费品,往往隐藏在其后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和品牌愿景来实现的,不应简单以汽车品牌原生地作为“自主品牌”与否的判别标准。
随着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研制“自主品牌”成为诸多合资汽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
上汽通用五菱动作较快,其量产型“宝骏”牌630已公布了价格区间,将很快正式销售;东风日产紧随其后,“启辰”品牌第一款车的样车正在试验。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大众和丰田,也应允许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谋划“自主品牌”。国内汽车产业界和舆论不乏对合资“自主品牌”模式的责难,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个事物呢?
我们习惯于将诞生在国内、国人拥有企业控股权和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视为“自主品牌”,譬如:吉利、奇瑞、长城和比亚迪等。而将那些原生地在国外、知识产权归属于外企、品牌诉求为特定外国文化元素的品牌称为“外资品牌”,譬如大众、丰田、通用和现代等。在这种思维之下,诸如“宝骏”、“启辰”和“理念”等合资企业在中国创立,主要内涵为中国文化元素,但是企业产权和知识产权由中外双方或多方共同掌控的品牌,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于是乎国内产业界和舆论哗然一片,谈多赞少。笔者以为:汽车是一个集合交通功能、机械性能和情感诉求的耐用消费品,往往隐藏在其后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和品牌愿景来实现的,不应简单以汽车品牌原生地作为“自主品牌”与否的判别标准。
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为例,这是一个中国文化元素十足的品牌,上汽通用五菱对该品牌拥有100%股权。而上汽通用五菱的产权结构中,上汽集团持有50.1%的股权,通用中国持有34%,五菱集团持有15.9%。也就是说,上汽通用五菱是一个中国人拥有66%绝对控股权的企业,这个持股比例比很多在海外上市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还要高。从“宝骏”630的研制来看,上汽通用五菱对这款车拥有全部的技术发展主导权和知识产权,而非“特许生产”。如果对这样一个“自主”成色如此高的品牌,我们都视为“异己”品牌,那么对MG和沃尔沃(乘用车)这种中国人虽然持有100%控股权,却是原生地在欧洲、全无中国文化元素的品牌,又该如何权衡和纠结呢?
事实上,国际汽车产业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分立和融合之中,雷诺卡车并没有因为被沃尔沃卡车收购而变成瑞典品牌,同样沃尔沃卡车被雷诺汽车控股后也没有变成法国品牌。关键是:一个品牌的发展主导权和企业产权掌握在谁手里。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固然有外方利用国家政策渔利的嫌疑,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合资“自主品牌”往往都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且合资公司拥有品牌的全部产权。相比此前国内合资企业对产品只有“按许可证生产权”或者简单的适应本地化技术而言,合资“自主品牌”可以让国内的工程技术力量按照自己的理解主导产品研制,并由国内的管理团队负责品牌推广。这样一个由国内力量主导过程,对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成长机会,才是最有价值的。
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中外方资本的趋利性不可避免,是受到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所规范的。如果我们一味将这些品牌视为异己,那么拉美国家汽车产业空洞化的历史教训值得重视。更何况中国的消费者“自主”的情感需求,也会受到外资企业重视,毕竟大众和通用这两个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得益于重视其产品的中国本土化。
(作者为北京零点前进策略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汽车事业部总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