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的标志就是有名师。名师不是自封的。这里单以李赋宁先生为例。
我有幸在大三时(1955~1956)听过北大教授李赋宁先生开设的外国文学课。北大文科教授讲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李赋宁先生一进教室,走上讲台,就开始一字一顿宣读讲稿,一节课50分钟,他连头都不抬起来。他的讲稿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记录下来便是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可见他上课前是做了极认真仔细的准备的。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因此我听他的每一堂课都尽量一字不差地全部记下来。我毕业工作后,曾两次整理重抄听他课的笔记。
李先生讲课口齿清楚,京腔京味,讲到各国文豪的作品,他都把原书名写于黑板之上,并读出原文书名,其发音之准确一直受人赞叹。李先生讲课的艺术,首先在于内容逻辑上的严密,听课者会自然而然地顺着他的逻辑去思考。虽然纯属宣读讲稿,却绝不枯燥乏味,而是有声有色,充满情感,十分投入,就像一位出色的演员在台上朗诵台词一般。我们在校时,常见李赋宁先生从北大图书馆出来,沿着未名湖走回家去,手里拎着一个极朴素的深藏青色布袋,有时一边还念唱着什么,似乎在表达他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我们今天需要大量像李赋宁先生这样认真教学的名师!名师都是苦学、苦教、苦读、苦修出来的,不是指派出来的,不是行政评比出来的,更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名师是要大家承认的。
但愿今天的大学里,能有更多这样的名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