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谎言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高清,谎言
  • 发布时间:2010-05-14 13:56
  一个新事物开始走上普及化道路的同时,往往伴生着诸多的不规范、混乱和尴尬。

  高清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我们正被眼花缭乱的高清产品所包围,也被什么是真正的高清所困扰。——整个高清利益链条上的厂商都倾巢而出,并形成一种攻守同盟,一起“忽悠”用户掏腰包。

  “高清”,也因此演变成一场盛大的谎言。

  事实上,高清离我们并不那么近。

  本报记者 王臻

  2010年1月,北京元旦暴雪的余雪仍未融化。但与几十年不遇的冷冬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民高清”的热度。

  在北京诸多小区的门口和健身区空地上,临时支起了一个个的帆布帐篷,这是北京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试点的推广点。自去年9月起,北京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试验示范小区推广活动正式启动,歌华有线开始尝试配送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石景山区和朝阳区的部分小区居民成为了第一批高清机顶盒的用户。

  “拿着相关证件,就能领取一台高清交互机顶盒,挺方便的。”刚刚领取了高清交互电视机顶盒的王大妈告诉记者,过一会,工作人员就会到她家来安装并接通“高清交互”;正在排队的童大爷,听说安装了机顶盒之后,不仅可以看电视,还能缴纳水电费和燃气费,正盘算着去买一台高清电视。

  据歌华有线市场运营总监罗小布向《计算机世界》记者介绍,至今,歌华有线已经在北京城区重点示范小区推广了30万个用户的高清交互电视机顶盒置换工作,第一阶段的试验示范推广任务完成,下一阶段的目标是2010年推广100万户,2011年推广130万户,累计3年完成260万户。

  “高清”正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汇。作为家庭高清播放终端,高清平板电视同样为消费者所青睐。根据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2009年预计国内平板电视保有量将接近5400万台。其中,全高清电视占25%,高清电视占66%,标清电视占9%。

  在价格等因素的作用下,高清播放器的销量也水涨船高。“去年2月份,整个鼎好2层只有3家卖高清播放器的,互相之间都很熟悉。结果11月一下子变出了40多家,市场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中关村鼎好商城一位卖高清播放器的代理商告诉记者。在2009年上半年,提起“高清播放器”还是一个新鲜的东西,价格都在2000~3000元,问的人多买的人少,市场主流还是标清的播放机。“2009年6月之后,市场突然变了,高清播放器的价格迅速降到了2000元以内,很多消费者一下就接受了。”

  当消费者习惯了DVD格式的720X576的分辨率,在初遇720P甚至是1080P的影片时,影片的细节所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在北京奥运会、国庆大阅兵高清电视信号转播的推动下,在价格下行和有利政策的引导下,“高清”这股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家电卖场、电子卖场,高清产品随处可见;平板电视、机顶盒、播放器,无不打着“高清”的招牌。

  于是,有人把2009年称作“高清元年”,“高清”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也有人说,在很大程度上,对消费者而言,“高清”还只是一个噱头,甚至是一个“甜蜜的谎言”,“全民高清”尚需时日。

  终端销售噱头多

  2009年5月,在IT公司工作的冀先生在公主坟国美购买了一台海信高清电视,当时销售人员用U盘里的高清电影进行了演示,并承诺这是1080p的全高清电视。但买回家后,怎样都无法识别PS3的1080p的格式,令冀先生一直很苦恼。经过与商家的各种沟通,以及在网站上搜索产品参数,冀先生终于发现在说明书不显眼地方,有一行很细小的字写着:“支持1080i格式”。

  在家电卖场、电子卖场中,高清产品可以用“纷繁复杂”来形容。高清电视、高清播放器、高清机顶盒、高清电视一体机、蓝光播放器……甚至在这其中,还掺杂着山寨高清播放器产品。“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高清产品,容易让厂商抓住漏洞,在高清标准、高清概念上混淆视听,让‘高清’成为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推销利器,一蒙一个准。”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都不具备相关知识,在商家的大肆宣扬、一大堆根本看不懂的数据、以及演示出的震撼高清画面面前,谁也很难不迷失方向。

  “在我们对国内一线城市拥有搞清电视的家庭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道高清的概念,而真正实现电视高清效果播放的不足10%。”爱国者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家用存储项目经理高征向《计算机世界》记者表示。

  而即使是在爱国者这样生产高清播放器的IT企业内部,对高清有完整认识的员工也相当有限。高征以前是在爱国者U盘事业部工作,在事业部合并的时候,一直是高清“发烧友”的他主动调到了家用存储做高清的产品。“按理说,IT人员是比较前沿的。但我们在公司向140位员工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有近80人家中都购买了高清电视,但了解何谓‘全高清’的只有43人,真正看到过高清节目的8人。”有时候,高征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汇报产品进展时,往往要先给其他同事普及一下“高清”的概念。

  “来我们这的好多消费者,虽然嘴里常提着高清、高清电视,而实际上他们都不知道其所以然,很多消费者都以为高清就是指高清电视,有些甚至认为,数字电视都是高清电视。”一位国美的销售人员坦率地告诉记者,由于消费者对高清概念和产品并不了解,不少销售人员就很容易用玩文字游戏的方法忽悠消费者。

  此外,高清电视是一种同时支持高清输入和高清显示的数字电视,因此,支持高清的电视也不能全都称之为“高清电视”。业内人士表示,多数厂商所声称的自家产品“支持”720p、1080i、1080p,其实只是兼容这几种规格的信号,而不是能达到这些规格的实际效果。例如,许多号称高清的传统彩色电视机其实只能通过AVS端子接口接收数字电视机顶盒输出的电视信号,这些信号只是由高清晰度视频信号转换而成的480i、576、和576P格式的标准清晰度信号。这种名为“高清”、实为“标清”的电视机,其画面清晰度自然是大打折扣了。

  不过随着液晶技术等高清技术的发展,终端和技术的不足正在被逐渐弥补,“假高清”现象也在慢慢消失。“现在新出厂的液晶电视产品基本上都可以叫高清。”一位工程师向记者表示,目前,26~37英寸的液晶电视普遍能达到标清,而40英寸以上基本上都是高清的产品了。

  “技术会解决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随着产品价格的下调和国家的大力推广,用户对高清的认知也提高了,山寨或者伪高清也没有什么意义了。”高征认为,目前厂商和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已经是内容。

  内容稀缺 不能物尽其用

  “想说爱你真是不容易啊。”购买了高清电视的李先生不无遗憾地说。

  在去年国庆期间,家住北京密云的李先生购买了一台高清电视机,但北京尽管已经开通了13个高清频道,却只有在城八区可以通过歌华有线收看到,昌平等远郊地区,则因为技术问题,暂时无法观看。

  相关设施建设的渐进性,还不足以让高清电视节目在短时间内走进每一个家庭。即便是已经开通高清电视节目的几个国内大城市,差异也相当明显。去年国庆期间,北京有13个高清频道,但在广州,只能看到两个高清频道,同样周边和远郊地区无法收看。在一些还未完成广电网络数字化改造的中小城市,则完全不能收看高清频道。

  信号之外,内容的不足更是让购买高清电视的消费者感到不值。现已开通的高清节目中,不少为已有频道的高清化,节目上并没有任何不同,即便是不用高清机顶盒,同样能在电视上收看到;还有一部分频道的节目是不同频道的整合。比如CCTV高清,节目内容是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节目的组合,同样可以在普通频道中收看到。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2009年年底,各卫视高标清同播节目内容按照50%:50%进行播出。对于一个上星台的省级电视台,其每天纯高清节目的播出要达到7~8个小时左右;而对于一个24小时进行播出的省级电视台,其每天纯高清节目播出量要达到11~12个小时。

  但是,“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业内人士于先生说,迫不及待地“同播”似乎有点赶鸭子上架之嫌。

  由于我国电视媒体的制作能力不足、交易体系不完备、投入与产出链条不明确等,国内电视台播出的高清节目内容普遍不够丰富。有些地方电视台并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全电视台只有一台高清摄像机;有些是只买了连续剧的标清版权而没有高清版权,只得把标清电视剧上变换成高清的来播出,观众的视觉感受还不如看标清舒服,自然怨声载道。因此,如果高清频道的节目无法吸引观众,“同播”恐怕将最终沦为“面子”工程。

  为了发挥全高清平板电视的全部能力,有的消费者开始退而求其次,将目光转向了市面上的高清播放器。但是,高清电影的片源同样稀缺。

  “看了《阿凡达》之后,你能想象得到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所用的拍摄设备比它还先进吗?”于先生告诉记者,《三枪》所用的都是索尼目前最先进的高清设备,是在全球第一次使用,但是两者的效果显而易见。“我们目前的差距并不是设备,而是从拍摄细节到制作的每个环节,都有瑕疵。”于先生认为,国内在高清内容方面,并没有准备好。

  再以蓝光格式高清片源为例。作为新一代高清影音格式,蓝光已成为未来高清视听及大容量产品的主流趋势。在美国等比较成熟的蓝光市场,蓝光光盘市场一直高速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总销量比2008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83%,目前在美国已经有1700多部蓝光电影,其中有200部带有互动的功能。

  “其实,中国的发展速度并不亚于这些成熟市场。”蓝光协会XXX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在2009年5月到年底的几个月间,迪士尼就在国内发行了25部电影,包括了经典的《国家宝藏》、《海盗》等。2009年一些中国热播的大片也都相继推出了蓝光碟片,比如《南京,南京》、《梅兰芳》、《建国大业》等。2010年,巨星迈克杰克逊的《This is it》会推出不同形式的蓝光版本,《阿凡达》等大片也将很快推出蓝光碟片。“作为最大的蓝光内容发行商,泰盛文化发行的蓝光内容已经覆盖超过150个零售终端,其中包括传统的音像店、沃尔玛和乐购等连锁经营的超市,以及当当、卓越、淘宝等网站的终端销售。”

  但中国的蓝光市场较欧美、日本而言,起步仍嫌较晚。在中国,正版蓝光光盘价格昂贵,就连盗版蓝光碟的价格也在几十元左右;用户在网上找到的高清的种子,一部高清电影的容量至少为20GB~30GB,加上网络带宽有限,用户常常因难以忍受漫长的下载时间而放弃。

  不能等用户

  “我们不能等待市场、等待用户,那样永远也普及不了。”

  在北京歌华有线副总经理兼市场运营总监罗小布眼里,尽管高标清同播等尝试有“急进”之嫌,但高清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就像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总要有一个人先说‘我爱你’吧,否则永远也结不了婚!”罗小布认为,为了让高清普及得更快,国家广电总局先对产业链和用户说出了“我爱你”,是必要而适时的。

  “我觉得现在这条路是对的,但是必须有好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北京天天放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陶立保指出,在高清发展较早较快的美国和日本,也是采取高标清同播的方式,将一些重点栏目和电视剧改为高清,其次再从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播出和传输慢慢过渡。

  “美国高清电视走的是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的发展模式。”陶立保说,政府要求内容供应商、电视运营商提供免费高清服务,在市场相对成熟后再逐步开展高清付费频道及高清点播业务。

  据了解,直到2007年底,美国90%的电视台才开始制作高清节目,高清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比例达到55%,其中,黄金时段高清节目的播出率高达85%。而中国,目前还处于一个“窗口期”。

  国内电视台的高清之路一直一波三折。从我国拍摄的第一部高清电视剧《大宅门》到之后的《士兵突击》、《铁齿铜牙纪晓岚IV》等,包括湖南卫视即将重拍的高清版《还珠格格》,国内一些实力雄厚的电视台都先后试水了高清节目的拍摄,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积累高清素材的基本能力和条件。

  但是,除了拍摄环节,大部分电视台在录制、编辑和播出系统的高清化进程却非常缓慢。截至2009年9月28日多家卫视高标清同播时,依然人才缺乏、经验不足。对此,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台加快建设高清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系统。随着整个产业环节的进一步整合,高清节目制作能力正在逐渐提高,各电视台都在设备投入与节目制作上提高了高清节目的比率。

  另一方面,有专家认为,在逐步解决了内容的瓶颈之后,2010年高清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创新模式上,如何以免费高清频道开始,逐步发展高品质的专业付费高清电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