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下)
- 来源:章回小说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开荒,胡耀邦,沼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02 11:41
第八章长眠在嘟噜河畔的麻友
姗姗来迟的春天终于来到了萝北莽原上。这已经是1956年的春天了。这年5月4日,在这里诞生了一个神奇的村庄。这是北京青年垦荒队员的家园——“北京庄”。北京集体农庄这天正式成立,杨华被选为集体农庄的主席。
也就在这年的春天,从天津来了一位叫麻友的孤儿,他是北京庄最小的垦荒队员,也是名副其实的“小秀才”。他会吹口琴,会把大家的经历编成有趣的快板书,在晚上为大家阅读报纸,还经常躲在帐篷外学各种家禽叫声逗引队友,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初春的一天,北京庄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天还漆黑的时候,森林里突然响起了大公鸡的“喔喔”声。庄里的大公鸡们也争先恐后地啼叫起来。正在熟睡的垦荒队员被这嘹亮的啼晨惊醒了,以为应该起来下地干活了,他们急忙爬起来,钻出帐篷一看,天还是黑糊糊的,天空还闪着亮晶晶的星星哪。
第二天夜里,天色还是黑漆漆的时候,那只勤快的大公鸡又从森林里啼叫起来。庄上的大公鸡遥相呼应。垦荒队员们又爬了起来,看见星星还在天上眨巴着眼晴。这样连着几天,那只大公鸡都在森林里啼叫。垦荒队员们习以为常,不再理会。但杨华却觉得事情蹊跷,便当心起来。
那天夜晚,杨华踏过沼泽地带,钻进了密密的森林里守候着。天色还是黑糊糊,忽然那只公鸡——不,是那个调皮的麻友在森林深处鸣叫起来。接着庄上的公鸡们立刻回应着,这儿那儿此起彼伏。麻友这时笑着往外面走,准备溜回庄里去。
这时候,杨华悄悄地跟了上去,在后面喊了他一声:“麻友——”
麻友猛然回头,看见是杨华,有些不好意思:“杨主席,你起、起来得这么早啊?”麻友偷偷地看着杨华笑。杨华故意说:“起来得能不早吗?那只大公鸡天天叫,我睡不着啊。”那以后,森林里的大公鸡再也没有啼叫过。垦荒队员还有些失望,它怎么就不叫了呢?他们觉得缺了什么似的。有好奇的垦荒队员还到森林里找了几天,自然什么也没有获得。
杨华最近感到麻友情绪不好,整天愁眉不展,像有什么心事似的。他主动提出到森林边的草地给庄里割马草,整天躲着大家。杨华决定要和他好好谈一谈。
他走到麻友的棚子门口,坐了下来。麻友呆呆地望着远处,痴痴地想着什么,眼里闪着泪光。他怕被看见,垂下了头。“麻友,你跟我说,想家不想家?”杨华问。
“想家,”麻友抬起头,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想我姐姐。”
麻友从小跟着姐姐生活在天津。姐姐出嫁后,对弟弟已经没有能力照顾了。离开天津时,麻友说:“姐姐,我想去北大荒垦荒。”姐姐的眼泪扑簌簌地滚下来。麻友说:“姐姐,我知道你很难过。我还是去北大荒吧,这样你和姐夫就不用为我操心了。”姐姐搂着他无声地哭泣:“你去北大荒后,在那里好好干,给自己娶个好媳妇。”这样,那年刚刚十七岁的麻友,便从天津来到萝北莽原上。
“麻友,想不想媳妇?”杨华问。
“想,”麻友快快活活地回答。他没有一点羞涩,闪着渴望的眼神,“我姐姐说了,如果我娶了媳妇,她就放心了。”
杨华嘴角闪出微笑,他拍拍麻友:“小伙子,好好干吧,我保证给你娶个好媳妇,在边疆扎下根来。”
麻友这时却突然问了一句:“杨主席,媳妇是什么呀,是像姐姐那样的人吗?”杨华笑着说:“傻小子,比姐姐还好呢。”
麻友说:“杨主席,你说话要算数啊。”说着,头也不回地钻进森林,“我该割草啦。”
杨华微笑着望着他消失在绿色的深处。
麻友在森林里搭了一个小棚子,白天在林中草地割草,晚上在棚子睡觉。他经常梦见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姐姐看着自己笑呢。可是谁会想到,这么好的小伙子会遇到不测呢?
一个炎热的午后,麻友在远离农庄的山下割草。天空云层很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连珠炮一样的炸雷在天上轰响着。麻友慌忙从洼地往高处跑。这时候,一个火球从天空袭来,在他头顶上盘旋,将他击倒在地,帽子上被击穿了一个大洞,尸体被烧焦了……
闻讯后,庄员们跌跌撞撞地赶上山来,看见麻友蜷缩成一团,面目全非……顿时哭成了一团。他们流着眼泪给麻友换好衣服,用新毛巾将他的遗体擦洗干净,把他平时喜欢的口琴装进他上衣口袋里,还把一支金星钢笔别在他胸前。麻友牺牲时只有十八岁。
麻友是垦荒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意外而牺牲的队员。他被安葬在通往凤祥镇的路边,不远就能看到垦荒队的北京庄,旁边是蜿蜒流淌的嘟噜河和荒草丛生的莽原,远处是小兴安岭余脉,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麻友牺牲后,整个北京庄开始蒙上了一股悲观色彩,再加上繁重工作、乏味生活,所有的压力都压在这群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身上,反复拉扯着他们紧绷的情绪。这时候,有人甚至抽泣起来,一个人哭,最后整个北京庄都哭成了一片。
这是一个仿佛被人遗忘的地方,夜晚没有一点声音,从嘟噜河那边飘来潮湿的令人伤感的气息。杨华把庄员们召集在一起。杨华说:“淑英,你还是给大家读读《勇敢》吧。”庞淑英看了杨华一眼,她的眼睛是忧愁的。她读了几句,怎么也读不下去了,眼泪却流了下来。
这时候,杨华从庞淑英手里拿过《勇敢》,抚摩着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生活啊,我们要迎着困难上,拿出苏联共青城的共青团员们那种勇敢精神来!麻友死了,他埋在了萝北,我们还在这里活着。有人问我们到底来干什么,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吃这份苦?我要这样回答他,也很简单:为了到北大荒开荒,把北大荒变成国家的粮仓。这是我们的尊严与荣誉!你们还记得我们离开北京的时候吗?我们是怎么说的?有一个困难克服一个困难,有一万个困难就克服一万个困难。现在麻友已经埋在这里了,我们怎么能够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留下,然后自己当逃兵呢!”
庄员们抬起来头,看着他纷纷说:“杨主席,你说我们怎么办?”
这时候,杨华凝望着什么,一动不动,他的眼睛向着黑黢黢的远处。突然,他颓然地坐了下来,低沉地说:“你们想走就走吧,来去自由,绝对自愿。我不走,我不能走,陪着我的麻友兄弟……”他说着也禁不住双手捂住了脸,肩膀抖动着,终于哭出了声……
他跑出了屋子,跌跌撞撞地向着嘟噜河那边走,庄员们跟在他后面……
麻友的死对于杨华和庄员们就像心头上的乌云,挥散不去。他们没有一个人离开,仍然坚持劳动,但他们心情始终压抑着。太阳落山的时候,应该回去休息了,他们却不想动,斜躺在草堆上,凝望着远处的夕阳,有人唱起了《垦荒队员之歌》……
杨华这些日子眉头紧锁,不知道怎么办。就在他们束手无措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萝北垦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1956年6月7日,正在田里耕作的杨华和庄员们听到消息欣喜若狂,他们急忙卸掉犁杖,骑着马赶回庄里,拥向这位穿着朴素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热烈地一一与庄员们握手,说道:“我非常想念你们,北京人民也在关心着你们,我向你们表示慰问。”庄员们像见到了亲人一样,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杨华和庞淑英陪着胡耀邦视察见“北京庄”。胡耀邦看见庄员们还住在帐篷里,看见他们打的一口井,水面上浮了一层油,很受感动。胡耀邦这时候拉着杨华和庞淑英的手,亲切地说:“我在北京就跟你们说了,我是你们的总领队,有什么问题就跟我说。现在你们还住在帐篷里,喝的是有油的水,太辛苦了……”杨华对胡耀邦说:“总书记,住帐篷喝有油的水,我们都能够克服,我们是怕完成不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前些时候因为麻友的死,我们有些思想波动……”
胡耀邦说:“要奋斗必会有牺牲,我们就是牺牲了无数先烈的生命才取得了新中国的建立、要建设新农庄新生活也会有牺牲……”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但是,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像麻友的事不要再发生了。”
听取了杨华、庞淑英等同志汇报后,胡耀邦说:“眼下还很困难,大家要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我派人在北京给你们买上两台缝纫机,女庄员要学会自己做衣服、做鞋;还要把房子盖起来,让大家住得暖和些;也该解决成家的问题了,我给你们派些女垦荒队员来。三年之内要听到你们这里‘鸡叫、狗咬、孩子哭’,好日子在后头哪!”
这时,他笑着对杨华说:“杨华同志,你是我们北京庄的主席,怎么能把媳妇放在家里呢?要带头把媳妇接到这里来。当然要自愿,来去自由……”
胡耀邦恢谐的话,让庄员们都笑了。
杨华不好意思地说:“我已经给她写了信……”
胡耀邦说:“噢,这很好呀,但不能饱汉不知饿汉饥,要给庄员们男的都娶上媳妇,女的都嫁出去……”
庄员们欢笑着热烈鼓掌,心里热乎乎的。他们看到,胡耀邦这样关心他们,支持他们,自己一定要在萝北莽原坚持,克服一千个困难一万个困难。他们心里铆足了干劲,一定要干出成绩,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这时候,胡耀邦对庞淑英说:“淑英同志,你不是经常给大家读凯特玲斯卡雅的小说《勇敢》吗?我也爱看这部小说,但那毕竟是小说。团中央准备派中国青年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到时你代表我们北京庄的共青团访问共青城,把他们的勇敢精神带回来……”
最后,胡耀邦给庄员们布置任务说:“你们现在虽然还很困难,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第一年我们大家支援你们,第二年你们能够自给,第三年你们向国家作贡献!”
胡耀邦走后,垦荒队员们的心逐渐安定下来。歌声又飘荡在莽原上……
第九章莽原上的 “沼泽农庄”
1957年3月,北京庄的庄员们决定离开现在嘟噜河南岸的北山下,准备在别的地方建立新的“北京庄”。他们曾经搬过两次家,开始在肇兴的“34号界桩”地区,后来搬到这里。这里逐渐暴露出了致命的缺点:北山是一座岩石山,没有现成的水源,必须打深井取水。打上的水发浑,味道发涩。雨季来临时,雨水无法下渗,积水成灾,形成山洪冲毁农作物。土地常常是春不能种,秋不能收。怎么办?唯一的选择只有再次放弃!
是否决定把“北京庄”从嘟噜河南岸迁到别的地方去,在庄员们中间发生了激烈争论,大多数人反对。二百多人在这里整整奋战了一年!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在这里建起了七栋住房,一个大食堂,一个马棚,建筑面积达一千二百平方米,还开垦了上千亩土地。他们的伙伴麻友不幸被雷电击中,埋在了这块土地上,而如今,要让他们把自己付出的劳动血汗白白扔掉,这简直是太残酷了!他们开始从“34号界桩”地带到嘟噜河南岸,现在又要离开这里,许多庄员哭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为了明天更广阔的事业,杨华等人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把“北京庄”从嘟噜河南岸迁到别的地方去,进行第三次创业!杨华面临的阻力是他记忆中最大的一次,平时庄员们都很支持他,他做的决定很少听到反对声音。但这一次有许多庄员反对。经过两天不停的争论,庄员们分成了留与不留两派,各抒己见。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庞淑英第一个站起来表达意见:“我同意杨主席的意见,咱们既然能够建起这么好的家,就一定能再建一个更好的家。”她的话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最后通过民主投票方式,才以微弱多数通过换址决定。
后来许多反对的人也想通了,生命是离不开水的,没有水源的地方,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吗?以后还要有更多的垦荒队员们来呢!大家决定把北京庄搬迁到城西北七公里的白云石山下。
庄员们带着所有的东西迁徙,向新的目的地做着愉快的旅行。这一片莽原地带尚未睡醒,充满着神秘的气息。雁群在天空中喧嚷;野鹿在山背后慢条斯理地鸣叫;麻雀则掠过弯曲的河道,落到微带绿茵的乌黑的山岩上;伶俐的林中松鼠吱吱叫着,打脚边蹿过来奔过去;一双肥胖的野鸡从苔草墩下振振翅膀飞了出来,在地上乱跑,一摇一摆活像胖女人。
“喂,老大娘,慢一点!”庄员们在它背后吆喝起来,“我们来了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呀。”他们急忙撵了上去。可野鸡奔得跌跌撞撞,往上一飞,就突然不见了!
杨华回头看看欢乐的庄员们,心里在想:“一切都没有错,他们心里很高兴,看来他们很喜欢这个地方。”他欢快地举起双臂对着天空大声喊起来:“啊,我们来了,我们到家啦。”
庄员们到达了目的地,白云石山下,这是一个远离人间的孤零零的地方。人们在地图上是找不到它的。这里地域辽阔,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带,前面是凤鸣河,后面是鸭蛋河,两河之间的一座小山下,依山傍水,地质肥沃。他们终于在这环境优美的地方停留了下来。……
庄员们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认真地进行了勘察,终于在1957年建起了第三个新居。当年便在那里建起十栋住房,一栋大宿舍,食堂、马棚、猪舍等。建筑面积达二千平方米。这个庄址一直沿用了半个世纪,就是现在的“北京庄”——萝北县共青农场七队。
确切地说,新的“北京庄”是被一片沼泽地带包围着,俨然是一个“水上村庄”,通向庄外没有一条道路,庄员们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得用人背马驮从沼泽地运出。在创建初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熬过一个漫长冬天,就在那年春天,垦荒队员遭遇了粮荒,他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粮食,只能吃冻土豆了。这天,杨华心急火燎地带着周俊牵着匹马到县里弄粮去。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沼泽地带,脚踩在青苔上,青苔就渗出水来;动一下草墩,草墩也渗出水来。把脚踏上冰块,冰块底下也冒出水来,这声音是清脆的春潮。
“杨主席,你看春天来了。”周俊说着,露出了笑容。
“这就是说,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杨华说。
“杨主席,你想嫂子吗?”这时候,周俊笑了起来。
“怎么不想!”杨华说,“你们都没有成家,就我娶了媳妇,我得想法子让大伙都娶上老婆!”
周俊心里嘀咕:“原来杨主席也想媳妇啊。”
杨华说:“人没有粮不行,没有老婆也不行啊。”他们说着话,走出了沼泽地带。
阮书记在县里给弄来了些包米和黄豆。他们把粮食放在马背上,兴高采烈地往回走。
傍晚时候,他们准备踏上沼泽地带时,杨华说:“周俊,我们回来是重载,可要小心哪!”周俊在前面牵着马,说:“知道,这粮食是金子啊,不能有什么闪失。”他们小心地踏进沼泽地带了,显然那匹驮着重物的马有些犹豫,转动着马头,打着响鼻儿,踌躇不前。
“你这家伙,难道不让我们吃粮吗?”周俊用拳头砸一下马的脖子,开着玩笑说。
马还是踌躇不前,使劲儿地往回扳着脑袋,看样子要往回走。“啊,你这家伙想当逃兵?这可不行!”周俊说着,要拉着它进沼泽地带。
这时候,杨华拦住他,说道:“周俊,要小心。”他从周俊手里接过缰绳,轻轻地拍拍马的脑袋,轻声说:“马啊,庄里的垦荒队员们还饿着肚子呢,咱们不能松套啊,走吧,啊!”驮着粮食的马听懂了似的,乖乖地迈步了。
杨华在前面牵着马,小心翼翼地在沼泽地上寻找着路。周俊在后面很小心地扶着粮食袋子。还没有走出多远,杨华脚下一滑,跌倒了。他在倒下去的一瞬间,身体重重地拽了一下缰绳,马猛地被一拽发起火来,头高高地抬起,后腿尥起蹶子来,身子这时往旁边惯性摔去,跌进了泥潭,慢慢地下陷着……
周俊被这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也被马顺势拽倒了,但他还是死死地抓住粮袋子……“周俊,小心!”杨华这时候爬起来,回头大声地喊着。
这时候,驮着粮食的马已经陷到肚子了,还在慢慢地下沉……它的脑袋极力地挺着,仿佛要把自己从沼泽里拔出来似的,但它显然绝望了,眼睛已经出现了恐怖与慌乱。
他们使劲儿地拉着缰绳想把马拽出来,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驮着粮食的马已经陷到半个肚子位置,它已经喘不过来气了。“周俊,咱们把粮食弄下来。”杨华突然醒悟过来。他们开始手忙脚乱地从马身上卸粮食。但是粮食袋是拴在马身上的。他们眼看着马带着粮食在加速下陷,只剩下孤零零的马脑袋和它背上的粮食了……
“杨主席,这可怎么办啊?”周俊几乎要哭起来。
“我回庄里喊人来,你在这里拽着缰绳,千万不要让马沉下去!”
杨华说着,往庄里跑去。他在沼泽上奔走着,跳跃着,有时还左右躲闪着。“杨主席,要小心哪!”周俊吓了一跳,在沼泽地怎么能够这样跑呢。
沼泽地死一般地沉静,可以听见春水潺潺和冰块的破裂声,与陷在泥淖中马的沉重的喘息声。这混合的声音,使周俊绝望了,他大声地喊:“杨主席,你快喊来人吧。”的确,驮着粮食的马已经只剩下一个马脑袋了……
半个小时后,杨华领着一群庄员们跑来了。可沼泽上那匹马和驮着的粮食都无影无踪了。周俊跪在那里,脑袋耷拉着,泣不成声:“杨主席,我没有保住马和粮食……”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抓着那根缰绳,上面已经沾着斑斑血迹。杨华上前握着他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周俊,你是好样的,我们来晚了。”
几天以后,萝北县派来“斯大林80号”拖拉机给垦荒队送来了粮食。拖拉机刚到沼泽地就陷了进去,还是庄员们从山上扛来木头,一根根铺在拖拉机下面,整整垫了一公里,拖拉机这才通过沼泽地进了农庄。
在这个从来没有人迹的遥远孤单的小岛上,庄员们在这远离北京的地方,过起了日常生活,吃粗茶淡饭,修理农具,玩着跳棋,他们有了自己的欢乐,也有了自己的期盼……
莽原上的森林上空传来了雁群、天鹅和野鸭的叫声,春天真的来了……
杨华开始给妻子写信,希望她和儿子能够从家乡来萝北莽原……
第十章背着孩子来安家的女人
1957年7月,萝北莽原下了几场大雨,天空更加湛蓝了。这天在鹤岗通向萝北莽原深处的土道上,一辆大车颠簸着缓慢地移动着。赶车的是个小老头,满脸愁容和疑惑,似乎很不情愿这次远行,为什么要去那个偏远的地方呢?但他很快地就对车上这位年轻的女人有了好奇,这个抱着小孩儿的女人要去找从北京来的那个垦荒队,真是不简单哪。
这个女人是杨华的妻子梁淑凤,她抱着不满两岁的孩子从北京来。她们在鹤岗遇到了大雨,在那里耽搁了三天,她心情非常着急。他们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她迫切地想知道他在北大荒这里的生活。听丈夫在信中说,他们就是开荒,开荒,还是开荒。她想,自己是个女人,还带着一个孩子,到了这里能做什么呢?
在萝北时还能看到一些人家,这里却是旷野苍茫,不见人影。一条小路的两边都是莽原,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她想,这么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人呢?她突然喊了起来:“大叔,停、停,咱们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啊?”赶车的老头儿慢条斯理地说:“闺女,我赶了一辈子的车,怎么会走错道呢?”说着,挥起鞭子打了一下马,自言自语地说:“这里自古就没有人来,谁知道北京的年轻人来了,就硬在那里扎下根来。去年冬天的时候,他们被大雪堵在山里了……”
梁淑凤张大了嘴巴,没有说出话来。
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车老板这时突然说道:“到了,这就是北京庄。”梁淑凤向前看了一眼,惊呆了,眼前哪有什么庄啊?只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沼泽地。她再仔细一看,这才发现远处沼泽地上出现了一顶顶的帐篷。那一刻,她抱着孩子哭了。她觉得眼前并不像丈夫在信中说的那么好,甚至他们的生活还很苦,自己应该早点来这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和劳动,如果那样他也许不觉得自己那么苦了。车老板想安慰她什么,他没有说下去,因为对面跑过来一个人。
杨华知道妻子来了,他几次跑到沼泽地边等着。中午时候,他看见妻子抱着孩子从马车上下来,他跑了过去,只是傻笑着。梁淑凤看见他,眼泪“哗”地流了下来,说:“你应该早点让我和孩子来……”
杨华说:“我早就想这事儿了,怕你不来……”
梁淑凤说:“我怎么能不来呢?要不是孩子太小,我早就来啦。”
梁淑凤来北大荒,心里有点胆怯,那里的寒冷与寂寞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况且还带着小孩子呢。不过她终于来了,分担他的困难和危险。她笑着问:“走啊,我和孩子到你们的新家看看。”
杨华这时蹲下来,说:“这道不好走,我背你过去……”梁淑凤抱住孩子,犹豫了一下。
杨华一下子把她背在自己身上,他没有说话,小心翼翼地涉过沼泽地,这才把妻子和孩子放下来,指着前方一顶顶的帐篷说道:“这就是我们的家了。”
这时候,从一顶顶帐篷里跑出一群人,他们边跑边喊着:“乌拉!乌拉!”杨华激动地对妻子说:“淑凤,这是我们的垦荒队员们,他们是来欢迎你的。你给我们垦荒队带来了家庭,还有我们的下一代,这是最重要的……”
梁淑凤微笑着望着跑过来的人群,眼里涌出了泪花。垦荒队员们跑过来,热情地把她围了起来,说这说那,让她很感动。
那天下午,梁淑凤把她的新家——也就是一顶支在莽原上的帐篷,里外打扫了一遍,给丈夫洗了脱下的脏衣服,还给孩子搭了一个小床。晚上在孩子睡着之后,杨华和梁淑凤说:“淑凤,我交给你一个任务,给那些垦荒队员介绍对象。胡耀邦同志说三年之内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这样才是我们的新生活哪!”
梁淑凤来到了“北京庄”后,便积极地给垦荒队员们牵线搭桥。因为杨华在家排行老三,垦荒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三嫂。男女队员们都很喜欢她,有什么事都找她商量。这天,她对杨华说:“咱们这里女垦荒队员们少,你向团中央说说这个情况,让他们多派些女垦荒队员来。”
不久,团中央派来了一批新的垦荒队员——她们是来自哈尔滨亚麻厂的三十名女青年,身穿列宁装,朝气蓬勃,飒飒英姿。她们来到萝北莽原上,顿时在北京庄引起了轰动。梁淑凤开始给垦荒队员们当起了参谋。
萝北莽原上,终于出现了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听到了“鸡叫、狗咬、孩子哭”。垦荒队的第一对夫妻是统计刘玉锁和柴惠珍,他们给第一个孩子起名叫“垦荒”,第二个孩子叫“边疆”。那天杨华乐得对梁淑凤说:“我们的北京庄有了新一代的垦荒队员,以后要盖很多的房子,将来的日子你就瞧着好吧。”
秋天终于来到了萝北莽原上,北京庄地里的庄稼获得了丰收,庄员们每天起早贪黑地收割庄稼。因为劳累过度和照顾儿子,这时候,梁淑凤病倒了。
她在床上昏昏沉沉地躺了几天。那些日子,丈夫天没有亮就走了,星星出来了才回来。她心急火燎地盼着自己的病早点好起来,好和大伙一起去劳动。在病床上,她读了《勇敢》这本小说,便决心也要像《勇敢》里的人们一样生活,她对丈夫说:“我现在好多了,我要出去干活!”
第二天早晨,天空还满是星星的时候,梁淑凤摇晃着跟庄员们下地收割粮食,那天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一个多月的秋收,她坚持下来了。当然,她不时跑回庄里,看一眼儿子。儿子在小床上,玩得可欢了。
有一天,他们谈起了小说《勇敢》来。杨华无限向往地说:“淑凤,我真的很羡慕《勇敢》里的那个叫阿历克塞·耶比法诺夫的共青团员,他原来是个红军潜水员,自愿来到远东参加共青城建设,后来他在那里战斗了一辈子。我希望像他那样在萝北莽原过上一辈子,把我们的‘北京庄’也建成共青城那样的农庄。等到那个时候,你跟着我再到另一个地方从头开始,开垦更多的荒地,打更多的粮食。当然也要建设更多像共青城那样的城市,希望在我们足迹的后面不断地出现新的垦荒队员,出现新的垦荒地,新的农庄、新的城市,大家共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梁淑凤愧疚地说:“我那年应该和你们一起来萝北莽原……”
杨华说:“淑凤,你不是来到了萝北莽原上了,还带着孩子,把我们的新家安在这萝北莽原上吗?现在我们一家团圆了,我们就在这里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培育孩子,孩子长大就让他当一名垦荒队员吧!”
梁淑凤轻轻地笑了起来:“呵呵,那时候我们老得不知道什么样了呢。”杨华这时紧紧握着妻子的手说:“淑凤,我们不会老的,我们垦荒队员永远年轻,因为国家永远需要我们啊。我们在北京时就知道北大荒有一亿亩的荒地需要开发哪,瞧瞧现在我们才开了多少荒地啊?等我们把这一亿亩的荒地开发出来时,我们才能变老呢。”
第十一章嘟噜河畔 不熄的篝火
这是1958年的秋天,气氛热烈而欢乐。
北京庄的庄员们抓紧时间赶在大雪之前把粮食收入粮仓;莽原上在九月就开始飘起大片的鹅毛大雪了。他们把玉米装进了用木杆和柳条搭的玉米“楼子”里;萝卜放进还在夏天就挖好的地窖;大豆秆则堆成了一个一百多米长、五六米宽、四五米高的小城墙。当然,猪圈、羊栏、牛棚还有马厩,也都修缮一遍,牲口们可以安全过冬了。在莽原上大雪来到之前,庄员们终于把这一切都安置好了。十二月的一天,北京集体农庄主席杨华第一次来到了萝北县委大院。阮永胜已经在等待着他了,高兴地走上前说:“杨华,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好消息呢?”
杨华很快地解开皮袄,从里面刚来时装着凯特玲斯卡雅的小说《勇敢》的挎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记事本,说:“阮书记,过年了当然要有好的消息的。大伙都非常喜欢你送给我们的《勇敢》这本书,真是太感动人啦。还有我们的集体农庄,现在真是‘鸡叫、狗咬、孩子哭’,变化可大啦,不过不能把我们整个‘北京庄’都搬来让你看,你就看看这个记事本……”说着,他坐下来,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杨华,你不舒服吗?”阮永胜问。
“我有点累,睡一会儿就好……”杨华说着,睡了过去。
阮永胜让他安静地去睡,自己轻轻地翻开了记事本,上面有完整数据:北京集体农庄1955年9月共六十一人,现在为二百三十八人;1957年底,三年共开地六百公顷;收获粮豆四十七万多公斤;萝卜三十万斤;养新疆细毛羊四十只、猪四十头、黄牛四十头,饲养了一百匹马。此外盖房五十七间和一个容纳三百多人的青年俱乐部。当年上交国家粮食七万四千斤,收入一万五千六百元……
看到这里,阮永胜叹了一口气,心里在说:“这些从北京来的垦荒队员能有今天,真不容易啊……”他还想看下去,眼睛却被泪水弄得模糊一片……这时候,杨华醒了过来,问:“阮书记,你怎么啦?”
阮永胜说:“最近经常熬夜,眼睛常常流眼泪……”杨华说:“阮书记,你要注意休息啊。”
阮永胜说:“是啊,你也应该注意身体,你们这么干别把身体累坏了……”
杨华说:“我们年轻,大伙浑身都是力气,身体累不坏。”
阮永胜点点头,说:“我们都应该注意身体,身体是垦荒的本钱,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哪。我想的是现在你们北京庄的资产已经到了百万元了吧,这都是你们辛勤劳动所取得的,应该说是你们集体的,也是你们个人的……可是你们拿这百万元资产怎么办呢?分给个人还是留在集体内?你们有权选择……”说着,他看着杨华,想从他脸上得到答案。
杨华说:“阮书记,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春节前,北京庄的庄员们在青年俱乐部召开了一个隆重大会。杨华和庄员们根据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制定了《北京集体农庄庄章》,一致决定:北京集体农庄实行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生活,庄员们吃集体食堂,三年不分配,不领工资;百万资产为全体庄员二百三十八人的共有财产,仍然属于农庄的集体财产。在讨论如何分配这笔资产的时候,庄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杨华说:“庄员们,我们从北京来时就不要国家一分钱,仅在银行贷了些款也已经还完了。现在我们自己已经有了百万资产,这些都是大伙的,我们可以自己分配,也可以上交国家,大伙说怎么办?”
庄员们七嘴八舌:“这百万资产是我们自己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我们来边疆垦荒就是为国家多打粮食,有了资产怎么就想着自己分呢?”很多人都同意这个观点。这时候,也有人嘟囔说:“我们来边疆垦荒三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出了多大力啊?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农庄,也有了这些资产,既然这些资产是自己的,就应该分一点给自己,住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会场上,庄员们争论不休。杨华说:“我看还是举手表决吧。”
下面异口同声:“好,举手表决吧。”
表决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庄员同意不分配这笔资产,全部上交给国家,成为全民资产。表决通过这一议案,会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杨华用颤抖的声音开始讲话:“垦荒队员们,不,不,北京庄的庄员们,嘿,我们终于在黑龙江畔的千年萝北莽原上建立起我们中国第一个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这是我们自己的农庄啊,我们还为国家上缴了百万的财产。我们没有让祖国人民失望。大伙说,高兴不高兴?我和你们一样高兴,但是我也很难过,想想我们这三年经历得太多了,狼群来袭击我们,暴风雪差点埋了我们,麻友死在萝北莽原上。先遣组长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责备他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惧怕这一切,困难这两个字是吓唬胆小鬼的,我们志愿垦荒队员是任何困难也吓不倒的!我们坚持下来了,熬过来了,我们中国青年团员在这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村庄和新的生活……我们希望在萝北莽原上建立苏联共青城那样的农庄,现在我们实现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勇敢的中国青年第一批志愿垦荒队员……往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出现在祖国边疆的每一个角落……”
接着,杨华向大家宣布农庄生产方面的一个个数字,坐在下面的庄员们热泪盈眶,学着苏联电影的样子,不断地喊着:“乌拉,乌拉!”此刻,杨华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们终于在萝北莽原上建立了北京集体农庄,现在这个喜讯要告诉谁呢?对,苏联英雄的母亲柳鲍芙·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苏联共青城的共青团员们,最好能够找到《勇敢》里面的红军潜水员阿历克塞·耶比法诺夫;还有长眠地下的麻友,甚至还有那个离开的先遣组长。当然,还有我们总领队胡耀邦同志,不但要给他写信,最好能够向他当面汇报……
从省城哈尔滨来的一位作家在会场后面悄悄地坐下来,他激动地听着杨华的报告。他想,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是多么好的创作素材。他很喜欢凯特玲斯卡雅的长篇小说《勇敢》;其实,《勇敢》的故事就在自己的身边,那么生动而有趣地发生着……
会议结束了,那位作家跟随着杨华走到外面,他说:“杨华同志,你还是谈谈吧,你们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我要把你们的事迹写成中国的《勇敢》……”
杨华说:“我们来边疆垦荒就是为国家多打粮食,我们没有想到功劳、荣誉和别的什么。您想写像《勇敢》那样的作品,我们很高兴,但是我们比起苏联‘共青城’的那些人们,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个开始……等我们把萝北莽原甚至整个北大荒变成了祖国的大粮仓,到那时您再来吧,我会给您讲上许多天……但是现在不行,您还是采访别人吧,我实在没有什么跟您谈的……”
那位作家失望地说:“你以后不会后悔吧?”
杨华说:“我们有一个垦荒队员都把生命留在这里了,我们还有什么后悔的呢?”
后来,那位作家去了雁窝岛,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
那天晚上,垦荒队员们纷纷跑到了莽原上,他们在嘟噜河畔燃起了篝火,唱起了《垦荒队员之歌》。他们回忆着从北京来到萝北三年的创业经历,陶醉在收获的喜悦之中……
杨华悄悄地离开了人群,来到了麻友的墓前。他久久地站在墓前不动,心里有许多话,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候,梁淑凤悄悄地来到他身边,她轻轻地说:“我知道你一定在这里……你想麻友……”
杨华伤感地说:“我来看看麻友,他今年还不到二十岁,太可惜了……”她抓住丈夫的手:“我们不能忘了他……”
杨华默默地站着,沉思着说:“是啊,淑凤,为了死去的麻友,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好好地劳动,向苏联共青团员学习,建设我们美丽的村庄……”
1959年9月,杨华代表“北京庄”进京出席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劳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盼望着早点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当面向总领队胡耀邦同志汇报未来“北京庄”的发展远景。
那天早晨,全北京庄员都来送行,他们把杨华送出庄子很远,送过了沼泽地,前面荒原上是霞光染红的一条通向远方的大道。杨华已经走出了很远,这时他忽然回过头来,他的目光掠过还站在那里的送行人群的头顶,落在青年俱乐部那座新盖的拉合辫房子的屋顶上,写有“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正在萝北莽原的天空下呼啦啦地飘动着……
责任编辑成林
作者:郝利增
……
姗姗来迟的春天终于来到了萝北莽原上。这已经是1956年的春天了。这年5月4日,在这里诞生了一个神奇的村庄。这是北京青年垦荒队员的家园——“北京庄”。北京集体农庄这天正式成立,杨华被选为集体农庄的主席。
也就在这年的春天,从天津来了一位叫麻友的孤儿,他是北京庄最小的垦荒队员,也是名副其实的“小秀才”。他会吹口琴,会把大家的经历编成有趣的快板书,在晚上为大家阅读报纸,还经常躲在帐篷外学各种家禽叫声逗引队友,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初春的一天,北京庄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天还漆黑的时候,森林里突然响起了大公鸡的“喔喔”声。庄里的大公鸡们也争先恐后地啼叫起来。正在熟睡的垦荒队员被这嘹亮的啼晨惊醒了,以为应该起来下地干活了,他们急忙爬起来,钻出帐篷一看,天还是黑糊糊的,天空还闪着亮晶晶的星星哪。
第二天夜里,天色还是黑漆漆的时候,那只勤快的大公鸡又从森林里啼叫起来。庄上的大公鸡遥相呼应。垦荒队员们又爬了起来,看见星星还在天上眨巴着眼晴。这样连着几天,那只大公鸡都在森林里啼叫。垦荒队员们习以为常,不再理会。但杨华却觉得事情蹊跷,便当心起来。
那天夜晚,杨华踏过沼泽地带,钻进了密密的森林里守候着。天色还是黑糊糊,忽然那只公鸡——不,是那个调皮的麻友在森林深处鸣叫起来。接着庄上的公鸡们立刻回应着,这儿那儿此起彼伏。麻友这时笑着往外面走,准备溜回庄里去。
这时候,杨华悄悄地跟了上去,在后面喊了他一声:“麻友——”
麻友猛然回头,看见是杨华,有些不好意思:“杨主席,你起、起来得这么早啊?”麻友偷偷地看着杨华笑。杨华故意说:“起来得能不早吗?那只大公鸡天天叫,我睡不着啊。”那以后,森林里的大公鸡再也没有啼叫过。垦荒队员还有些失望,它怎么就不叫了呢?他们觉得缺了什么似的。有好奇的垦荒队员还到森林里找了几天,自然什么也没有获得。
杨华最近感到麻友情绪不好,整天愁眉不展,像有什么心事似的。他主动提出到森林边的草地给庄里割马草,整天躲着大家。杨华决定要和他好好谈一谈。
他走到麻友的棚子门口,坐了下来。麻友呆呆地望着远处,痴痴地想着什么,眼里闪着泪光。他怕被看见,垂下了头。“麻友,你跟我说,想家不想家?”杨华问。
“想家,”麻友抬起头,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想我姐姐。”
麻友从小跟着姐姐生活在天津。姐姐出嫁后,对弟弟已经没有能力照顾了。离开天津时,麻友说:“姐姐,我想去北大荒垦荒。”姐姐的眼泪扑簌簌地滚下来。麻友说:“姐姐,我知道你很难过。我还是去北大荒吧,这样你和姐夫就不用为我操心了。”姐姐搂着他无声地哭泣:“你去北大荒后,在那里好好干,给自己娶个好媳妇。”这样,那年刚刚十七岁的麻友,便从天津来到萝北莽原上。
“麻友,想不想媳妇?”杨华问。
“想,”麻友快快活活地回答。他没有一点羞涩,闪着渴望的眼神,“我姐姐说了,如果我娶了媳妇,她就放心了。”
杨华嘴角闪出微笑,他拍拍麻友:“小伙子,好好干吧,我保证给你娶个好媳妇,在边疆扎下根来。”
麻友这时却突然问了一句:“杨主席,媳妇是什么呀,是像姐姐那样的人吗?”杨华笑着说:“傻小子,比姐姐还好呢。”
麻友说:“杨主席,你说话要算数啊。”说着,头也不回地钻进森林,“我该割草啦。”
杨华微笑着望着他消失在绿色的深处。
麻友在森林里搭了一个小棚子,白天在林中草地割草,晚上在棚子睡觉。他经常梦见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姐姐看着自己笑呢。可是谁会想到,这么好的小伙子会遇到不测呢?
一个炎热的午后,麻友在远离农庄的山下割草。天空云层很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连珠炮一样的炸雷在天上轰响着。麻友慌忙从洼地往高处跑。这时候,一个火球从天空袭来,在他头顶上盘旋,将他击倒在地,帽子上被击穿了一个大洞,尸体被烧焦了……
闻讯后,庄员们跌跌撞撞地赶上山来,看见麻友蜷缩成一团,面目全非……顿时哭成了一团。他们流着眼泪给麻友换好衣服,用新毛巾将他的遗体擦洗干净,把他平时喜欢的口琴装进他上衣口袋里,还把一支金星钢笔别在他胸前。麻友牺牲时只有十八岁。
麻友是垦荒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意外而牺牲的队员。他被安葬在通往凤祥镇的路边,不远就能看到垦荒队的北京庄,旁边是蜿蜒流淌的嘟噜河和荒草丛生的莽原,远处是小兴安岭余脉,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麻友牺牲后,整个北京庄开始蒙上了一股悲观色彩,再加上繁重工作、乏味生活,所有的压力都压在这群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身上,反复拉扯着他们紧绷的情绪。这时候,有人甚至抽泣起来,一个人哭,最后整个北京庄都哭成了一片。
这是一个仿佛被人遗忘的地方,夜晚没有一点声音,从嘟噜河那边飘来潮湿的令人伤感的气息。杨华把庄员们召集在一起。杨华说:“淑英,你还是给大家读读《勇敢》吧。”庞淑英看了杨华一眼,她的眼睛是忧愁的。她读了几句,怎么也读不下去了,眼泪却流了下来。
这时候,杨华从庞淑英手里拿过《勇敢》,抚摩着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生活啊,我们要迎着困难上,拿出苏联共青城的共青团员们那种勇敢精神来!麻友死了,他埋在了萝北,我们还在这里活着。有人问我们到底来干什么,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吃这份苦?我要这样回答他,也很简单:为了到北大荒开荒,把北大荒变成国家的粮仓。这是我们的尊严与荣誉!你们还记得我们离开北京的时候吗?我们是怎么说的?有一个困难克服一个困难,有一万个困难就克服一万个困难。现在麻友已经埋在这里了,我们怎么能够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留下,然后自己当逃兵呢!”
庄员们抬起来头,看着他纷纷说:“杨主席,你说我们怎么办?”
这时候,杨华凝望着什么,一动不动,他的眼睛向着黑黢黢的远处。突然,他颓然地坐了下来,低沉地说:“你们想走就走吧,来去自由,绝对自愿。我不走,我不能走,陪着我的麻友兄弟……”他说着也禁不住双手捂住了脸,肩膀抖动着,终于哭出了声……
他跑出了屋子,跌跌撞撞地向着嘟噜河那边走,庄员们跟在他后面……
麻友的死对于杨华和庄员们就像心头上的乌云,挥散不去。他们没有一个人离开,仍然坚持劳动,但他们心情始终压抑着。太阳落山的时候,应该回去休息了,他们却不想动,斜躺在草堆上,凝望着远处的夕阳,有人唱起了《垦荒队员之歌》……
杨华这些日子眉头紧锁,不知道怎么办。就在他们束手无措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萝北垦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1956年6月7日,正在田里耕作的杨华和庄员们听到消息欣喜若狂,他们急忙卸掉犁杖,骑着马赶回庄里,拥向这位穿着朴素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热烈地一一与庄员们握手,说道:“我非常想念你们,北京人民也在关心着你们,我向你们表示慰问。”庄员们像见到了亲人一样,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杨华和庞淑英陪着胡耀邦视察见“北京庄”。胡耀邦看见庄员们还住在帐篷里,看见他们打的一口井,水面上浮了一层油,很受感动。胡耀邦这时候拉着杨华和庞淑英的手,亲切地说:“我在北京就跟你们说了,我是你们的总领队,有什么问题就跟我说。现在你们还住在帐篷里,喝的是有油的水,太辛苦了……”杨华对胡耀邦说:“总书记,住帐篷喝有油的水,我们都能够克服,我们是怕完成不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前些时候因为麻友的死,我们有些思想波动……”
胡耀邦说:“要奋斗必会有牺牲,我们就是牺牲了无数先烈的生命才取得了新中国的建立、要建设新农庄新生活也会有牺牲……”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但是,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像麻友的事不要再发生了。”
听取了杨华、庞淑英等同志汇报后,胡耀邦说:“眼下还很困难,大家要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我派人在北京给你们买上两台缝纫机,女庄员要学会自己做衣服、做鞋;还要把房子盖起来,让大家住得暖和些;也该解决成家的问题了,我给你们派些女垦荒队员来。三年之内要听到你们这里‘鸡叫、狗咬、孩子哭’,好日子在后头哪!”
这时,他笑着对杨华说:“杨华同志,你是我们北京庄的主席,怎么能把媳妇放在家里呢?要带头把媳妇接到这里来。当然要自愿,来去自由……”
胡耀邦恢谐的话,让庄员们都笑了。
杨华不好意思地说:“我已经给她写了信……”
胡耀邦说:“噢,这很好呀,但不能饱汉不知饿汉饥,要给庄员们男的都娶上媳妇,女的都嫁出去……”
庄员们欢笑着热烈鼓掌,心里热乎乎的。他们看到,胡耀邦这样关心他们,支持他们,自己一定要在萝北莽原坚持,克服一千个困难一万个困难。他们心里铆足了干劲,一定要干出成绩,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这时候,胡耀邦对庞淑英说:“淑英同志,你不是经常给大家读凯特玲斯卡雅的小说《勇敢》吗?我也爱看这部小说,但那毕竟是小说。团中央准备派中国青年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到时你代表我们北京庄的共青团访问共青城,把他们的勇敢精神带回来……”
最后,胡耀邦给庄员们布置任务说:“你们现在虽然还很困难,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第一年我们大家支援你们,第二年你们能够自给,第三年你们向国家作贡献!”
胡耀邦走后,垦荒队员们的心逐渐安定下来。歌声又飘荡在莽原上……
第九章莽原上的 “沼泽农庄”
1957年3月,北京庄的庄员们决定离开现在嘟噜河南岸的北山下,准备在别的地方建立新的“北京庄”。他们曾经搬过两次家,开始在肇兴的“34号界桩”地区,后来搬到这里。这里逐渐暴露出了致命的缺点:北山是一座岩石山,没有现成的水源,必须打深井取水。打上的水发浑,味道发涩。雨季来临时,雨水无法下渗,积水成灾,形成山洪冲毁农作物。土地常常是春不能种,秋不能收。怎么办?唯一的选择只有再次放弃!
是否决定把“北京庄”从嘟噜河南岸迁到别的地方去,在庄员们中间发生了激烈争论,大多数人反对。二百多人在这里整整奋战了一年!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在这里建起了七栋住房,一个大食堂,一个马棚,建筑面积达一千二百平方米,还开垦了上千亩土地。他们的伙伴麻友不幸被雷电击中,埋在了这块土地上,而如今,要让他们把自己付出的劳动血汗白白扔掉,这简直是太残酷了!他们开始从“34号界桩”地带到嘟噜河南岸,现在又要离开这里,许多庄员哭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为了明天更广阔的事业,杨华等人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把“北京庄”从嘟噜河南岸迁到别的地方去,进行第三次创业!杨华面临的阻力是他记忆中最大的一次,平时庄员们都很支持他,他做的决定很少听到反对声音。但这一次有许多庄员反对。经过两天不停的争论,庄员们分成了留与不留两派,各抒己见。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庞淑英第一个站起来表达意见:“我同意杨主席的意见,咱们既然能够建起这么好的家,就一定能再建一个更好的家。”她的话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最后通过民主投票方式,才以微弱多数通过换址决定。
后来许多反对的人也想通了,生命是离不开水的,没有水源的地方,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吗?以后还要有更多的垦荒队员们来呢!大家决定把北京庄搬迁到城西北七公里的白云石山下。
庄员们带着所有的东西迁徙,向新的目的地做着愉快的旅行。这一片莽原地带尚未睡醒,充满着神秘的气息。雁群在天空中喧嚷;野鹿在山背后慢条斯理地鸣叫;麻雀则掠过弯曲的河道,落到微带绿茵的乌黑的山岩上;伶俐的林中松鼠吱吱叫着,打脚边蹿过来奔过去;一双肥胖的野鸡从苔草墩下振振翅膀飞了出来,在地上乱跑,一摇一摆活像胖女人。
“喂,老大娘,慢一点!”庄员们在它背后吆喝起来,“我们来了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呀。”他们急忙撵了上去。可野鸡奔得跌跌撞撞,往上一飞,就突然不见了!
杨华回头看看欢乐的庄员们,心里在想:“一切都没有错,他们心里很高兴,看来他们很喜欢这个地方。”他欢快地举起双臂对着天空大声喊起来:“啊,我们来了,我们到家啦。”
庄员们到达了目的地,白云石山下,这是一个远离人间的孤零零的地方。人们在地图上是找不到它的。这里地域辽阔,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带,前面是凤鸣河,后面是鸭蛋河,两河之间的一座小山下,依山傍水,地质肥沃。他们终于在这环境优美的地方停留了下来。……
庄员们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认真地进行了勘察,终于在1957年建起了第三个新居。当年便在那里建起十栋住房,一栋大宿舍,食堂、马棚、猪舍等。建筑面积达二千平方米。这个庄址一直沿用了半个世纪,就是现在的“北京庄”——萝北县共青农场七队。
确切地说,新的“北京庄”是被一片沼泽地带包围着,俨然是一个“水上村庄”,通向庄外没有一条道路,庄员们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得用人背马驮从沼泽地运出。在创建初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熬过一个漫长冬天,就在那年春天,垦荒队员遭遇了粮荒,他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粮食,只能吃冻土豆了。这天,杨华心急火燎地带着周俊牵着匹马到县里弄粮去。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沼泽地带,脚踩在青苔上,青苔就渗出水来;动一下草墩,草墩也渗出水来。把脚踏上冰块,冰块底下也冒出水来,这声音是清脆的春潮。
“杨主席,你看春天来了。”周俊说着,露出了笑容。
“这就是说,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杨华说。
“杨主席,你想嫂子吗?”这时候,周俊笑了起来。
“怎么不想!”杨华说,“你们都没有成家,就我娶了媳妇,我得想法子让大伙都娶上老婆!”
周俊心里嘀咕:“原来杨主席也想媳妇啊。”
杨华说:“人没有粮不行,没有老婆也不行啊。”他们说着话,走出了沼泽地带。
阮书记在县里给弄来了些包米和黄豆。他们把粮食放在马背上,兴高采烈地往回走。
傍晚时候,他们准备踏上沼泽地带时,杨华说:“周俊,我们回来是重载,可要小心哪!”周俊在前面牵着马,说:“知道,这粮食是金子啊,不能有什么闪失。”他们小心地踏进沼泽地带了,显然那匹驮着重物的马有些犹豫,转动着马头,打着响鼻儿,踌躇不前。
“你这家伙,难道不让我们吃粮吗?”周俊用拳头砸一下马的脖子,开着玩笑说。
马还是踌躇不前,使劲儿地往回扳着脑袋,看样子要往回走。“啊,你这家伙想当逃兵?这可不行!”周俊说着,要拉着它进沼泽地带。
这时候,杨华拦住他,说道:“周俊,要小心。”他从周俊手里接过缰绳,轻轻地拍拍马的脑袋,轻声说:“马啊,庄里的垦荒队员们还饿着肚子呢,咱们不能松套啊,走吧,啊!”驮着粮食的马听懂了似的,乖乖地迈步了。
杨华在前面牵着马,小心翼翼地在沼泽地上寻找着路。周俊在后面很小心地扶着粮食袋子。还没有走出多远,杨华脚下一滑,跌倒了。他在倒下去的一瞬间,身体重重地拽了一下缰绳,马猛地被一拽发起火来,头高高地抬起,后腿尥起蹶子来,身子这时往旁边惯性摔去,跌进了泥潭,慢慢地下陷着……
周俊被这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也被马顺势拽倒了,但他还是死死地抓住粮袋子……“周俊,小心!”杨华这时候爬起来,回头大声地喊着。
这时候,驮着粮食的马已经陷到肚子了,还在慢慢地下沉……它的脑袋极力地挺着,仿佛要把自己从沼泽里拔出来似的,但它显然绝望了,眼睛已经出现了恐怖与慌乱。
他们使劲儿地拉着缰绳想把马拽出来,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驮着粮食的马已经陷到半个肚子位置,它已经喘不过来气了。“周俊,咱们把粮食弄下来。”杨华突然醒悟过来。他们开始手忙脚乱地从马身上卸粮食。但是粮食袋是拴在马身上的。他们眼看着马带着粮食在加速下陷,只剩下孤零零的马脑袋和它背上的粮食了……
“杨主席,这可怎么办啊?”周俊几乎要哭起来。
“我回庄里喊人来,你在这里拽着缰绳,千万不要让马沉下去!”
杨华说着,往庄里跑去。他在沼泽上奔走着,跳跃着,有时还左右躲闪着。“杨主席,要小心哪!”周俊吓了一跳,在沼泽地怎么能够这样跑呢。
沼泽地死一般地沉静,可以听见春水潺潺和冰块的破裂声,与陷在泥淖中马的沉重的喘息声。这混合的声音,使周俊绝望了,他大声地喊:“杨主席,你快喊来人吧。”的确,驮着粮食的马已经只剩下一个马脑袋了……
半个小时后,杨华领着一群庄员们跑来了。可沼泽上那匹马和驮着的粮食都无影无踪了。周俊跪在那里,脑袋耷拉着,泣不成声:“杨主席,我没有保住马和粮食……”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抓着那根缰绳,上面已经沾着斑斑血迹。杨华上前握着他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周俊,你是好样的,我们来晚了。”
几天以后,萝北县派来“斯大林80号”拖拉机给垦荒队送来了粮食。拖拉机刚到沼泽地就陷了进去,还是庄员们从山上扛来木头,一根根铺在拖拉机下面,整整垫了一公里,拖拉机这才通过沼泽地进了农庄。
在这个从来没有人迹的遥远孤单的小岛上,庄员们在这远离北京的地方,过起了日常生活,吃粗茶淡饭,修理农具,玩着跳棋,他们有了自己的欢乐,也有了自己的期盼……
莽原上的森林上空传来了雁群、天鹅和野鸭的叫声,春天真的来了……
杨华开始给妻子写信,希望她和儿子能够从家乡来萝北莽原……
第十章背着孩子来安家的女人
1957年7月,萝北莽原下了几场大雨,天空更加湛蓝了。这天在鹤岗通向萝北莽原深处的土道上,一辆大车颠簸着缓慢地移动着。赶车的是个小老头,满脸愁容和疑惑,似乎很不情愿这次远行,为什么要去那个偏远的地方呢?但他很快地就对车上这位年轻的女人有了好奇,这个抱着小孩儿的女人要去找从北京来的那个垦荒队,真是不简单哪。
这个女人是杨华的妻子梁淑凤,她抱着不满两岁的孩子从北京来。她们在鹤岗遇到了大雨,在那里耽搁了三天,她心情非常着急。他们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她迫切地想知道他在北大荒这里的生活。听丈夫在信中说,他们就是开荒,开荒,还是开荒。她想,自己是个女人,还带着一个孩子,到了这里能做什么呢?
在萝北时还能看到一些人家,这里却是旷野苍茫,不见人影。一条小路的两边都是莽原,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她想,这么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人呢?她突然喊了起来:“大叔,停、停,咱们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啊?”赶车的老头儿慢条斯理地说:“闺女,我赶了一辈子的车,怎么会走错道呢?”说着,挥起鞭子打了一下马,自言自语地说:“这里自古就没有人来,谁知道北京的年轻人来了,就硬在那里扎下根来。去年冬天的时候,他们被大雪堵在山里了……”
梁淑凤张大了嘴巴,没有说出话来。
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车老板这时突然说道:“到了,这就是北京庄。”梁淑凤向前看了一眼,惊呆了,眼前哪有什么庄啊?只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沼泽地。她再仔细一看,这才发现远处沼泽地上出现了一顶顶的帐篷。那一刻,她抱着孩子哭了。她觉得眼前并不像丈夫在信中说的那么好,甚至他们的生活还很苦,自己应该早点来这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和劳动,如果那样他也许不觉得自己那么苦了。车老板想安慰她什么,他没有说下去,因为对面跑过来一个人。
杨华知道妻子来了,他几次跑到沼泽地边等着。中午时候,他看见妻子抱着孩子从马车上下来,他跑了过去,只是傻笑着。梁淑凤看见他,眼泪“哗”地流了下来,说:“你应该早点让我和孩子来……”
杨华说:“我早就想这事儿了,怕你不来……”
梁淑凤说:“我怎么能不来呢?要不是孩子太小,我早就来啦。”
梁淑凤来北大荒,心里有点胆怯,那里的寒冷与寂寞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况且还带着小孩子呢。不过她终于来了,分担他的困难和危险。她笑着问:“走啊,我和孩子到你们的新家看看。”
杨华这时蹲下来,说:“这道不好走,我背你过去……”梁淑凤抱住孩子,犹豫了一下。
杨华一下子把她背在自己身上,他没有说话,小心翼翼地涉过沼泽地,这才把妻子和孩子放下来,指着前方一顶顶的帐篷说道:“这就是我们的家了。”
这时候,从一顶顶帐篷里跑出一群人,他们边跑边喊着:“乌拉!乌拉!”杨华激动地对妻子说:“淑凤,这是我们的垦荒队员们,他们是来欢迎你的。你给我们垦荒队带来了家庭,还有我们的下一代,这是最重要的……”
梁淑凤微笑着望着跑过来的人群,眼里涌出了泪花。垦荒队员们跑过来,热情地把她围了起来,说这说那,让她很感动。
那天下午,梁淑凤把她的新家——也就是一顶支在莽原上的帐篷,里外打扫了一遍,给丈夫洗了脱下的脏衣服,还给孩子搭了一个小床。晚上在孩子睡着之后,杨华和梁淑凤说:“淑凤,我交给你一个任务,给那些垦荒队员介绍对象。胡耀邦同志说三年之内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这样才是我们的新生活哪!”
梁淑凤来到了“北京庄”后,便积极地给垦荒队员们牵线搭桥。因为杨华在家排行老三,垦荒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三嫂。男女队员们都很喜欢她,有什么事都找她商量。这天,她对杨华说:“咱们这里女垦荒队员们少,你向团中央说说这个情况,让他们多派些女垦荒队员来。”
不久,团中央派来了一批新的垦荒队员——她们是来自哈尔滨亚麻厂的三十名女青年,身穿列宁装,朝气蓬勃,飒飒英姿。她们来到萝北莽原上,顿时在北京庄引起了轰动。梁淑凤开始给垦荒队员们当起了参谋。
萝北莽原上,终于出现了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听到了“鸡叫、狗咬、孩子哭”。垦荒队的第一对夫妻是统计刘玉锁和柴惠珍,他们给第一个孩子起名叫“垦荒”,第二个孩子叫“边疆”。那天杨华乐得对梁淑凤说:“我们的北京庄有了新一代的垦荒队员,以后要盖很多的房子,将来的日子你就瞧着好吧。”
秋天终于来到了萝北莽原上,北京庄地里的庄稼获得了丰收,庄员们每天起早贪黑地收割庄稼。因为劳累过度和照顾儿子,这时候,梁淑凤病倒了。
她在床上昏昏沉沉地躺了几天。那些日子,丈夫天没有亮就走了,星星出来了才回来。她心急火燎地盼着自己的病早点好起来,好和大伙一起去劳动。在病床上,她读了《勇敢》这本小说,便决心也要像《勇敢》里的人们一样生活,她对丈夫说:“我现在好多了,我要出去干活!”
第二天早晨,天空还满是星星的时候,梁淑凤摇晃着跟庄员们下地收割粮食,那天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一个多月的秋收,她坚持下来了。当然,她不时跑回庄里,看一眼儿子。儿子在小床上,玩得可欢了。
有一天,他们谈起了小说《勇敢》来。杨华无限向往地说:“淑凤,我真的很羡慕《勇敢》里的那个叫阿历克塞·耶比法诺夫的共青团员,他原来是个红军潜水员,自愿来到远东参加共青城建设,后来他在那里战斗了一辈子。我希望像他那样在萝北莽原过上一辈子,把我们的‘北京庄’也建成共青城那样的农庄。等到那个时候,你跟着我再到另一个地方从头开始,开垦更多的荒地,打更多的粮食。当然也要建设更多像共青城那样的城市,希望在我们足迹的后面不断地出现新的垦荒队员,出现新的垦荒地,新的农庄、新的城市,大家共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梁淑凤愧疚地说:“我那年应该和你们一起来萝北莽原……”
杨华说:“淑凤,你不是来到了萝北莽原上了,还带着孩子,把我们的新家安在这萝北莽原上吗?现在我们一家团圆了,我们就在这里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培育孩子,孩子长大就让他当一名垦荒队员吧!”
梁淑凤轻轻地笑了起来:“呵呵,那时候我们老得不知道什么样了呢。”杨华这时紧紧握着妻子的手说:“淑凤,我们不会老的,我们垦荒队员永远年轻,因为国家永远需要我们啊。我们在北京时就知道北大荒有一亿亩的荒地需要开发哪,瞧瞧现在我们才开了多少荒地啊?等我们把这一亿亩的荒地开发出来时,我们才能变老呢。”
第十一章嘟噜河畔 不熄的篝火
这是1958年的秋天,气氛热烈而欢乐。
北京庄的庄员们抓紧时间赶在大雪之前把粮食收入粮仓;莽原上在九月就开始飘起大片的鹅毛大雪了。他们把玉米装进了用木杆和柳条搭的玉米“楼子”里;萝卜放进还在夏天就挖好的地窖;大豆秆则堆成了一个一百多米长、五六米宽、四五米高的小城墙。当然,猪圈、羊栏、牛棚还有马厩,也都修缮一遍,牲口们可以安全过冬了。在莽原上大雪来到之前,庄员们终于把这一切都安置好了。十二月的一天,北京集体农庄主席杨华第一次来到了萝北县委大院。阮永胜已经在等待着他了,高兴地走上前说:“杨华,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好消息呢?”
杨华很快地解开皮袄,从里面刚来时装着凯特玲斯卡雅的小说《勇敢》的挎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记事本,说:“阮书记,过年了当然要有好的消息的。大伙都非常喜欢你送给我们的《勇敢》这本书,真是太感动人啦。还有我们的集体农庄,现在真是‘鸡叫、狗咬、孩子哭’,变化可大啦,不过不能把我们整个‘北京庄’都搬来让你看,你就看看这个记事本……”说着,他坐下来,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杨华,你不舒服吗?”阮永胜问。
“我有点累,睡一会儿就好……”杨华说着,睡了过去。
阮永胜让他安静地去睡,自己轻轻地翻开了记事本,上面有完整数据:北京集体农庄1955年9月共六十一人,现在为二百三十八人;1957年底,三年共开地六百公顷;收获粮豆四十七万多公斤;萝卜三十万斤;养新疆细毛羊四十只、猪四十头、黄牛四十头,饲养了一百匹马。此外盖房五十七间和一个容纳三百多人的青年俱乐部。当年上交国家粮食七万四千斤,收入一万五千六百元……
看到这里,阮永胜叹了一口气,心里在说:“这些从北京来的垦荒队员能有今天,真不容易啊……”他还想看下去,眼睛却被泪水弄得模糊一片……这时候,杨华醒了过来,问:“阮书记,你怎么啦?”
阮永胜说:“最近经常熬夜,眼睛常常流眼泪……”杨华说:“阮书记,你要注意休息啊。”
阮永胜说:“是啊,你也应该注意身体,你们这么干别把身体累坏了……”
杨华说:“我们年轻,大伙浑身都是力气,身体累不坏。”
阮永胜点点头,说:“我们都应该注意身体,身体是垦荒的本钱,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哪。我想的是现在你们北京庄的资产已经到了百万元了吧,这都是你们辛勤劳动所取得的,应该说是你们集体的,也是你们个人的……可是你们拿这百万元资产怎么办呢?分给个人还是留在集体内?你们有权选择……”说着,他看着杨华,想从他脸上得到答案。
杨华说:“阮书记,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春节前,北京庄的庄员们在青年俱乐部召开了一个隆重大会。杨华和庄员们根据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制定了《北京集体农庄庄章》,一致决定:北京集体农庄实行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生活,庄员们吃集体食堂,三年不分配,不领工资;百万资产为全体庄员二百三十八人的共有财产,仍然属于农庄的集体财产。在讨论如何分配这笔资产的时候,庄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杨华说:“庄员们,我们从北京来时就不要国家一分钱,仅在银行贷了些款也已经还完了。现在我们自己已经有了百万资产,这些都是大伙的,我们可以自己分配,也可以上交国家,大伙说怎么办?”
庄员们七嘴八舌:“这百万资产是我们自己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我们来边疆垦荒就是为国家多打粮食,有了资产怎么就想着自己分呢?”很多人都同意这个观点。这时候,也有人嘟囔说:“我们来边疆垦荒三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出了多大力啊?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农庄,也有了这些资产,既然这些资产是自己的,就应该分一点给自己,住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会场上,庄员们争论不休。杨华说:“我看还是举手表决吧。”
下面异口同声:“好,举手表决吧。”
表决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庄员同意不分配这笔资产,全部上交给国家,成为全民资产。表决通过这一议案,会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杨华用颤抖的声音开始讲话:“垦荒队员们,不,不,北京庄的庄员们,嘿,我们终于在黑龙江畔的千年萝北莽原上建立起我们中国第一个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这是我们自己的农庄啊,我们还为国家上缴了百万的财产。我们没有让祖国人民失望。大伙说,高兴不高兴?我和你们一样高兴,但是我也很难过,想想我们这三年经历得太多了,狼群来袭击我们,暴风雪差点埋了我们,麻友死在萝北莽原上。先遣组长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责备他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惧怕这一切,困难这两个字是吓唬胆小鬼的,我们志愿垦荒队员是任何困难也吓不倒的!我们坚持下来了,熬过来了,我们中国青年团员在这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村庄和新的生活……我们希望在萝北莽原上建立苏联共青城那样的农庄,现在我们实现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勇敢的中国青年第一批志愿垦荒队员……往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出现在祖国边疆的每一个角落……”
接着,杨华向大家宣布农庄生产方面的一个个数字,坐在下面的庄员们热泪盈眶,学着苏联电影的样子,不断地喊着:“乌拉,乌拉!”此刻,杨华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们终于在萝北莽原上建立了北京集体农庄,现在这个喜讯要告诉谁呢?对,苏联英雄的母亲柳鲍芙·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苏联共青城的共青团员们,最好能够找到《勇敢》里面的红军潜水员阿历克塞·耶比法诺夫;还有长眠地下的麻友,甚至还有那个离开的先遣组长。当然,还有我们总领队胡耀邦同志,不但要给他写信,最好能够向他当面汇报……
从省城哈尔滨来的一位作家在会场后面悄悄地坐下来,他激动地听着杨华的报告。他想,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是多么好的创作素材。他很喜欢凯特玲斯卡雅的长篇小说《勇敢》;其实,《勇敢》的故事就在自己的身边,那么生动而有趣地发生着……
会议结束了,那位作家跟随着杨华走到外面,他说:“杨华同志,你还是谈谈吧,你们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我要把你们的事迹写成中国的《勇敢》……”
杨华说:“我们来边疆垦荒就是为国家多打粮食,我们没有想到功劳、荣誉和别的什么。您想写像《勇敢》那样的作品,我们很高兴,但是我们比起苏联‘共青城’的那些人们,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个开始……等我们把萝北莽原甚至整个北大荒变成了祖国的大粮仓,到那时您再来吧,我会给您讲上许多天……但是现在不行,您还是采访别人吧,我实在没有什么跟您谈的……”
那位作家失望地说:“你以后不会后悔吧?”
杨华说:“我们有一个垦荒队员都把生命留在这里了,我们还有什么后悔的呢?”
后来,那位作家去了雁窝岛,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
那天晚上,垦荒队员们纷纷跑到了莽原上,他们在嘟噜河畔燃起了篝火,唱起了《垦荒队员之歌》。他们回忆着从北京来到萝北三年的创业经历,陶醉在收获的喜悦之中……
杨华悄悄地离开了人群,来到了麻友的墓前。他久久地站在墓前不动,心里有许多话,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候,梁淑凤悄悄地来到他身边,她轻轻地说:“我知道你一定在这里……你想麻友……”
杨华伤感地说:“我来看看麻友,他今年还不到二十岁,太可惜了……”她抓住丈夫的手:“我们不能忘了他……”
杨华默默地站着,沉思着说:“是啊,淑凤,为了死去的麻友,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好好地劳动,向苏联共青团员学习,建设我们美丽的村庄……”
1959年9月,杨华代表“北京庄”进京出席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劳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盼望着早点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当面向总领队胡耀邦同志汇报未来“北京庄”的发展远景。
那天早晨,全北京庄员都来送行,他们把杨华送出庄子很远,送过了沼泽地,前面荒原上是霞光染红的一条通向远方的大道。杨华已经走出了很远,这时他忽然回过头来,他的目光掠过还站在那里的送行人群的头顶,落在青年俱乐部那座新盖的拉合辫房子的屋顶上,写有“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正在萝北莽原的天空下呼啦啦地飘动着……
责任编辑成林
作者:郝利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