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物联网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千面,物联网
  • 发布时间:2010-05-14 14:04
  编者按:一个偶然的机会,本报副总编朱小兵和同方CTO周洪波聊起物联网的话题,知悉周博士从2004年便开始研究M2M技术和商业模式,特别是M2M软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并于2007年着手写一本关于M2M的书并接近完成,但由于当时M2M没有足够的读者群未能出版。恰逢《计算机世界》报开设物联网栏目,特邀周博士为读者分享一系列感知中国的文章,争取能全面和公正地介绍物联网产业。

  由于物联网内涵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面性,业界意见一直不统一,所以多年来一直不被认为是一个“产业”,没有权威的产业研究报告,市场规模难以确定,VC不知道如何投资。而现在,物联网的春天总算来了。

  周洪波

  物联网生活畅想

  当您在办公楼里忙碌的时候,是否担心正在学校上学的孩子的安全? 您可以给您的孩子佩戴一块“智能定位”手表,然后在电子地图上画定“电子围栏”,一旦孩子的活动范围超出设定的区域,您将收到一个报警短信。当辛苦工作了一整天的您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是否想过从您的手机简单地发出一个指令,提前指挥您冬天里停在室外的汽车化雪解冻,让您家中的空调启动、电饭煲开始煮饭,解除您不在家时的防盗设置?或者,当您下班时在路上通过手机支付上网买了一瓶好酒,准备招待您的朋友,当酒送到您餐桌前时,您是否想过可用手机扫描酒瓶上的RFID电子标签,查询这瓶酒的真伪?这些都是物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许多“未来世界”的应用。全世界有3000万盲人(约500万在中国),国外有人已设计出基于生物传感芯片技术的隐形眼镜(图1),与手机“物联”实现盲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在笔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IBM所在的纽约上州Hudson河畔,IBM正在适用物联网技术实施一项计划,对整个河流实现“全景”检测(图2),确保水资源生态健康。 国外有人还做出了基于传感网络技术的火星自适应植物生长设备(图3),帮助植物群在火星上自动移动寻找适合生长的地方。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其2005年发布的“物联网”报告中,也描绘了上述类似的2020年日常生活的一天。其实,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不用等到2020年了。物联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实现对一切“智能物件”的远程管理,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也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为我们描绘的生活蓝图,“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将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

  澄清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顾名思义,本来是一个很简单、易理解的概念。但由于其涉及面广泛,几乎所有的行业和日常生活都可以与之相关联,自从温家宝总理发表了“感知中国”的讲话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争先恐后的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理解,出于不同的业务背景和视角度,多数人往往都带有本位主义色彩。一时间这个概念变得很复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业界和社会上目前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似乎已形成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

  英文百科Wikipedia的定义很简单:The Internet of Things refers to a network of objects, such as household appliances,物联网即“像家用电器一样的物体的互联网络”。在英文中, Internet(互联网)是一个“新词”,由“INTER-NETworking”缩写而得来, 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翻译,叫起来都很“顺口”且“响亮”。在中文中,虽然“物联网”这个词和“互联网”一样, 叫起来很响,但在英文中“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不是一个词,叫起来也“不顺口”,所以在英文世界,“物联网”叫得并不响,在不同场合被其他不同的词所替代,如M2M(Machine to Machine)、 传感网(Sensor Networks)、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或Smart Earth)、泛在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 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等, 还有一些不常用的说法:(感知计算)Sentient Computing、 Hauptic Computing、 Physical Computing、 Ambient Intelligence、 Utility Computing、 Context-Aware Computing、 Things that Think、 Machine that Talks、 Smart Device等等。

  在“物联网”这个词的翻译上,和当年Internet翻译成“互联网”而不是“互连网”一样,中文翻译已经比原词的内涵丰富了很多。笔者认为目前用“物连网”这个词或许更确切,由于网络安全和应用本身的特点等原因,大多数应用都运行在内网(Intranet)和专网(Extranet)中,只能算是“Network of Things”,而非“物联网”。既然有“物”,就一定有“产权”概念,许多应用是不可能做成“物联网”供大众去浏览和查询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联网主要将以“物连网”的形态存在于“内网”和“专网”中。但有些应用的确是可以做成“物联网”的,如Google的PowerMeter,所以国外有些人提出了X-Internet(可执行的互联网)等概念。

  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也有预测这个比例将来可达到100比1甚至1000比1,其发展前景巨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蛋糕”产业。IT业大约每隔十五年便会发生一次变革:1950年计算机出现,1965年是大型机时代,1980年个人电脑兴起,1995年互联网掀起革命,2010年将开始下一轮革命,这就是物联网。1992年,笔者在瑞士CERN中心看到了最早的互联网HTTP系统,三年后互联网开始腾飞,同样,物联网相关技术:M2M、传感网、RFID等技术也在几年前出现,2010年将是其腾飞的开始。

  从大的IT业“变革性浪潮”来看,已发生了两次:即5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和90年代初互联网的出现。在当前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形势下,物联网适时的提供了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的“管控营”一体化关键技术,这是物联网将在国内外掀起信息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充分必要条件。

  由于物联网内涵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面性,业界意见一直不统一,所以多年来一直不被认为是一个“产业”,没有权威的产业研究报告,市场规模难以确定,VC不知道如何投资,这是一些像笔者一样的早期从业人员长期所面临的困惑:不被理解和认可。尽管现在还存在争议,但物联网理念已成为主流,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产业”来发展了,物联网的春天终于来了!

  “产业惯性”定律

  作为一次新的技术变革,物联网和前两次变革一样,必将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尽管物联网概念并非“中国创造”,但物联网的理念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丰富和发展,物联网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他已经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制造”概念。

  “产业惯性”定律:发达国家因为既得的领先优势和提前投入产生“包袱”,难以全面革新(18世纪英国超荷兰,19世纪美国超英国)。正如无线通信(手机用户数和综合使用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和互联网(阿里巴巴、百度、盛大游戏等业务世界领先或独创)业务在中国的发展一样,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发挥“五大优势”后发制人夺取制高点。笔者认为中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五大优势是:

  * 拥有世界数量第一的用户群体;

  * 中国政府集中优势资源,具有实现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决心和能力;

  * 中国已经有世界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三大营运商早已开始M2M业务);

  * 现有业务积累“包袱”相对较少(有利于重新规划和规范);

  * 中国人具备追求新奇的用户习惯。

  前段时间有IBM工程师断言说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物联网公司,这个说法没有标准可参照,略显轻狂。中国目前有很多做物联网业务的公司,所以才出现了对物联网概念的“千面”解读,笔者认为可以大概地把国内目前从事物联网业务的人群分三类:

  * RFID从业人员: 他们认为物联网概念是1998年MIT Auto-ID中心主任Ashton教授提出来的,前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横空出世”的物联网概念股5虎都是做RFID或智能卡的公司;

  * 传感网从业人员:这个人群以研究人员为主体,也包括一些仪器仪表业界的公司,这也是温总理“感知中国”提法的主要依据,无锡正在力争成为中国传感网中心;

  * M2M人群:中国三大通讯营运商在推M2M这个理念,自动控制行业相关企业也是推动力,关注末端设备的互联和集控管理,两化融合系统等。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相互交流的增加,这三类人群对物联网的理解已经从一开始的相互争论到意见的逐渐统一。只要业界同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中国一定能抓住机遇,必将在物联网产业引领世界潮流。

  下期预告

  在本期专栏中,概述了“千面物联网”理念及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和现状。周洪波曾在2005年提出M2M/物联网系统构成产业链的DCM(Device,Connect,Manage)划分,作为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在下一期专栏里,周洪波将细述物联网产业链划分以及相关细分业务领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