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服务业也需调结构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软件,服务业,结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4 13:38
朱小兵
岁尾年初,我参加了金蝶、用友等媒体沟通会,了解到不少关于中国本土软件产业的“成绩单”。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其一,尽管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中小制造企业IT投资普遍减缓,但是在中央大型企业和政府公用事业的投资拉动下,本土软件企业依然取得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业绩,演绎了一出“化危机为转机”的好戏。
其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成为软件企业的指挥棒,譬如房地产行业。金蝶花2000万元高调收购嘉码公司;用友在2009年房地产行业销售突破1亿元。
其三,软件的附加价值仍然普遍偏低。软件企业的增长主要还是外延式增长,而非附加值驱动。企业的人均单产仍然徘徊在20万元到30万元之间,仍然呈现知识密集加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特征。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的统计,2009年中国软件服务业增速超过了25%,高于年初确立的20%的增长目标。全年软件服务业经济规模超过9000亿元,首次超跃电信服务业的经济总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长赵小凡认为,在一些工业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压力的时候,作为最能体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软件服务业,目前依然是供不应求。他预计中国软件服务业的高增长态势,还将保持20到30年。
针对目前国内信息化项目在规划和选型上普遍“重硬轻软”、“崇洋轻中”的现状,赵小凡同时披露,工业和信息化部注意到,要适时出台新的措施,引导国内软件服务业朝更合理的方向发展。譬如,软件服务业的高价值体现在战略咨询、系统规划、绩效评估等环节,但是中国本土软件服务业在这些环节明显缺乏竞争力。为此,国家考虑对系统集成的资质认定将按照战略咨询、系统规划、现场实施、施工监理、系统验收测试、绩效评估等不同层次进行等级划分,同时给予不同的扶持和引导政策。而为鼓励采购本地化软件,国家将考虑制定相关政策,在信息安全评估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已经注意到,软件服务化是未来软件服务业的重要方向。赵小凡认为,云计算兴起后,软件服务运营的可靠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大批用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SaaS软件运营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考虑制定和出台相应的资质认定,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综合上述信息,不难发现,一方面中国软件服务业继续处于高增长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又在微观结构层面有必要进行自我机体的适时调整,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总体来看,本土软件服务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是继续挺进高端管理软件。譬如用友高级副总裁章培林宣称,用友在高端市场完胜主场,并希望在未来三年逐步走向海外,实现高端业务的战略控盘。二是吸引人才,布局高端战略咨询服务;三是借助中国3G发展良机,加强与运营商合作,及早布局在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云计算和SaaS运营服务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