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筒王(下)
- 来源:章回小说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烟筒,黄烟,生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02 13:50
六
谭家岭有种黄烟的习惯,会做黄烟的人很多。做黄烟并不难,先将收获的烟叶子晒干,剔去烟筋,用木制的烟夹子将烟叶子夹紧,用刨子将烟刨成烟丝,再在烟丝里拌上佐料一搓揉,黄烟就做好了。谭家黄烟之所以比别人家做得好,是有秘方的。以前腊梅对做黄烟不感兴趣,也没在意。见黄烟销路好,婚后,狄毛就让腊梅跟她父亲学做。学了之后,腊梅才晓得那秘方其实是用黄牛尿按比例掺兑新鲜菜籽油配置的,并非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掌握了这技术,狄毛开始大量收购烟叶,让腊梅做黄烟。后来,索性与岳父合伙开了个作坊,进行大规模加工。
随着黄烟生意越做越大,聪明的狄毛想到了抽烟用的烟香,于是,经小猫女介绍,他赴湖北英山拜师学艺,学会了用木料锯末做烟香,回来后教会了妹妹秋萍,让她来店里帮着制作。
他又用白铁皮加工黄烟盒。
一时间,他店里由单一制作烟筒发展到烟筒、黄烟、烟香、烟盒生产一条龙。因为他家的货质量好,信誉好,价格合理,所以,生意格外兴隆。随着收入增多,狄毛家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过得滋润极了。令沙河镇人眼热的是,狄毛通过小猫女老公的关系,买了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
大耳朵比试失败后,通过他二叔的关系,被安排到公社广播站。有次,维修广播线路的大耳朵望见骑着自行车穿着涤卡中山装的狄毛去湖北裤裆镇送货,眼瞪得比灯笼还大,气得牙根直痒痒。
这天,狄毛正在裹烟筒,大耳朵带着几个人来了。见面,他就同电影中鬼子进村似的,手一挥,对来人说:给我搜。
原来大耳朵二叔调回公社来当书记了,大耳朵又成了民兵指挥部里的人。见来者不善,狄毛忙好言问大耳朵:师兄,你这是?
大耳朵说:谁是你师兄,我是奉命来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狄毛说:我向队里交了钱,生产队允许我开店,没有投机倒把。
大耳朵说:别抵赖了,我们掌握了你大肆贩卖黄烟的证据,还有,你私藏金银。
狄毛说:师傅去世时,根本没留下金银财宝,当年胡师傅搜过。
大耳朵好笑道:你还嘴硬,要是没有,你裹制烟筒王的材料从哪来的?
狄毛心里一惊,没想到大耳朵透过烟筒王看出了破绽,尽管他咬定银材是在外面补锅时积攒的,可大耳朵根本不相信,仍带着人在店里搜查。搜来查去,他们发现了大枫树树洞里的秘密。瞧坛子里有大量铜材,大耳朵马上向民兵指挥部领导作汇报了。民兵指挥部派人迅速将店里的烟筒、黄烟、烟香、烟盒等物品作为罪证没收了。那辆永久自行车却被大耳朵悄悄推进了房间。他们将狄毛的家人赶回了周家湾,将店门贴上封条封住,然后把狄毛五花大绑带走了。
民兵指挥部的人开始审问狄毛了。
瞧他什么也不说,大耳朵气恼地指着他说:
这次我一定要制服你?
狄毛问:你想将我怎样?
大耳朵咆哮道:我要叫你去坐牢!
狄毛学着《红灯记》中李玉和对付鸠山的样子,说:有本事,你就用出来吧。说罢,掏出黄烟筒,蹲下来抽烟,任随如何审问,他就是闭口不答话。
尽管狄毛什么也没说,但贩卖黄烟和私藏铜材仍是罪证,于是他成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作为投机倒把分子,他与其他坏分子一起被民兵指挥部的人用枪押着,到各大队循环批斗。
有天傍晚,腊梅来送衣服给他,见他脸被打肿了,非常心疼。
狄毛对她说:我的身体没关系,你赶紧设法将担子送到小猫女那里保管起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腊梅点头答应了,连夜将担子偷出来,送到小猫女那里。听说狄毛因投机倒把被民兵指挥部的人抓住关起来了,小猫女很是同情,直骂大耳朵这狗杂种是吃屎长大的,光害人。
狄毛预料的不错,腊梅将担子偷走的第三天夜里,胡师傅找到大耳朵要那担子。大耳朵不解地问:要担子干吗?胡师傅说:将那担子弄到手,狄毛这小子往后也就无法做铜匠了,沙河镇的生意就全归我们了。大耳朵觉得这话说得对,就拿着钥匙与胡师傅去了。将店门打开,瞧担子不见了,胡师傅气得跺脚,直叹息来晚了。
大耳朵逼着狄毛交出担子的下落。
这天,他二叔从县里回来了。
狄毛正为黄烟抽完了而发愁,门开了,大耳朵进来了。这次见面,大耳朵客气了许多,就听他和蔼地说:狄毛老弟,这些日子让你吃苦受罪了,我这也是替党工作,你别计较啊,念及你我是师兄弟的分上,今天我放你出去。
狄毛当他是捉弄自己,就说:好啊,你要真放我出去,就把自行车还我?
大耳朵笑笑,说:其他东西可以还你,自行车嘛,就算了吧。
听他说这话,狄毛明白真要放他出去了,当即答道:那好,自行车归你。
让他高兴的是大耳朵将他领到一间旧仓库,指着墙角那一大堆没收来的东西,要他拿走,并将开他家门那把锁的钥匙给了他。
出来后,狄毛才晓得“四人帮”被打倒了,国家形势发生了变化。
公社民兵指挥部解散后,大耳朵却在镇人武部里当了干事,时常瞧他穿身黄衣服,骑着狄毛的那辆自行车四处奔跑。
从小猫女那儿拿回担子,狄毛仍住在店里,可他不做手艺了,而是在附近粮站扛麻袋打零工,挣点小钱糊口,好在腊梅在队里做工,队里仍分口粮,吃饭不成问题。
如此闲散了两年,腊梅又生了个丫头。吃饭的多了,开销也大了,家里很快就陷入了贫困,看病也得借钱了。狄毛虽想重操旧业挣钱,又怕再次倒霉,心想穷就穷吧,只要人饿不死就行。
政府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了,田地分到老百姓手里后,人们跑到城市里去打工也没谁管了。后来见政府号召人们搞发家致富,大张旗鼓地宣扬万元户,狄毛感到形势变了。既然大家都在闹发财,他周定坤当然不比别人差,于是,他又将铜匠店开了起来。托小猫女的关系,在信用社贷了笔款子,大批收购黄烟,同裤裆镇供销社签了供销黄烟的合同,并再次将妹妹秋萍请来制作烟香。一时间,狄毛家的作坊生意又红火了起来。
狄毛家很快就成了万元户。乡干部夸赞狄毛是致富的典型。
为了方便做生意,狄毛买了辆摩托车,成了沙河镇第一个骑摩托车跑生意的老板。
这天,他穿着皮夹克骑着摩托车去裤裆镇送货,在桥头迎面遇上了大耳朵。大耳朵仍骑着那辆旧自行车,瞧狄毛停住车给他递纸烟,故意问:去湖北送货啊?
哪里,是去给谭奶奶抓药,老人家病了。狄毛回避着生意上的事。
大耳朵笑笑,戏谑地说:你这摩托车不错啊,到时候别又被我没收了。
狄毛说:好啊,真有机会,我照样给你。
等着瞧吧,政府早晚要收拾你们这些万元户。大耳朵丢下话,骑自行车走了。
这话犹如子弹般射中了狄毛的心脏,让他感到一阵痛楚。是啊,发家致富能长期搞下去吗?要是钱挣多了,到时候运动一来,又该倒霉!吃一堑,长一智,小心无大错,还是将尾巴夹紧些为好。来到裤裆镇供销社交了货,再次订货时,他仅订了一点点。小猫女老公吃惊地问这是怎么啦?他推说烟叶难收。
吃饭时,小猫女老公将他订货的情况对小猫女说了。小猫女见眼下正是烟叶上市的旺季,瞧狄毛神情也有点不对劲,就逼他说实话。在小猫女面前,狄毛晓得有事是瞒不住的,就将疑虑说了出来。
听后,小猫女一笑,说:说起来你还是在外闯荡过的,大耳朵一句屁话就把你吓住了,现在连外国人都来投资做生意了,你担忧什么。
听她这么说,狄毛的胆气才足了,忙将合同上的数额增加了上去。
吃了饭,小猫女用梳子梳头时,摸摸耳朵,问狄毛会不会在耳垂上打洞?狄毛笑笑,说铜匠当然会这个。见她要他替她打,他说手边没有家什,下次带来了再打。这时,他陡然想起早年送首饰给小猫女的许诺,心里一阵后悔。
回家后,夜里烧起小炉子,找出上次给谭奶奶做烟筒王剩下的银材,他要替小猫女打副耳环,兑现当初的许诺。他小心翼翼地将材料熔化了,将液体倒进模子,翻砂后,将耳环坯子精心打磨着。苦熬几晚上,一只漂亮的耳环终于被他做出来了。就在他做好第二只的那天夜里,腊梅到店里来了。
见了耳环,腊梅拿在手里问打这东西干什么?顺这话风,狄毛笑着说是替她打的。听说给自己打的,腊梅笑着说应该打一双才对,怎么打一只?他忙解释说就材料太少,只够打一只的。
见腊梅要戴,他就替她的耳朵打了眼。几天后取下茶叶柄,他将那只耳环替腊梅戴上了。尽管只有一只,腊梅也很高兴。
事后,狄毛本想再拿出银子替小猫女再打一只,考虑到不能暴露秘密,就没有贸然行动。过些日子,他去裤裆镇送货,将耳环送给了小猫女。小猫女见只有一只,皱起了眉头。听说是缺银材的缘故,她马上从箱子里翻出几块银元,要他再打一只,将剩余的材料给她打副手镯。这次他替小猫女打了耳眼,等将耳环与手镯打好送来时,他亲手给她戴上了。戴上耳环和手镯,小猫女乐得“咯咯”直笑,连忙跑出去给人看。
茶馆对面开布店的老板家媳妇见了,慌忙拿来两块银元,要狄毛给她家宝贝儿子打只银项圈。
狄毛本不想接这活儿,可看在小猫女劝说的份上,就答应了。将银项圈打好送来,见那媳妇给了好价钱,狄毛感到做首饰也是条财路,回去后,就在招牌上补了条:加工首饰。
加工两字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自备材料。
增加了这项目,他的收入果然增加了。
七
许多年匆匆过去了。
凭着做铜匠手艺,狄毛家虽没发大财,可日子也过得很平实。用他自己的话说,算是个富裕中农吧。
这天,狄毛陡然接到电话,竟是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在工地上干活时出事了。他急忙赶赴广州。在一家医院里见到受伤的儿子,原来儿子是干活时不慎从高处坠落下来,一条腿摔骨折了,听医生说治愈后不会成瘸子,他才放心了。
狄毛在医院里照顾儿子。这天,他在厕所里抽烟,进来位解小便的老头。这老头看样子六十来岁,矮矮的,精瘦精瘦的,戴顶长帽檐的帽子,衣服也穿得土里土气的。
瞧老头注视自己,狄毛就对他笑笑,没想到,那老头竟向他伸出了手,看架势是在向他讨黄烟筒抽烟。狄毛高兴地将烟筒和烟盒递了过去。使他意外的是那老头抽黄烟的一招一式都很老练,一看就是老烟民,于是,他用家乡话说了句:烟不么好。
那老头竟也用他的土话回应:要得,要得。
从厕所出来,他俩唠上了。一说,狄毛才晓得老人家姓刘,与他不但是同一个县的,祖籍在沙河镇上面的弥陀镇。刘老现在在广州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真是黄烟筒一捧,老哥们一拢。听说狄毛是铜匠,特别是听狄毛说自己做过一只烟筒王,刘老对他越发感兴趣了,因为他有珍藏民间生活用品的嗜好,对烟具更是情有独钟。刘老客气地请狄毛吃了顿饭,分手时,他拜托狄毛给他做杆黄烟筒,说国庆节期间,他要回弥陀镇老家,到时他去沙河镇找他,一来拿烟筒,二来见识见识那烟筒王,并向他要了地址。
狄毛高兴地答应下来。
等儿子伤好了,狄毛回来后,将遇见刘老的情况对腊梅说了。腊梅说干脆将烟筒王卖给刘老算了,搁在家里说避邪也是假话。狄毛去问谭家奶奶。谭奶奶指着用红绸子盖着的烟筒王说:
这宝贝谁也别想拿走,我要把它带到阴间去。
既然话说到了这份儿上,狄毛只好作罢。
仔细一琢磨,刘老之所以要烟筒,主要是观赏,其次才是使用。根据这特点,狄毛在山上跑了两天,寻觅到了一根上好的硬竹根。这竹根长约两尺半,质地坚硬异常,是难得的好坯子。他将竹根作了处理,还特意将坯子染成殷红色,见包裹头子的材料不够,他再次将石板打开,拿出锭银子来。熔化时,腊梅发现了,问是从哪儿来的?狄毛笑着说裁缝不落布,三天一条裤,银子是平时替别人打首饰时攒的。腊梅信以为真,没再多问。其实,狄毛替别人打制首饰,讲究的是诚信。都是用小秤将分量当面秤好,从不干三天一条裤的勾当。
精心将烟筒做好,他在杆上雕刻了龙凤呈祥的花纹,还配了个漂亮的吊坠。
趁着有材料,狄毛给腊梅又打了只耳环。戴耳环时,腊梅对狄毛说:跟你个铜匠结婚这么多年,就沾了这么点光。狄毛咧嘴笑笑没吭声。
他将烟筒放在了岳父家,以便到时候好给刘老。
刘老果然如期而至了。
见面后,刘老就要见烟筒王。狄毛带他去了岳父家。见到烟筒王,刘老好半天都没有吭声,亮着眼问狄毛:这真是你做的?
狄毛笑着点点头。
听了烟筒王的故事,刘老伸出大拇指对着狄毛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稀世之宝,你真了不起。
将烟筒王拿在手里,他让狄毛给他点烟抽了几口。抽后,他响亮地对狄毛说:
报个价,这宝贝我要了。
瞧谭家奶奶和狄毛都不吭声,刘老试探着问:六百元怎么样?见谭家奶奶眼睛发亮,点烟的手停住了,他马上将钱加到八百,最后竟加到一千元。这时,就听谭家奶奶问他:
您老真打算用一千元买这烟筒王?
刘老说:只要你们卖,我这就付钱!说罢,他摸出皮夹子拿出钱来。
谭家奶奶认真地对他说:
感谢您老赏识烟筒王,愿意出这么高的价钱,可惜,它是我阴间的用品,再多的钱也不卖。
听说烟筒王是她的陪葬品,刘老直叹息糟蹋了宝贝,太可惜了!
这时,狄毛对刘老说:您老别失望,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属,既然这烟筒王与您无缘,我替您做了杆好烟筒,保证您老喜欢。说罢,他拿出来那只烟筒。
刘老看后,果然爱不释手,抽了几口,更是大加赞赏。他向狄毛问价钱,狄毛笑着说:
我周定坤做了大半辈子铜匠,能遇着您这么位知己,是我的荣幸,这烟筒送给您了。
闻言,刘老感激地一把握住狄毛的手,眼泪都出来了,当即从腕上取下手表递给狄毛,见狄毛惊讶地推辞说这怎么行?他说:你有情,我有意,你要是不收,这烟筒我也不能要。
既然刘老以诚相待,狄毛只有满足他的心愿了。
刘老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沙河镇,可花一千元买烟筒王,一根烟筒换了只手表的事却长了翅膀般在沙河镇传得沸沸扬扬。一时间,狄毛成了个传奇人物,他家的生意也随之有了起色。
八
这天,狄毛去小猫女那儿送货,却撞见他们夫妻在家里打架。瞧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狄毛就上去拉开了。询问后才晓得,小猫女的男人用跑采购的机会,在城里与县里一位副局长的女儿好上了,并将姑娘的肚子弄大了,要与小猫女闹离婚,娶那姑娘。
拉开架,小猫女的男人怒气冲冲地走了。
狄毛坐在那儿抽烟。
小猫女气得夺下他手里的烟筒往地上一摔,嚷道:
抽,抽,就晓得抽,你说,真离了,往后我咋办?
狄毛苦笑笑,不知该如何回答。
见他没吭声,小猫女气呼呼地道:
对你说,离婚后我不嫁人了,你就是我男人!
狄毛瞠目结舌地望着她,呆了。
你答应不?小猫女瞪眼问。见狄毛发愣,她上去就揪住他的耳朵,咆哮道:你小子真不如你师傅,你师傅当年敢同我妈好,你为何就不敢?
我答应,我答应行了吧?狄毛说。
那好,今晚就陪我睡。
小猫女明目张胆地对他说。见他不吭声,她将他耳朵揪得更厉害了。
我睡,我睡,快松手,耳朵要揪掉啦。狄毛求饶了。
狄毛当小猫女说的是气话,答应她不过是安慰,没料到小猫女却过去将门嘭地关住,插上了门闩。眼看天黑了,狄毛心里打鼓了,他承认自己一直喜欢着小猫女,这喜欢到底是不是爱,他也说不清,可现在就让他陪她夜宿显然不行的,一来她还没离婚,二来对不起腊梅。这些年来小猫女一直是他的依靠,他晓得小猫女的性格,当然不想为这事将俩人的关系弄僵了。
见小猫女坐在那儿抽烟,他有了主意。他凑到她身边,温柔地对她说:既然今晚我俩同床共枕,好歹是个开始,你炒几个菜,我俩好好庆贺一下。
这话令小猫女高兴。放下烟筒,她起身下厨去忙碌酒菜了。
狄毛晓得小猫女酒量不大,喝酒时就竭力相劝,结果,他将她灌得酩酊大醉。将不省人事的小猫女搀扶到床上,狄毛向她女儿交代了一下,就骑着摩托车回家了。
这事虽摆脱了,可几天后小猫女找来了。见了面,小猫女瞧狄毛惊讶异常,因为腊梅此刻也在店里,马上摆出一副笑嘻嘻的模样,掏出钱,说上次他送去的货出手了,是给他送钱来的。随后,她说要带些黄烟和烟筒回去帮他销售,没提其他的事。狄毛顺水推舟地让腊梅回家去拿黄烟了。
将腊梅支派走了,屋里就剩下他与小猫女了,这时狄毛才惶恐地对她说:
求你了,我女儿明年要考大学。
这时小猫女平静地对他说,她的离婚手续办好了,那晚醒来后,她理解了他躲避的心情,不但不怪他,反而更敬佩他。因为好男人就应该守道义重感情,这些年他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不能没有他,所以,她想与他做知心朋友,不影响他的家庭。
听小猫女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狄毛一把将她抱在怀里,潸然泪下。
两人正悲伤,腊梅回来了。这时,狄毛才将小猫女与老公离婚的事告诉了她。腊梅听后连连咒骂那男人太缺德了,当晚与小猫女一起歇宿时,竭力用好言抚慰着。
离婚后,小猫女越发帮助狄毛了。
可狄毛的生意却不景气了,因为政府号召农民种桑树养蚕茧,见蚕茧的收入比种烟叶子丰厚,人们纷纷种桑树不种烟叶了。
收不到烟叶子,狄毛岳父也不做黄烟了。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妹妹秋萍夫妻俩也外出打工了。
腊梅虽在自家地里种了些烟叶,可做的黄烟还不够家人用的。
这年,狄毛那成绩平平的女儿竟考取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家里出个大学生是好事,可年前儿子娶媳妇将家底掏空了,面对上万元的学费,从来没被钱难过的狄毛一时间竟傻了眼。他想到了埋在地下的金银,真想挖出来换成钱拿去让女儿上大学。有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师傅何癞痢对他说那些金银是祖传的老本,万万不能用,否则祖先要报应的,醒来,吓出一身冷汗。抽烟将嘴都抽麻了,最后他还是狠心不动。
就在他为钱一筹莫展时,小猫女来了。
小猫女爽快地从包里掏出两万元现金摆在他面前,说:
你我这辈子没什么出息,但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你女儿考取了大学,我真替她高兴,这钱,拿去给孩子交学费吧。
盯着桌子上的这笔钱,好一会儿,狄毛才说:你开个茶馆,挣钱也不容易……
没等他将话说完,小猫女笑着对他说:别替我心疼,这钱是离婚时狗东西赔的,不用白不用。
想了想,她将腊梅喊了过来,说这钱是借给他们女儿的,为了能使腊梅相信,还故意让狄毛打了个借条。
送小猫女走时,狄毛没多说什么,眼眶里却湿漉漉的。
女儿上大学去了。
狄毛晓得自己凭手艺挣钱是很难供女儿上大学的,想出去打工,可腊梅的身体病恹恹的需要照顾,才没出去。
小猫女家招女婿了,狄毛去喝喜酒时,说到了家境的困难,小猫女建议他将铜匠店改成杂货店,以此来增加收入。为了能保证女儿在大学里的费用,狄毛按小猫女的话去做了,回来后就将铜匠店改成了杂货店。杂货店的生意由腊梅打理,他仍折腾铜匠手艺。
谭家奶奶病倒了,将老人家送到县医院治疗,医生说老人家年龄大了,建议家人准备后事,回来后,狄毛就让腊梅竭力满足奶奶的愿望,想吃什么就让她吃什么。
这天,谭家奶奶陡然对狄毛说:你将烟筒王拿来,让我抽几口。
狄毛将烟筒王拿来了。
谭家奶奶斜靠在床上,狄毛跪在地上给她点烟。美美地抽了几口,谭家奶奶笑眯眯地说:这烟筒抽烟真顺溜。随后抚摩着烟筒王,自豪地说:你的手艺真不赖,连刘老都夸你,要不是选亲,这宝贝还不会来到人世间呢。
狄毛忙顺着老人家的话说:还是奶奶有远见,给了这宝贝出世的机会。
谭家奶奶乐呵呵地说:这是你的造化,没真本事,机会再多也白搭。
说罢,又美美地抽吸起来,抽着抽着,她的嘴就不动了,八十八岁的谭家奶奶就这样抱着烟筒王上路了。
为老人家入棺时,腊梅妈将烟筒王往棺材里放,腊梅爸拦住说这烟筒王是个稀罕物,还是留在人间为好。狄毛却说奶奶生前看中了它,再稀罕也是她的东西,还是满足她的心愿吧。腊梅爸这才将烟筒王放在老人家手边,见腊梅妈找出鸳鸯烟筒,也顺手放进了棺材。一切安置妥当,腊梅爸哭诉道:妈,带上这两件宝贝,您到王母娘娘那儿去炫耀吧。
花开花落,日子过得平静。
这天,狄毛去小猫女那儿送烟筒,见小猫女病倒了,咳出来的痰带有血丝,感觉病情严重,就带她去市里的医院去做彻底的检查。一查,小猫女患了肺癌,好在还是初期。小猫女女儿很孝顺,可那女婿却是个不太懂事的年轻后生,见手术治疗要一大笔钱,吓得不晓得躲到哪儿去了。小猫女家底虽厚实,但一下子也拿不出这么大一笔钱,无奈中,她决定将茶馆卖了,狄毛回去与她的家人商量这事,她的家人却不同意将祖传的茶馆卖了。
狄毛将此意见告诉给小猫女,小猫女长叹一声,紧紧攥住狄毛的手说:不治了,死了算了,死时有你守在身边,我知足了。
听她这样说,狄毛心中宛如刀绞。这些年来,不管在什么时候,自己遇见困难,小猫女总是一次次鼎力相助,如今她死到临头了,自己再不帮她、救她,还要等到何时?
他想到了大枫树下埋的金银。
这天,他来到师傅坟前,磕了十几个响头后,恳求师傅允许他用那些金银去救小猫女的命,然后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那罐金银挖了出来,拿到武汉去换成了钱。
小猫女顺利地做了手术。
直到出院前,在小猫女的再三追问下,狄毛才说出了金银的秘密,并叮嘱她这事千万不能让腊梅晓得了。
小猫女问他你将祖传的老本卖了,往后做手艺要用怎么办?
狄毛平静地答道:
人生在世,活着最重要。以后可以不做手艺,但我不能没有你。
闻言,小猫女一下子扑进他的怀里,紧紧地搂着他说:
你真是我的好男人,来,让我好好地吻吻你。
狄毛将嘴迎了过去,两人紧紧地吻在了一起……
出了院,被切除了半叶肺的小猫女成了废人。
见茶馆里的生意日趋清淡,小猫女的女儿、女婿就高价将店出租了,那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茶馆被承租者改成了酒楼。
小猫女在家门口摆个水果摊,一来挣点零用钱,二来帮狄毛销售烟筒。因为在裤裆镇,人们都晓得她家有烟筒销售,尽管茶馆消失了,但高山打鼓,名声在外,需要烟筒的人依然会来找她。
九
那一年清明节,大耳朵回来给胡师傅扫墓,路过狄毛的店时,见到了狄毛。这时,大耳朵在县烟草公司里当了副经理。他告诉了狄毛一个消息,县里要推行小城镇建设,他看了沙河镇新规划的图纸,狄毛家的店要被拆迁。
狄毛说:别拿大话吓人,再拆迁总不能将大枫树移走?
大耳朵说:不信,你等着瞧。
事情果然如大耳朵说的那样,不久,政府在街上张贴告示,宣传街道规划的事了,很快就有人拎着小石灰桶,在狄毛家店的墙壁上写了个大大的“拆”字。经验告诉狄毛,政府说拆迁,那老百姓就得照办,万万不能与政府对着干,否则,倒霉的就是自己。拆迁工作还没开始,见来买烟筒和找他打首饰的人越来越少,狄毛索性取下铜匠店的招牌,带着担子回了周家湾老家。想避一避,看看风向再说。
镇里的街道规划建设开始了。
有天夜里,腊梅急匆匆赶回来说镇里要锯掉大枫树。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清早,狄毛赶到镇里,来到镇政府,他找到镇领导说大枫树是他们铜匠店祖传的东西,这些年一直是沙河镇的象征,央求镇领导将规划修改一下,别将大枫树毁掉。镇领导当他是借故来要钱的,不予理睬。
干活的民工砍锯了一天,那棵大枫树轰然倒地了。
见大枫树倒了,店的房子被拆了,狄毛“扑通”往地上一跪,神经病般号啕大哭起来。
规划建设后,狄毛家的杂货店被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按规划的要求改成上下两层的店铺。下层被腊梅用来开饭店了,上层住人。店铺改造好后,腊梅带着孙子住进了新居,狄毛仍住在周家湾老家的老屋中。他很少去沙河镇,仍坚持在家做烟筒,因为他觉得铜匠的生意现在清淡了,但总有人抽黄烟,梦想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除了做烟筒,有空他还在地里种芦笋。
很快,狄毛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随着生活的富裕,老百姓都抽纸烟了,抽黄烟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天,他带了几十根烟筒去了小猫女那儿,因为此前在裤裆镇烟筒仍有销路。可这次去了,上次放在小猫女那儿的烟筒仅卖出去几根。小猫女也抽着香烟劝他说:
往后别拿烟筒来了,你家不是种有芦笋嘛,以后可以带些来卖,芦笋可比烟筒赚钱,而且好销。
听小猫女说这话,狄毛心里一凉,感到这铜匠的手艺真的要过时了。
回来后,狄毛就不做烟筒了,一闷头在地里忙着种芦笋。再去小猫女那儿,就带芦笋给她。能卖就卖,不能卖就给她吃,因为小猫女告诉他,她去医院看病时,查出有心脏病,吃芦笋有利于她的健康。
这天,他正在菜地里拔草,来了位穿西装的中年人找他,说自己姓唐,是从事民俗研究的,是广州的刘老介绍来的,还拿出刘老给狄毛写的亲笔信。看了刘老的信,狄毛为老人家仍记得自己而高兴。他问老唐来找自己干什么?老唐说,他们准备筹办一个民间民俗文化日常用品展览,收集的展品中有套老年妇女用的旧首饰,残缺了簪子和兜子,找不到人配制,无奈中,刘老先生想到了家乡铜匠技艺精湛的狄毛,让他来找他。
得知原因,狄毛将那首饰拿过来琢磨了一下,说:看在刘老的交情上,这活儿我接了。找到材料,狄毛戴上老花眼镜,燃起小炉子,又是忙着化液体,又是忙着灌模子翻砂,接着将坯子用小锤“叮叮当当”敲打,再就用锉刀埋头锉着。边干活他嘴里还边应着节奏哼唱着戏文,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折腾了两天,狄毛把做好的簪子和兜子与那套旧首饰往老唐面前一放,说:看看做得符合要求啵?
老唐接过来一看,不愧是高手,配做的簪子和兜子与原件一模一样,连颜色都浑然一体。
老唐问价钱。
狄毛说:给点材料钱就行,手工费嘛,不说了,一块儿喝杯酒算了。
在沙河镇最好的酒楼,老唐摆下酒宴犒劳狄毛师傅。
席间,老唐说还有件事想同他商量。
狄毛笑着说:尽管说,只要能办到的,我一定支持。
老唐说:来到你家,我发现你那担子是件难得的民俗展品,能不能租给我们用用。等展览结束了,再原件奉还。
听说要租用担子,狄毛沉默了,说心里话,这担子跟他走南闯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感情非同一般。如今见铜匠手艺不能很好的施展了,他曾经为担子的着落考虑过,这辈子他没带过徒弟,儿孙们也都不愿接他的手艺,所以,他想好了,死时就将担子带进棺材里,免得留在人间让子孙们糟蹋了,愧对祖先。
狄毛端起桌上那盅酒,滋地一下干了,对老唐说:
这次配制首饰,你们给了我一次展示技艺的机会,我很高兴。既然你看中我那祖传的担子,想拿它去展览,这是抬举我们铜匠,我当然支持。
见他答应了,老唐连忙致谢。定神想了一会儿,他又说:像您老这样精湛而高超的铜匠手艺,如今真是宝贝,我想用录像机将你的手艺录下来,展览时,放给观众欣赏。这样做,您的手艺就传了下来,岂不美哉?
狄毛马上回答说:担子中的家什叫什么,怎么用,我可以介绍,也可以录像,但铜匠的手艺不外传,这是祖训,我得遵守,请你谅解。
老唐理解了他,当即与他签了租用半年担子的合同。随后,在狄毛家老屋里,他将狄毛师傅介绍那担子里各类工具的情景做了录像。
录制完毕,狄毛跪下来对着担子磕了三个头,在风箱板何字后面端端正正地写个“周”字,才让老唐将担子包装好,用车拉走了。
担子虽是租出去的,离开他之后,狄毛总感到空落落的。
老唐很守信誉,不但如期将担子完璧归赵,还支付了六百元酬金。
见担子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身边,狄毛心里才踏实。
这天,他到镇里去存那笔酬金,无意间在街上遇见了大耳朵。大耳朵少了条腿,拄拐杖,衣衫褴褛,头发蓬乱,一副穷酸落魄的样子,就问他怎么弄到这步田地?大耳朵直摇头。原来在烟草公司当副经理期间,他犯下贪污受贿罪,被判刑坐了牢,服刑时,他不慎将一条腿跌断了,最近刑满释放回来,老婆又与他离了婚。这次他回来是想找老家的亲戚借点钱,可惜一分钱也没借到。
听大耳朵叹息命运之苦,想到他的窘境,狄毛怜悯地掏出那六百元酬金给了他,要他去找点事做,往后好好过日子,实在无路可走,就来与他一起种菜。
接过钱,大耳朵谢谢还没说出口,泪水就流了出来。
望着大耳朵一瘸一拐走远了,想着他俩之间的恩恩怨怨,狄毛一阵心酸,再联想到自己的铜匠生涯,不由得感叹:人生真是如烟啊。
这天,有人跑来对狄毛说,晚上在电视里看见他介绍担子的情景了,非常有趣。他红着脸说:献丑了,献丑了。
冬天来了。有天夜里,天气格外寒冷,狄毛睡觉时,没将火桶里的火压好,结果引发出一场大火。别人将他救了出来,可他不要命地冲进大火,将担子抢了出来。
老屋被大火吞噬了。
迫不得已,狄毛住到了镇上。腊梅要他在店里帮忙,他睬都不睬。
在镇信用社大楼与镇工商局大楼间的过道里,时常看见头发斑白的狄毛戴个老花眼镜守在担子旁敲敲打打。谁也撵他不走,撵急了,他就举着锉刀拼命,因为那儿曾经是铜匠店的屋基。他中午很少回家吃饭,吃的是那只吊罐煨的粥和带来的咸菜。
这天夜里,小猫女女儿打来电话,说她妈突发心脏病,送到医院去抢救了。也不顾腊梅的劝阻,狄毛借辆摩托车就往裤裆镇奔去。途中也不晓得啥原因,他连人带车跌入了几十米深的悬崖……
两天后,小猫女追着她的狄毛哥也升天了。
沙河镇没有铜匠了。如今要是镇里的人凑在一起,遇见用烟筒抽黄烟的,往往会说起狄毛师傅、大枫树与烟筒王的故事。
责任编辑 咏 红
插图 高兴奇
作者:杨继光
……
谭家岭有种黄烟的习惯,会做黄烟的人很多。做黄烟并不难,先将收获的烟叶子晒干,剔去烟筋,用木制的烟夹子将烟叶子夹紧,用刨子将烟刨成烟丝,再在烟丝里拌上佐料一搓揉,黄烟就做好了。谭家黄烟之所以比别人家做得好,是有秘方的。以前腊梅对做黄烟不感兴趣,也没在意。见黄烟销路好,婚后,狄毛就让腊梅跟她父亲学做。学了之后,腊梅才晓得那秘方其实是用黄牛尿按比例掺兑新鲜菜籽油配置的,并非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掌握了这技术,狄毛开始大量收购烟叶,让腊梅做黄烟。后来,索性与岳父合伙开了个作坊,进行大规模加工。
随着黄烟生意越做越大,聪明的狄毛想到了抽烟用的烟香,于是,经小猫女介绍,他赴湖北英山拜师学艺,学会了用木料锯末做烟香,回来后教会了妹妹秋萍,让她来店里帮着制作。
他又用白铁皮加工黄烟盒。
一时间,他店里由单一制作烟筒发展到烟筒、黄烟、烟香、烟盒生产一条龙。因为他家的货质量好,信誉好,价格合理,所以,生意格外兴隆。随着收入增多,狄毛家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过得滋润极了。令沙河镇人眼热的是,狄毛通过小猫女老公的关系,买了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
大耳朵比试失败后,通过他二叔的关系,被安排到公社广播站。有次,维修广播线路的大耳朵望见骑着自行车穿着涤卡中山装的狄毛去湖北裤裆镇送货,眼瞪得比灯笼还大,气得牙根直痒痒。
这天,狄毛正在裹烟筒,大耳朵带着几个人来了。见面,他就同电影中鬼子进村似的,手一挥,对来人说:给我搜。
原来大耳朵二叔调回公社来当书记了,大耳朵又成了民兵指挥部里的人。见来者不善,狄毛忙好言问大耳朵:师兄,你这是?
大耳朵说:谁是你师兄,我是奉命来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狄毛说:我向队里交了钱,生产队允许我开店,没有投机倒把。
大耳朵说:别抵赖了,我们掌握了你大肆贩卖黄烟的证据,还有,你私藏金银。
狄毛说:师傅去世时,根本没留下金银财宝,当年胡师傅搜过。
大耳朵好笑道:你还嘴硬,要是没有,你裹制烟筒王的材料从哪来的?
狄毛心里一惊,没想到大耳朵透过烟筒王看出了破绽,尽管他咬定银材是在外面补锅时积攒的,可大耳朵根本不相信,仍带着人在店里搜查。搜来查去,他们发现了大枫树树洞里的秘密。瞧坛子里有大量铜材,大耳朵马上向民兵指挥部领导作汇报了。民兵指挥部派人迅速将店里的烟筒、黄烟、烟香、烟盒等物品作为罪证没收了。那辆永久自行车却被大耳朵悄悄推进了房间。他们将狄毛的家人赶回了周家湾,将店门贴上封条封住,然后把狄毛五花大绑带走了。
民兵指挥部的人开始审问狄毛了。
瞧他什么也不说,大耳朵气恼地指着他说:
这次我一定要制服你?
狄毛问:你想将我怎样?
大耳朵咆哮道:我要叫你去坐牢!
狄毛学着《红灯记》中李玉和对付鸠山的样子,说:有本事,你就用出来吧。说罢,掏出黄烟筒,蹲下来抽烟,任随如何审问,他就是闭口不答话。
尽管狄毛什么也没说,但贩卖黄烟和私藏铜材仍是罪证,于是他成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作为投机倒把分子,他与其他坏分子一起被民兵指挥部的人用枪押着,到各大队循环批斗。
有天傍晚,腊梅来送衣服给他,见他脸被打肿了,非常心疼。
狄毛对她说:我的身体没关系,你赶紧设法将担子送到小猫女那里保管起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腊梅点头答应了,连夜将担子偷出来,送到小猫女那里。听说狄毛因投机倒把被民兵指挥部的人抓住关起来了,小猫女很是同情,直骂大耳朵这狗杂种是吃屎长大的,光害人。
狄毛预料的不错,腊梅将担子偷走的第三天夜里,胡师傅找到大耳朵要那担子。大耳朵不解地问:要担子干吗?胡师傅说:将那担子弄到手,狄毛这小子往后也就无法做铜匠了,沙河镇的生意就全归我们了。大耳朵觉得这话说得对,就拿着钥匙与胡师傅去了。将店门打开,瞧担子不见了,胡师傅气得跺脚,直叹息来晚了。
大耳朵逼着狄毛交出担子的下落。
这天,他二叔从县里回来了。
狄毛正为黄烟抽完了而发愁,门开了,大耳朵进来了。这次见面,大耳朵客气了许多,就听他和蔼地说:狄毛老弟,这些日子让你吃苦受罪了,我这也是替党工作,你别计较啊,念及你我是师兄弟的分上,今天我放你出去。
狄毛当他是捉弄自己,就说:好啊,你要真放我出去,就把自行车还我?
大耳朵笑笑,说:其他东西可以还你,自行车嘛,就算了吧。
听他说这话,狄毛明白真要放他出去了,当即答道:那好,自行车归你。
让他高兴的是大耳朵将他领到一间旧仓库,指着墙角那一大堆没收来的东西,要他拿走,并将开他家门那把锁的钥匙给了他。
出来后,狄毛才晓得“四人帮”被打倒了,国家形势发生了变化。
公社民兵指挥部解散后,大耳朵却在镇人武部里当了干事,时常瞧他穿身黄衣服,骑着狄毛的那辆自行车四处奔跑。
从小猫女那儿拿回担子,狄毛仍住在店里,可他不做手艺了,而是在附近粮站扛麻袋打零工,挣点小钱糊口,好在腊梅在队里做工,队里仍分口粮,吃饭不成问题。
如此闲散了两年,腊梅又生了个丫头。吃饭的多了,开销也大了,家里很快就陷入了贫困,看病也得借钱了。狄毛虽想重操旧业挣钱,又怕再次倒霉,心想穷就穷吧,只要人饿不死就行。
政府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了,田地分到老百姓手里后,人们跑到城市里去打工也没谁管了。后来见政府号召人们搞发家致富,大张旗鼓地宣扬万元户,狄毛感到形势变了。既然大家都在闹发财,他周定坤当然不比别人差,于是,他又将铜匠店开了起来。托小猫女的关系,在信用社贷了笔款子,大批收购黄烟,同裤裆镇供销社签了供销黄烟的合同,并再次将妹妹秋萍请来制作烟香。一时间,狄毛家的作坊生意又红火了起来。
狄毛家很快就成了万元户。乡干部夸赞狄毛是致富的典型。
为了方便做生意,狄毛买了辆摩托车,成了沙河镇第一个骑摩托车跑生意的老板。
这天,他穿着皮夹克骑着摩托车去裤裆镇送货,在桥头迎面遇上了大耳朵。大耳朵仍骑着那辆旧自行车,瞧狄毛停住车给他递纸烟,故意问:去湖北送货啊?
哪里,是去给谭奶奶抓药,老人家病了。狄毛回避着生意上的事。
大耳朵笑笑,戏谑地说:你这摩托车不错啊,到时候别又被我没收了。
狄毛说:好啊,真有机会,我照样给你。
等着瞧吧,政府早晚要收拾你们这些万元户。大耳朵丢下话,骑自行车走了。
这话犹如子弹般射中了狄毛的心脏,让他感到一阵痛楚。是啊,发家致富能长期搞下去吗?要是钱挣多了,到时候运动一来,又该倒霉!吃一堑,长一智,小心无大错,还是将尾巴夹紧些为好。来到裤裆镇供销社交了货,再次订货时,他仅订了一点点。小猫女老公吃惊地问这是怎么啦?他推说烟叶难收。
吃饭时,小猫女老公将他订货的情况对小猫女说了。小猫女见眼下正是烟叶上市的旺季,瞧狄毛神情也有点不对劲,就逼他说实话。在小猫女面前,狄毛晓得有事是瞒不住的,就将疑虑说了出来。
听后,小猫女一笑,说:说起来你还是在外闯荡过的,大耳朵一句屁话就把你吓住了,现在连外国人都来投资做生意了,你担忧什么。
听她这么说,狄毛的胆气才足了,忙将合同上的数额增加了上去。
吃了饭,小猫女用梳子梳头时,摸摸耳朵,问狄毛会不会在耳垂上打洞?狄毛笑笑,说铜匠当然会这个。见她要他替她打,他说手边没有家什,下次带来了再打。这时,他陡然想起早年送首饰给小猫女的许诺,心里一阵后悔。
回家后,夜里烧起小炉子,找出上次给谭奶奶做烟筒王剩下的银材,他要替小猫女打副耳环,兑现当初的许诺。他小心翼翼地将材料熔化了,将液体倒进模子,翻砂后,将耳环坯子精心打磨着。苦熬几晚上,一只漂亮的耳环终于被他做出来了。就在他做好第二只的那天夜里,腊梅到店里来了。
见了耳环,腊梅拿在手里问打这东西干什么?顺这话风,狄毛笑着说是替她打的。听说给自己打的,腊梅笑着说应该打一双才对,怎么打一只?他忙解释说就材料太少,只够打一只的。
见腊梅要戴,他就替她的耳朵打了眼。几天后取下茶叶柄,他将那只耳环替腊梅戴上了。尽管只有一只,腊梅也很高兴。
事后,狄毛本想再拿出银子替小猫女再打一只,考虑到不能暴露秘密,就没有贸然行动。过些日子,他去裤裆镇送货,将耳环送给了小猫女。小猫女见只有一只,皱起了眉头。听说是缺银材的缘故,她马上从箱子里翻出几块银元,要他再打一只,将剩余的材料给她打副手镯。这次他替小猫女打了耳眼,等将耳环与手镯打好送来时,他亲手给她戴上了。戴上耳环和手镯,小猫女乐得“咯咯”直笑,连忙跑出去给人看。
茶馆对面开布店的老板家媳妇见了,慌忙拿来两块银元,要狄毛给她家宝贝儿子打只银项圈。
狄毛本不想接这活儿,可看在小猫女劝说的份上,就答应了。将银项圈打好送来,见那媳妇给了好价钱,狄毛感到做首饰也是条财路,回去后,就在招牌上补了条:加工首饰。
加工两字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自备材料。
增加了这项目,他的收入果然增加了。
七
许多年匆匆过去了。
凭着做铜匠手艺,狄毛家虽没发大财,可日子也过得很平实。用他自己的话说,算是个富裕中农吧。
这天,狄毛陡然接到电话,竟是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在工地上干活时出事了。他急忙赶赴广州。在一家医院里见到受伤的儿子,原来儿子是干活时不慎从高处坠落下来,一条腿摔骨折了,听医生说治愈后不会成瘸子,他才放心了。
狄毛在医院里照顾儿子。这天,他在厕所里抽烟,进来位解小便的老头。这老头看样子六十来岁,矮矮的,精瘦精瘦的,戴顶长帽檐的帽子,衣服也穿得土里土气的。
瞧老头注视自己,狄毛就对他笑笑,没想到,那老头竟向他伸出了手,看架势是在向他讨黄烟筒抽烟。狄毛高兴地将烟筒和烟盒递了过去。使他意外的是那老头抽黄烟的一招一式都很老练,一看就是老烟民,于是,他用家乡话说了句:烟不么好。
那老头竟也用他的土话回应:要得,要得。
从厕所出来,他俩唠上了。一说,狄毛才晓得老人家姓刘,与他不但是同一个县的,祖籍在沙河镇上面的弥陀镇。刘老现在在广州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真是黄烟筒一捧,老哥们一拢。听说狄毛是铜匠,特别是听狄毛说自己做过一只烟筒王,刘老对他越发感兴趣了,因为他有珍藏民间生活用品的嗜好,对烟具更是情有独钟。刘老客气地请狄毛吃了顿饭,分手时,他拜托狄毛给他做杆黄烟筒,说国庆节期间,他要回弥陀镇老家,到时他去沙河镇找他,一来拿烟筒,二来见识见识那烟筒王,并向他要了地址。
狄毛高兴地答应下来。
等儿子伤好了,狄毛回来后,将遇见刘老的情况对腊梅说了。腊梅说干脆将烟筒王卖给刘老算了,搁在家里说避邪也是假话。狄毛去问谭家奶奶。谭奶奶指着用红绸子盖着的烟筒王说:
这宝贝谁也别想拿走,我要把它带到阴间去。
既然话说到了这份儿上,狄毛只好作罢。
仔细一琢磨,刘老之所以要烟筒,主要是观赏,其次才是使用。根据这特点,狄毛在山上跑了两天,寻觅到了一根上好的硬竹根。这竹根长约两尺半,质地坚硬异常,是难得的好坯子。他将竹根作了处理,还特意将坯子染成殷红色,见包裹头子的材料不够,他再次将石板打开,拿出锭银子来。熔化时,腊梅发现了,问是从哪儿来的?狄毛笑着说裁缝不落布,三天一条裤,银子是平时替别人打首饰时攒的。腊梅信以为真,没再多问。其实,狄毛替别人打制首饰,讲究的是诚信。都是用小秤将分量当面秤好,从不干三天一条裤的勾当。
精心将烟筒做好,他在杆上雕刻了龙凤呈祥的花纹,还配了个漂亮的吊坠。
趁着有材料,狄毛给腊梅又打了只耳环。戴耳环时,腊梅对狄毛说:跟你个铜匠结婚这么多年,就沾了这么点光。狄毛咧嘴笑笑没吭声。
他将烟筒放在了岳父家,以便到时候好给刘老。
刘老果然如期而至了。
见面后,刘老就要见烟筒王。狄毛带他去了岳父家。见到烟筒王,刘老好半天都没有吭声,亮着眼问狄毛:这真是你做的?
狄毛笑着点点头。
听了烟筒王的故事,刘老伸出大拇指对着狄毛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稀世之宝,你真了不起。
将烟筒王拿在手里,他让狄毛给他点烟抽了几口。抽后,他响亮地对狄毛说:
报个价,这宝贝我要了。
瞧谭家奶奶和狄毛都不吭声,刘老试探着问:六百元怎么样?见谭家奶奶眼睛发亮,点烟的手停住了,他马上将钱加到八百,最后竟加到一千元。这时,就听谭家奶奶问他:
您老真打算用一千元买这烟筒王?
刘老说:只要你们卖,我这就付钱!说罢,他摸出皮夹子拿出钱来。
谭家奶奶认真地对他说:
感谢您老赏识烟筒王,愿意出这么高的价钱,可惜,它是我阴间的用品,再多的钱也不卖。
听说烟筒王是她的陪葬品,刘老直叹息糟蹋了宝贝,太可惜了!
这时,狄毛对刘老说:您老别失望,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属,既然这烟筒王与您无缘,我替您做了杆好烟筒,保证您老喜欢。说罢,他拿出来那只烟筒。
刘老看后,果然爱不释手,抽了几口,更是大加赞赏。他向狄毛问价钱,狄毛笑着说:
我周定坤做了大半辈子铜匠,能遇着您这么位知己,是我的荣幸,这烟筒送给您了。
闻言,刘老感激地一把握住狄毛的手,眼泪都出来了,当即从腕上取下手表递给狄毛,见狄毛惊讶地推辞说这怎么行?他说:你有情,我有意,你要是不收,这烟筒我也不能要。
既然刘老以诚相待,狄毛只有满足他的心愿了。
刘老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沙河镇,可花一千元买烟筒王,一根烟筒换了只手表的事却长了翅膀般在沙河镇传得沸沸扬扬。一时间,狄毛成了个传奇人物,他家的生意也随之有了起色。
八
这天,狄毛去小猫女那儿送货,却撞见他们夫妻在家里打架。瞧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狄毛就上去拉开了。询问后才晓得,小猫女的男人用跑采购的机会,在城里与县里一位副局长的女儿好上了,并将姑娘的肚子弄大了,要与小猫女闹离婚,娶那姑娘。
拉开架,小猫女的男人怒气冲冲地走了。
狄毛坐在那儿抽烟。
小猫女气得夺下他手里的烟筒往地上一摔,嚷道:
抽,抽,就晓得抽,你说,真离了,往后我咋办?
狄毛苦笑笑,不知该如何回答。
见他没吭声,小猫女气呼呼地道:
对你说,离婚后我不嫁人了,你就是我男人!
狄毛瞠目结舌地望着她,呆了。
你答应不?小猫女瞪眼问。见狄毛发愣,她上去就揪住他的耳朵,咆哮道:你小子真不如你师傅,你师傅当年敢同我妈好,你为何就不敢?
我答应,我答应行了吧?狄毛说。
那好,今晚就陪我睡。
小猫女明目张胆地对他说。见他不吭声,她将他耳朵揪得更厉害了。
我睡,我睡,快松手,耳朵要揪掉啦。狄毛求饶了。
狄毛当小猫女说的是气话,答应她不过是安慰,没料到小猫女却过去将门嘭地关住,插上了门闩。眼看天黑了,狄毛心里打鼓了,他承认自己一直喜欢着小猫女,这喜欢到底是不是爱,他也说不清,可现在就让他陪她夜宿显然不行的,一来她还没离婚,二来对不起腊梅。这些年来小猫女一直是他的依靠,他晓得小猫女的性格,当然不想为这事将俩人的关系弄僵了。
见小猫女坐在那儿抽烟,他有了主意。他凑到她身边,温柔地对她说:既然今晚我俩同床共枕,好歹是个开始,你炒几个菜,我俩好好庆贺一下。
这话令小猫女高兴。放下烟筒,她起身下厨去忙碌酒菜了。
狄毛晓得小猫女酒量不大,喝酒时就竭力相劝,结果,他将她灌得酩酊大醉。将不省人事的小猫女搀扶到床上,狄毛向她女儿交代了一下,就骑着摩托车回家了。
这事虽摆脱了,可几天后小猫女找来了。见了面,小猫女瞧狄毛惊讶异常,因为腊梅此刻也在店里,马上摆出一副笑嘻嘻的模样,掏出钱,说上次他送去的货出手了,是给他送钱来的。随后,她说要带些黄烟和烟筒回去帮他销售,没提其他的事。狄毛顺水推舟地让腊梅回家去拿黄烟了。
将腊梅支派走了,屋里就剩下他与小猫女了,这时狄毛才惶恐地对她说:
求你了,我女儿明年要考大学。
这时小猫女平静地对他说,她的离婚手续办好了,那晚醒来后,她理解了他躲避的心情,不但不怪他,反而更敬佩他。因为好男人就应该守道义重感情,这些年他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不能没有他,所以,她想与他做知心朋友,不影响他的家庭。
听小猫女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狄毛一把将她抱在怀里,潸然泪下。
两人正悲伤,腊梅回来了。这时,狄毛才将小猫女与老公离婚的事告诉了她。腊梅听后连连咒骂那男人太缺德了,当晚与小猫女一起歇宿时,竭力用好言抚慰着。
离婚后,小猫女越发帮助狄毛了。
可狄毛的生意却不景气了,因为政府号召农民种桑树养蚕茧,见蚕茧的收入比种烟叶子丰厚,人们纷纷种桑树不种烟叶了。
收不到烟叶子,狄毛岳父也不做黄烟了。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妹妹秋萍夫妻俩也外出打工了。
腊梅虽在自家地里种了些烟叶,可做的黄烟还不够家人用的。
这年,狄毛那成绩平平的女儿竟考取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家里出个大学生是好事,可年前儿子娶媳妇将家底掏空了,面对上万元的学费,从来没被钱难过的狄毛一时间竟傻了眼。他想到了埋在地下的金银,真想挖出来换成钱拿去让女儿上大学。有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师傅何癞痢对他说那些金银是祖传的老本,万万不能用,否则祖先要报应的,醒来,吓出一身冷汗。抽烟将嘴都抽麻了,最后他还是狠心不动。
就在他为钱一筹莫展时,小猫女来了。
小猫女爽快地从包里掏出两万元现金摆在他面前,说:
你我这辈子没什么出息,但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你女儿考取了大学,我真替她高兴,这钱,拿去给孩子交学费吧。
盯着桌子上的这笔钱,好一会儿,狄毛才说:你开个茶馆,挣钱也不容易……
没等他将话说完,小猫女笑着对他说:别替我心疼,这钱是离婚时狗东西赔的,不用白不用。
想了想,她将腊梅喊了过来,说这钱是借给他们女儿的,为了能使腊梅相信,还故意让狄毛打了个借条。
送小猫女走时,狄毛没多说什么,眼眶里却湿漉漉的。
女儿上大学去了。
狄毛晓得自己凭手艺挣钱是很难供女儿上大学的,想出去打工,可腊梅的身体病恹恹的需要照顾,才没出去。
小猫女家招女婿了,狄毛去喝喜酒时,说到了家境的困难,小猫女建议他将铜匠店改成杂货店,以此来增加收入。为了能保证女儿在大学里的费用,狄毛按小猫女的话去做了,回来后就将铜匠店改成了杂货店。杂货店的生意由腊梅打理,他仍折腾铜匠手艺。
谭家奶奶病倒了,将老人家送到县医院治疗,医生说老人家年龄大了,建议家人准备后事,回来后,狄毛就让腊梅竭力满足奶奶的愿望,想吃什么就让她吃什么。
这天,谭家奶奶陡然对狄毛说:你将烟筒王拿来,让我抽几口。
狄毛将烟筒王拿来了。
谭家奶奶斜靠在床上,狄毛跪在地上给她点烟。美美地抽了几口,谭家奶奶笑眯眯地说:这烟筒抽烟真顺溜。随后抚摩着烟筒王,自豪地说:你的手艺真不赖,连刘老都夸你,要不是选亲,这宝贝还不会来到人世间呢。
狄毛忙顺着老人家的话说:还是奶奶有远见,给了这宝贝出世的机会。
谭家奶奶乐呵呵地说:这是你的造化,没真本事,机会再多也白搭。
说罢,又美美地抽吸起来,抽着抽着,她的嘴就不动了,八十八岁的谭家奶奶就这样抱着烟筒王上路了。
为老人家入棺时,腊梅妈将烟筒王往棺材里放,腊梅爸拦住说这烟筒王是个稀罕物,还是留在人间为好。狄毛却说奶奶生前看中了它,再稀罕也是她的东西,还是满足她的心愿吧。腊梅爸这才将烟筒王放在老人家手边,见腊梅妈找出鸳鸯烟筒,也顺手放进了棺材。一切安置妥当,腊梅爸哭诉道:妈,带上这两件宝贝,您到王母娘娘那儿去炫耀吧。
花开花落,日子过得平静。
这天,狄毛去小猫女那儿送烟筒,见小猫女病倒了,咳出来的痰带有血丝,感觉病情严重,就带她去市里的医院去做彻底的检查。一查,小猫女患了肺癌,好在还是初期。小猫女女儿很孝顺,可那女婿却是个不太懂事的年轻后生,见手术治疗要一大笔钱,吓得不晓得躲到哪儿去了。小猫女家底虽厚实,但一下子也拿不出这么大一笔钱,无奈中,她决定将茶馆卖了,狄毛回去与她的家人商量这事,她的家人却不同意将祖传的茶馆卖了。
狄毛将此意见告诉给小猫女,小猫女长叹一声,紧紧攥住狄毛的手说:不治了,死了算了,死时有你守在身边,我知足了。
听她这样说,狄毛心中宛如刀绞。这些年来,不管在什么时候,自己遇见困难,小猫女总是一次次鼎力相助,如今她死到临头了,自己再不帮她、救她,还要等到何时?
他想到了大枫树下埋的金银。
这天,他来到师傅坟前,磕了十几个响头后,恳求师傅允许他用那些金银去救小猫女的命,然后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那罐金银挖了出来,拿到武汉去换成了钱。
小猫女顺利地做了手术。
直到出院前,在小猫女的再三追问下,狄毛才说出了金银的秘密,并叮嘱她这事千万不能让腊梅晓得了。
小猫女问他你将祖传的老本卖了,往后做手艺要用怎么办?
狄毛平静地答道:
人生在世,活着最重要。以后可以不做手艺,但我不能没有你。
闻言,小猫女一下子扑进他的怀里,紧紧地搂着他说:
你真是我的好男人,来,让我好好地吻吻你。
狄毛将嘴迎了过去,两人紧紧地吻在了一起……
出了院,被切除了半叶肺的小猫女成了废人。
见茶馆里的生意日趋清淡,小猫女的女儿、女婿就高价将店出租了,那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茶馆被承租者改成了酒楼。
小猫女在家门口摆个水果摊,一来挣点零用钱,二来帮狄毛销售烟筒。因为在裤裆镇,人们都晓得她家有烟筒销售,尽管茶馆消失了,但高山打鼓,名声在外,需要烟筒的人依然会来找她。
九
那一年清明节,大耳朵回来给胡师傅扫墓,路过狄毛的店时,见到了狄毛。这时,大耳朵在县烟草公司里当了副经理。他告诉了狄毛一个消息,县里要推行小城镇建设,他看了沙河镇新规划的图纸,狄毛家的店要被拆迁。
狄毛说:别拿大话吓人,再拆迁总不能将大枫树移走?
大耳朵说:不信,你等着瞧。
事情果然如大耳朵说的那样,不久,政府在街上张贴告示,宣传街道规划的事了,很快就有人拎着小石灰桶,在狄毛家店的墙壁上写了个大大的“拆”字。经验告诉狄毛,政府说拆迁,那老百姓就得照办,万万不能与政府对着干,否则,倒霉的就是自己。拆迁工作还没开始,见来买烟筒和找他打首饰的人越来越少,狄毛索性取下铜匠店的招牌,带着担子回了周家湾老家。想避一避,看看风向再说。
镇里的街道规划建设开始了。
有天夜里,腊梅急匆匆赶回来说镇里要锯掉大枫树。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清早,狄毛赶到镇里,来到镇政府,他找到镇领导说大枫树是他们铜匠店祖传的东西,这些年一直是沙河镇的象征,央求镇领导将规划修改一下,别将大枫树毁掉。镇领导当他是借故来要钱的,不予理睬。
干活的民工砍锯了一天,那棵大枫树轰然倒地了。
见大枫树倒了,店的房子被拆了,狄毛“扑通”往地上一跪,神经病般号啕大哭起来。
规划建设后,狄毛家的杂货店被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按规划的要求改成上下两层的店铺。下层被腊梅用来开饭店了,上层住人。店铺改造好后,腊梅带着孙子住进了新居,狄毛仍住在周家湾老家的老屋中。他很少去沙河镇,仍坚持在家做烟筒,因为他觉得铜匠的生意现在清淡了,但总有人抽黄烟,梦想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除了做烟筒,有空他还在地里种芦笋。
很快,狄毛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随着生活的富裕,老百姓都抽纸烟了,抽黄烟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天,他带了几十根烟筒去了小猫女那儿,因为此前在裤裆镇烟筒仍有销路。可这次去了,上次放在小猫女那儿的烟筒仅卖出去几根。小猫女也抽着香烟劝他说:
往后别拿烟筒来了,你家不是种有芦笋嘛,以后可以带些来卖,芦笋可比烟筒赚钱,而且好销。
听小猫女说这话,狄毛心里一凉,感到这铜匠的手艺真的要过时了。
回来后,狄毛就不做烟筒了,一闷头在地里忙着种芦笋。再去小猫女那儿,就带芦笋给她。能卖就卖,不能卖就给她吃,因为小猫女告诉他,她去医院看病时,查出有心脏病,吃芦笋有利于她的健康。
这天,他正在菜地里拔草,来了位穿西装的中年人找他,说自己姓唐,是从事民俗研究的,是广州的刘老介绍来的,还拿出刘老给狄毛写的亲笔信。看了刘老的信,狄毛为老人家仍记得自己而高兴。他问老唐来找自己干什么?老唐说,他们准备筹办一个民间民俗文化日常用品展览,收集的展品中有套老年妇女用的旧首饰,残缺了簪子和兜子,找不到人配制,无奈中,刘老先生想到了家乡铜匠技艺精湛的狄毛,让他来找他。
得知原因,狄毛将那首饰拿过来琢磨了一下,说:看在刘老的交情上,这活儿我接了。找到材料,狄毛戴上老花眼镜,燃起小炉子,又是忙着化液体,又是忙着灌模子翻砂,接着将坯子用小锤“叮叮当当”敲打,再就用锉刀埋头锉着。边干活他嘴里还边应着节奏哼唱着戏文,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折腾了两天,狄毛把做好的簪子和兜子与那套旧首饰往老唐面前一放,说:看看做得符合要求啵?
老唐接过来一看,不愧是高手,配做的簪子和兜子与原件一模一样,连颜色都浑然一体。
老唐问价钱。
狄毛说:给点材料钱就行,手工费嘛,不说了,一块儿喝杯酒算了。
在沙河镇最好的酒楼,老唐摆下酒宴犒劳狄毛师傅。
席间,老唐说还有件事想同他商量。
狄毛笑着说:尽管说,只要能办到的,我一定支持。
老唐说:来到你家,我发现你那担子是件难得的民俗展品,能不能租给我们用用。等展览结束了,再原件奉还。
听说要租用担子,狄毛沉默了,说心里话,这担子跟他走南闯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感情非同一般。如今见铜匠手艺不能很好的施展了,他曾经为担子的着落考虑过,这辈子他没带过徒弟,儿孙们也都不愿接他的手艺,所以,他想好了,死时就将担子带进棺材里,免得留在人间让子孙们糟蹋了,愧对祖先。
狄毛端起桌上那盅酒,滋地一下干了,对老唐说:
这次配制首饰,你们给了我一次展示技艺的机会,我很高兴。既然你看中我那祖传的担子,想拿它去展览,这是抬举我们铜匠,我当然支持。
见他答应了,老唐连忙致谢。定神想了一会儿,他又说:像您老这样精湛而高超的铜匠手艺,如今真是宝贝,我想用录像机将你的手艺录下来,展览时,放给观众欣赏。这样做,您的手艺就传了下来,岂不美哉?
狄毛马上回答说:担子中的家什叫什么,怎么用,我可以介绍,也可以录像,但铜匠的手艺不外传,这是祖训,我得遵守,请你谅解。
老唐理解了他,当即与他签了租用半年担子的合同。随后,在狄毛家老屋里,他将狄毛师傅介绍那担子里各类工具的情景做了录像。
录制完毕,狄毛跪下来对着担子磕了三个头,在风箱板何字后面端端正正地写个“周”字,才让老唐将担子包装好,用车拉走了。
担子虽是租出去的,离开他之后,狄毛总感到空落落的。
老唐很守信誉,不但如期将担子完璧归赵,还支付了六百元酬金。
见担子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身边,狄毛心里才踏实。
这天,他到镇里去存那笔酬金,无意间在街上遇见了大耳朵。大耳朵少了条腿,拄拐杖,衣衫褴褛,头发蓬乱,一副穷酸落魄的样子,就问他怎么弄到这步田地?大耳朵直摇头。原来在烟草公司当副经理期间,他犯下贪污受贿罪,被判刑坐了牢,服刑时,他不慎将一条腿跌断了,最近刑满释放回来,老婆又与他离了婚。这次他回来是想找老家的亲戚借点钱,可惜一分钱也没借到。
听大耳朵叹息命运之苦,想到他的窘境,狄毛怜悯地掏出那六百元酬金给了他,要他去找点事做,往后好好过日子,实在无路可走,就来与他一起种菜。
接过钱,大耳朵谢谢还没说出口,泪水就流了出来。
望着大耳朵一瘸一拐走远了,想着他俩之间的恩恩怨怨,狄毛一阵心酸,再联想到自己的铜匠生涯,不由得感叹:人生真是如烟啊。
这天,有人跑来对狄毛说,晚上在电视里看见他介绍担子的情景了,非常有趣。他红着脸说:献丑了,献丑了。
冬天来了。有天夜里,天气格外寒冷,狄毛睡觉时,没将火桶里的火压好,结果引发出一场大火。别人将他救了出来,可他不要命地冲进大火,将担子抢了出来。
老屋被大火吞噬了。
迫不得已,狄毛住到了镇上。腊梅要他在店里帮忙,他睬都不睬。
在镇信用社大楼与镇工商局大楼间的过道里,时常看见头发斑白的狄毛戴个老花眼镜守在担子旁敲敲打打。谁也撵他不走,撵急了,他就举着锉刀拼命,因为那儿曾经是铜匠店的屋基。他中午很少回家吃饭,吃的是那只吊罐煨的粥和带来的咸菜。
这天夜里,小猫女女儿打来电话,说她妈突发心脏病,送到医院去抢救了。也不顾腊梅的劝阻,狄毛借辆摩托车就往裤裆镇奔去。途中也不晓得啥原因,他连人带车跌入了几十米深的悬崖……
两天后,小猫女追着她的狄毛哥也升天了。
沙河镇没有铜匠了。如今要是镇里的人凑在一起,遇见用烟筒抽黄烟的,往往会说起狄毛师傅、大枫树与烟筒王的故事。
责任编辑 咏 红
插图 高兴奇
作者:杨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