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腐败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香奈儿,iPad
  • 发布时间:2014-08-15 14:51

  萨·海斯小姐面前放着两瓶护肤霜,还有几只黑色祖马隆手包。放在她的办公桌上的一个手包正面镶着玛百莉徽标,另一个印着椭圆的普拉达徽标,这是一位美国家长刚刚送给她的。她以受之有愧的口吻扭捏出了一句“谢谢”。“不客气,”美国妈妈回答,“这是你应得的。”说话间,一位希腊妈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只蓝色蒂芙尼首饰盒。

  这是一个学期的最后一天,同圣诞节一样,是家长给老师送礼的时候。于是在很多英国私立学校,这个曾经用一张手绘卡片、一盒巧克力就足以表达敬师之情的温馨传统,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令家长叫苦不迭的送礼大会。

  一个1000英镑的手包现在被视为一件可以欣然接受的礼物,运气好的老师还会收到诸如顶级葡萄酒、钻石项链和总额有几千英镑的代金券之类的贵重礼物。据英国《好学校指南》前主编詹妮特·沃利斯说,有的家长甚至直接拿一沓钞票送给他们喜欢的老师、宿舍管理员或者体育教练。4年前,英国“教师与讲师协会”通过调查发现,家长们送给老师的“标配礼物”包括一张价值200英镑的歌剧院门票代金券、一张体育比赛门票和一个玛百莉手包。

  尽管英国私立学校的学费一直在上涨,而且有更多的国外孩子来入学,可是送礼风却没有下降的迹象。《塔特勒》杂志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发现,香奈儿手包、萨维尔定制西服、iPad、度假别墅的钥匙、免费享用私人喷气式飞机,也是家长们对老师“心意”中的一部分。

  唉,这让那些没钱的家长情何以堪!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政坛、商界和媒体行业,会不会引来大众的口诛笔伐,并且受到受贿的指控?英国2010年出台的《反贿赂法》不就是针对此类“礼品行贿”而制定的吗?“教师与讲师协会”发言人克里斯汀·格雷戈里称,私立学校的送礼风令人厌恶,这些家长无异于是在威逼和利诱老师,应该给礼品金额设个上限。

  当然,包括英国最负盛名的私立中学拉格比学校和哈罗公学在内,许多学校为阻止家长的过度送礼风采取了一些措施。“精英教育咨询服务”主席约翰·英格说,和其他一些学校一样,他所在的斯多中学颁布了规定,禁止任何以金钱或其他贵重物品为形式的涉嫌贿赂的送礼行为。他说:“我们把老师们收到的估值超过50英镑的礼物记录在册、一并储存,大多数礼品最后都充当了抽奖奖品。礼物昂贵了,就是俗物。”

  然而,不是所有中学都能如此。

  萨·海斯小姐班里有几位学生家长,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显赫身份:

  一位是俄罗斯寡头政治家的后裔、一位希腊船商继承人、一位慈善家、一位电视制片人、还有几位基金公司CEO。其他家长虽然没有如此显赫,但也都是从事律师等高新职业的有钱人。萨·海斯说:“私下送礼的家长最多。”她拿出了一个信封,里面装满了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代金券,一共大约2000英镑,26岁的萨·海斯和她的助教、21岁的罗斯小姐将七三分成。

  萨·海斯小姐的男友是一位音乐家。

  “男友对家长送礼很反感,”她说,“他说那是在炫富、挥霍。我也觉得家长们做的有些过度,但毕竟现在时代不同了。”确实,现在的世界有着太多的“过度”,孩子们在家有家教、在学校更要紧张地学习功课,还要在8岁时把3种乐器学到5级水平。孩子们在每一步人生路上都会遇到痛苦、激烈的竞争,而家长的送礼(行贿)就成了让孩子获得老师眷顾、能够脱颖而出的另一条路。

  一位家长说,她想把儿子送进一个热门的预备学校,但是校方告诉她名额已满,后来她为女校长提供了圣诞节假期照顾孩子的义务服务,绿灯马上亮了。另一位妈妈说:“我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得到老师的精心照顾,每天能高高兴兴地回家。送礼很管用。”

  大多数老师说,他们发现收礼“很尴尬”。“但是拒绝也很尴尬,”六年级老师、29岁的理查兹小姐说,“尤其是当你的学生就站在旁边的时候。”她承认,她把“一部分”礼物在网店里卖掉了,其中有牛皮封面、镶着金边的斯迈森记事本、高档香皂和精油。

  家长们会送什么牌子的东西,老师们已经不用看就知道:祖马隆、斯迈森、爱马仕、福特纳姆和马森。“一点儿想象力都没有。”一位老师说。老师们有的把收到的礼品转送他人,有的在eBay网站卖掉,这也说明了一点:最有用的礼物是金钱。一些家长认为,现金或代金券是他们送给老师的“补贴”或“小费”。公立学校全职教师的年薪是3.6万英镑左右,而一流的私立学校教师年薪最高会达到5万英镑,很多老师还在假期当家教挣外快,伦敦家教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40-100英镑,或者更多。

  与此同时,很多家长却在为年增长率为7%-13%的学费而节衣缩食。在伦敦,走读学校一年的学费是2.1万英镑左右,而寄宿学校一年的学费是3.2万英镑左右,除去物价因素,学费比上世纪70年代高出了3倍之多。而且这还没算上校服以及诸如音乐课、旅游、运动营和课外俱乐部之类的额外费用。对于普通收入的家长来说,谁还有钱再拿出几百英镑给老师送礼?难怪有人说,私立学校成了中上阶层职业者和没落贵族后裔们大出风头的地方,其余的家长只能忍气吞声。

  如今的英国私立学校里不乏从国外吸引过来的富家子弟,其中,中国香港和大陆来的孩子占英国寄宿学校海外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从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前苏联国家来的孩子是另一个快速增长的群体。《好学校指南》前主编詹妮特·沃利斯说,那些海外生的家长在校方面前总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iPod、iPad、度假别墅的钥匙是这些家长送给老师的典型礼物,此外还有现金、衣服和珠宝。“家长们的本意不坏,”她说,“他们是想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当然,送礼风大行其道时,外籍孩子的家长会表现得更热情。”

  文化差异也是礼物不同的一个主要因素,沃利斯说:“在有些国家,人们习惯以慷慨的礼品表达心意。”中国、俄罗斯、尼日利亚和中东国家就有这样的风俗。那些从腐败成风地区来的家长,还有那些曾经是高薪阶层、后来因为失业而来到伦敦的“金融难民”,也习惯以送礼为孩子铺路。伦敦诺丁山地区一所有名的幼儿园多年来都以其“英国风尚”而著称,2014年这所幼儿园有85%的入园申请都是来自刚刚搬到这一地区的国外家长。

  文化的不同可能会在家长们之间引发不和谐。伦敦一个女子预备学校学生的妈妈说,去年圣诞节前,一位希腊妈妈告诉她,全班每名孩子的家长都要贡献90英镑,一起放在圣诞贺卡里送给老师,如果她拿出的钱不到90英镑,那么希腊妈妈在圣诞贺卡上签名时就会感到“心理不平衡”。“不用说,我能拿出的闲钱离90英镑还差得远,但是对方的话很刺耳,让我觉得很没面子,我只好打开钱包,把本来想给家人买生活用品的钱掏了出来。”

  凯茜·夏弗宁在女儿就读的伦敦切尔西地区的一所学校里,也遇到了类似的烦恼。“我是第一次当妈妈,学着别的家长,花200英镑买了一个普拉达钱包送给了老师,这让我入不敷出。我都不相信自己一次花了这么多钱,从没敢把这事跟丈夫说过。”圣诞节时,她在校长办公室外边看到了“一堆堆的普拉达和香奈儿包装盒”。她发现送礼的行为太过奢腐,也极易引起矛盾,后来让她的女儿都看不惯了。

  她还发现,一些家长不怕犯众怒而带头给老师送礼,不外乎两个意图:一是炫富,二是想赢得老师对孩子的特殊照顾。“这些富有的妈妈们在伦敦赫特福德街豪华酒店或者威尼斯哈利酒吧吃饭,家里布置得金碧辉煌,圣诞节去马尔代夫度假,经常在慈善拍卖会上买东西。她们聘请专业人士给自己上文学、政治和艺术课,遇到喜欢的名牌东西,一买就是一堆。伊莎贝尔·玛兰的时装是她们必选的礼服。”这样的家长很多都不是英国本土人士,夏弗宁说:“也有一些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善于交际的女性,嫁给了有钱但是受教育程度同样不高的男人,他们望子成龙,却又不懂教子之道,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给老师送礼上。在这些人的金钱攻势下,弱势家长们老是忧虑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心中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好在我自己很快从这种恐慌中走了过来,但是更多的家长还在送礼成风的大气候下随波逐流。”

  伊丽莎白·莫尔有两个孩子,分别在两所伦敦一流的预备学校上学,她说:“我们选择这两所学校,是觉得它们还保留着英国学校的严谨作风,但是现在,这两所学校的腐败风气也有泛滥之势。有一次,我看到家长们赶到儿童成长咨询处,手里有的拿着几瓶香槟,有的拿着精美的糕点,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幸运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一直保持着优良的传统校风。一所预备学校的领导说:“送礼的家长是在打行贿的擦边球。”他平均每两个星期就要交还一次礼物。“收到的礼物常年不断:剧院门票、食品礼盒、丝绸领带、甚至还有镶钻金袖扣。一次,一位学生家长派他的司机开车来学校,专程给我送来了一箱莫尔索葡萄酒,作为学校安排他们的孩子参加旅行团的报答。我给这名学生的家长打了电话,告诉他们,这是我的分内工作。”

  伦敦一所有名的公立学校理事会主席对送礼风表示坚决反对。“学校应该倡导质朴的校风,把本职工作置于物质和金钱之上。在我们的学校,校方大力宣传《反贿赂法》,老师们人人都熟悉这部法律,不过说实话,送礼这种行为好比是灌了铅的气球,想阻止它的下滑,非一日之功。”伦敦一些学校已经闻风而动,诺丁山预备学校和圣托马斯学校定下校规:老师一年收礼总金额不得超过40英镑。

  能不能把校规贯彻执行,就要看校方的作为了。其实很多老师不愿收礼,一张贺卡就好,可很多家长还会争先恐后地跟风走,伦敦的送礼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那么,送礼风是给孩子上了怎样的一堂课呢?是教给他们“金钱万能”这一课吗?

  夏洛特·爱德华/文 孙开元/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