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互联网的评论权交给了读书人,这是划时代的。
一本书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要看书中的话对多少人有好处、好处大到什么程度。《互联网黑洞》这本书,无疑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阅读的过程,是极为欢乐的。这种欢乐,不是来自书中的调侃和讽刺,而是密集出现在每逢作者挑战高深话题时。这是一种智慧的快乐,因为这种智慧不是作者的,而是读者自己的,不过是由作者开了个头而已。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智慧更令人愉快的。
初步阅读,给人的感觉是整本书里充满了叛逆。《互联网黑洞》对江湖上所有的大人物都视若无睹。令人钦佩的正是作者这种勇气。当然这种勇气也是有风险的,促使作者不仅努力完成了自圆其说,并且做到了无懈可击。
进一步品读,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似乎在寻求一种足以改变社会的超级联盟。《互联网黑洞》始终关注着绝大多数人的诉求和利益,而这个绝大多数,几乎是所有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有基于论点的担忧,都不复存在,它成为人见人爱。
《互联网黑洞》最了不起之处,是将互联网的评论权交给了读书人,这是划时代的。因为,这本书把互联网定义为人文的,而不是科技的。其人文的本质,更改了以往所有关于互联网的社会坐标。
互联网至今二十年,始终被人们当成科技,追逐谈资的人们满足于这种日新月异。但是,真正的文人们知道:今天和明天的新鲜事务,到了后天,一定会被大家唾弃。文人关注的,始终是连续的命运和最终的结果。互联网的科技属性剥夺了文人对互联网的话语权。如今的文人,似乎只能谈谈国学之类来彰显自身的造诣。但令人叫绝的是作者居然用了国学来推演互联网的未来,这就有了无穷的趣味。
互联网一旦成为人文的,那就不再变幻莫测,就一定会有永恒的东西沉淀下来、引申开来,这是文人的专项。于是,全社会的读书人对互联网有了发言权。《互联网黑洞》的作者把对互联网的发言权从工程师手中夺了下来,还给了真正做学问的人。
从此,互联网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才有了可能。这是《互联网黑洞》的功德和价值。
《互联网黑洞》中提到了卡尔马克思二元社会论、马克思韦伯三元社会论,连贯到作者这里,发展成了仲昭川四元社会论,其中“四烟”和“四宅”的论述尤为精妙。
这着实令人激动,在如今的人文环境里,我们期待出现伟大的思想家,假设当今真的有如此大贤,我等毕生做学问者亦与有荣焉。
仲昭川在《互联网黑洞》中也表现了相应的圆滑,很多例子都用商业或营销来代替,其实完全可以谈得更深入点,为什么要轻轻掠过呢?当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过于苛刻,十分完美的作品毕竟是罕见的。
由中国互联网学创始人、曾参与当当网创业的仲昭川写就的《互联网黑洞——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忧虑》,是国内第一本关于互联网学的著作。全书从哲学高度,以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社会、互联网逻辑、互联网价值、互联网营销及互联网趋势等方面为视角,试图戳戳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各种泡泡,尝试为互联网的未来探寻狭窄的通道。
文|者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