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巨商白手起家的秘诀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包玉刚,宁波,巨商
  • 发布时间:2013-12-24 09:10

  宁波帮商人信奉“诚招天下客,义聚八方财”,推崇诚信忠厚这种正能量,不少人靠它把事业做大。

  船王包玉刚(1918-1991)的太祖父包奎祉生活在光绪年间,他潜心读书,只望一朝高中,不料数应科举,仍榜上无名,遂以行医为业。行至温州,开始做起丝绸生意。由于包奎祉是读书人出身,家底并不厚实,做的也只是小本生意,干了一段时间,也没有赚到什么钱。一次,他去温州贩卖绫罗绸缎,路过台州,投宿客栈,客栈里住的大多是赶路的生意人。翌日,别的客商都已经吵吵嚷嚷地上路了,他也和挑夫动身赶路。

  途中,挑夫觉得行李十分沉重,包奎祉仔细一看,不是自己的行李,里面有200多两纹银,还有5000两银票。他立即叫挑夫把行李挑回客栈,等失主来认领。但等了两天,没有人来,自己又急着要送货给客户。他便在客栈留下“招领通知”,其上写明自己家庭的详细地址,把这担行李挑回老家保管。第二年,失主果然按客栈里留下的地址找到包奎祉家里,他归还原物,分文不少。

  失主是一名福建大木材商,没想到遇到这么一个好人,十分感激,拿出200两银子作为酬金,包奎祉坚决不收,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不能拿,这是做人的本分。”于是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一起到福建做木材生意,互相扶助。十几年后,包奎祉做木材生意发了大财。

  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是一名鞋帽商,他经常以这个故事教育子女,说诚信和清白做人比黄金更珍贵,做人处世要诚实守信。诚信,成为包家的祖传家训。包玉刚严尊祖训,恪守信用。美国《新闻周刊》曾评论:包玉刚极好的经营信誉是他最大的商业财富。

  宁波北仑人张梓林,早年在江南渡口摆热酒摊谋生。一日清晨,有个姓江的老人来摊位饮酒,饮毕匆匆赶路,将所携带的布包遗忘在桌子上,包内有200块银饼。翌日寻来,张梓林原物奉还。江大爷是上海江万兴酱园老板,深感张梓林淳厚笃诚,便带他到自己的酱园中学做生意,不久提拔他为掌柜。

  江大爷无后,临终前把江万兴酱园送给张梓林。张梓林悉心筹划,全力经营,业务日益兴隆,进而增开了两家酱园。其子张梅仙继承父业,便向上海租界发展,又创办两家酱园。其孙张逸云,光大祖业,再增开了四家酱园。三代诚信经营,历经百年不衰。这九大酱园,每号下设酱油门售店数家乃至十多家,总共达百家,职工1000多人,成为上海滩酱园业的巨擘。

  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的起家也和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有关。叶澄衷1840年出生于浙江镇海,6岁那年,父亲去世。9岁时,叶澄衷才入私塾读书,可惜不到半年,因为没钱交束脩,只好辍学。14岁那年,族叔叶启信从上海回来探亲,看到叶澄衷家境困难,很同情孤儿寡母的处境,受叶母委托,带叶澄衷去上海谋生。

  叶澄衷到上海不久,在黄浦江摇舢板卖食品罐头和日用杂货谋生。一天,一位英国洋行大班雇他的舢板从小东门摆渡到浦东杨家渡。船靠岸后,洋人急事在身,匆匆离去,将一只公文包遗留在舢板上。叶澄衷发现后,打开皮包一看,包内装有几千元美金和钻石戒指、金表等贵重物品,还有支票簿。他明白失主遗失贵重物品之后一定会心急如焚,就不开船,在原处等候。一直等到夕阳西下,那位洋人才急急忙忙地赶来。

  叶澄衷连忙将公文包交还来人。洋人打开皮包查看,原物分文未动。一个中国苦力竟然如此诚实,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毫不动心!这位洋人深受感动,立即抽出一沓美钞塞到叶澄衷手里,表示感谢。叶澄衷坚决拒绝,说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说完便想开船离去。这位洋人却不走,跳上船,叫他摇到外滩。舢板在苏州河口一靠岸,洋人便硬拉着他上岸,很诚恳地叫他帮自己的忙,一起做五金生意,并教他学习英语。

  从此,叶澄衷开始发迹。他经营火油、五金事业积累了巨额资本,成为上海五金业中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号称“五金大王”。他是宁波人在上海最早发迹的工商界巨子。俞樾在《春在堂全书》和《上海县续志》中说,叶澄衷经商,“诺必诚,人皆乐就之”,“不数年,大昌其业”。

  甬商明白,人心是杆秤,自会掂量,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恪守诚信、维护良好的社会信誉、遵守重义轻利的商业道德,才能让事业蒸蒸日上。

  文/李玉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