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革命军的战略性决战。
台湾学者、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纂修蒋永敬认为蒋介石的失利,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天时即时机,蒋永敬认为,共产党非常会利用时机,比如战败时就争取时间养精蓄锐,而蒋介石“有利时不利用时机,不利时想争取时机却没有机会了”。1946年5月林彪战败后,毛泽东建议其争取时间休备补充,而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蒋介石施压,林彪得到了时间。地利上,国民党占领的都是城市。“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乡村粮食不来,城市没有饭吃。城市里拥挤着难民都要吃饭,于是发生恐慌。”乃至后来只剩下据点式的城市,而连接的桥、路等都被挖断,粮食只能靠空投。至于“人和”,蒋永敬统计,仅1948年8月到10月期间,毛泽东拜访有名有姓的民主党派领袖人物就有60人次,而这些人“都替共产党讲话、替共产党帮忙”。
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分析国共在三大战役的胜负原因,则是从军事着手。“毛泽东不是军人出身,他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经验。而李宗仁曾批评蒋介石‘没有从排长、营长、连长当起,所以对真正的军事不太了解’。”金冲及认为,蒋介石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内战快爆发时(1945年),蒋介石召开了三年来军事问题的研讨会,但在整个会上,对军事作战的考虑、主要的战场怎么进行以及具体指导都没有”。从文献上看,蒋介石每天的讲话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政治上打气;二是讲一些细节问题。而毛泽东说的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是要推翻国民党”。
金冲及也提到国共对于“后方”态度的不同,“辽沈战役中,国民党想到的是如果把长春丢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太坏,所以举棋不定。而共产党连延安都可以放弃,因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