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意与市场搭一座桥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意,士兵突击,剧作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15:11
《电视指南》开启“剧行动”2014剧本项目推介会
《电视指南》作为一家专业的影视媒体,有能力集结最佳的行业力量组合,为萝卜找到坑,为螺丝找到螺母,为剧本找到娘家。“剧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好本子需要好眼力的制片人、投资人。
行内人都知道,大多数编剧都会攒一些私货——一个甚至几个自己的原创本子。这些宝贝倾注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凝聚了其对生活的感悟,具有真金白银的含量。然而它们像等待发光的金子,期待伯乐的千里马,在真正发光之前在剧作家的电脑里、抽屉里沉默着。大多数本子——像《士兵突击》《北平无战事》都有过这样的曲折经历,直到被人发现,雕琢成精品。而另一头,观众对好故事翘首以盼,投资人拿着钱袋子不知道买哪匹马,大家都在寻找能够让他们为之一振的本子。黑夜中互相寻找的人们,需要一间明亮的屋子,让他们看清对方,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电视指南》作为一家专业的影视媒体,有能力集结最佳的行业力量组合,为萝卜找到坑,为螺丝找到螺母,为剧本找到娘家。“剧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好的平台就是要搭一座桥。
《电视指南》作为中国新闻广电总局直属杂志,一直致力于搭建影视业的交流与分享平台,关注产业各个链条、各个行当的发展和动向。对于影视行业的创意源头——编剧群体更是投注了更多的关注,除了请知名编剧开专栏,为编剧提供阵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之外,每当精品好剧推出之际,幕后编剧是我们采访的首要选择,因为我们知道,一部佳作诞生的最初基因是编剧赋予的。杂志也做过很多关于编剧的大型专题报道,如《谁动了我的剧本》《关注80后编剧》,目的正是为这一群体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为其价值在市场上得以实现尽媒体的一份力。目前,编剧这一群体的生态环境也日渐好转,编剧自身也有了很多变化,从最初的羞于宣传,到现在大大方方地接受采访,从耻于谈市场,到现在更加理性地分析市场的反应,越来越多的编剧在着力于把市场与艺术、产业与创作结合起来,如此种种都是这个行业的进步。
现在,《电视指南》终于在酝酿已久后,从纸上江湖开拓市场实地,开始切切实实地为行业服务了。
资本是启动器,剧本是项目的核心动力。
《电视指南》杂志通过搭建线下平台“剧行动”,建立起影视产业各链条交流的机制,对接、打造剧本项目,并对其进行各项跟踪服务,最后形成实际交易的活动。动起来,如同编剧宋方金所说,“行动就是执行力”,做一次真正有效的推介,给编剧和企业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11月15号的“剧行动”只是一个开始,在现场活动之外,杂志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为形成长效的线下线上合作机制而努力。希望这一活动在大家的支持下,实现搭平台、推剧本、找项目的初衷,真正做到为市场服务,链接编剧和市场,成为影视这一创意产业的剧本孵化器、价值转换器。
专访参会嘉宾资深编剧宋方金
剧行动,重在执行力
电视指南:作为一位资深编剧,对这次《电视指南》杂志举办的“剧行动”——2014剧本项目推介会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宋方金:“剧行动”这名字起得特别好,有动感。其实之前也有过类似的剧本推介活动,但都不是很成功。大部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根本就没有雨点。原因有二:一是很多剧本推介活动的初心并不是想真正搭一个桥梁,而是以此为幌子,抽冷子挣点报名费,令人不齿;二是有些类似活动以宣传自己为主,活动办完就办完了,没有执行力,不能善始善终。所以,我觉得这次活动的名字起得好,就是因为里边有行动的概念。行动就是执行力。我期待这次剧本推介活动变成一次真正有效的推介,给编剧和企业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现在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希望交流从这次活动开始,成为行业的一次标杆性、模范性的活动。
电视指南:我们这次活动的关键词是“链接市场、价值转换”,那么编剧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如何能缩短这个距离呢?
宋方金:每个编剧和市场之间的距离都是由他自身的审美和写作能力决定的,所以很难一概而论。从我个人认识来说,编剧跟市场的关系最好是理性的,既有尊重,也有审视和分析。因为编剧和市场并不直接面对,中间还有导演、演员、营销、平台等很多环节。编剧首先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市场规律再大也不会大于创作规律。我觉得一个有效的推介活动能使不同类型的编剧和作品找到对应的平台,所以我希望这次推介活动能做到什么样的螺丝找到什么样的螺母。中国影视市场很大,平台很多,但作品却非常趋同。多样化被严重限制。希望这次剧行动能有百花齐放,好花都能有买家。
电视指南:活动当天要聊什么话题?
宋方金:那天想聊的主题是,讲故事的时候我们是在讲什么。
专访参会编剧张慧敏
通向市场的桥梁和渠道
电视指南:作为一个从作家转行到编剧的人来说,你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剧行动”为你们做什么?
张慧敏:以前打交道的是出版社和杂志社的编辑,现在转型做编剧,最渴望有人能为自己搭建起一座与影视公司和制片人之间的桥梁。希望能在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缺乏人脉的影视圈里,通过一种神奇渠道,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最直接、最安全的方法让影视公司和制片人尽快地了解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尽快获得机会,早日搬上荧屏。否则,编剧靠自己单打独斗,将会在等待和纠结中浪费很多时间。因此,现在非常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这将使编剧少走很多弯路。
电视指南:我们这次活动的关键词是“链接市场、价值转换”,你觉得编剧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张慧敏:无论是作家还是编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人接受和认可,都希望自己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鲜活,能够广为流传,或给人以启迪,或令人心头一暖,生发出向善向美的情愫和思考,放松一天工作的疲劳和压力。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影视剧作为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传媒途径,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甚至有人说电视剧就是这个时代通俗版的小说和文学。所以,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也想用电视剧这种方式来表达和抒发自己。这是我转型做编剧的最初想法和初衷。
专访“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
注重编剧体验
电视指南:这次“剧行动”和其他编剧活动有哪些区别?
杜红军:这次“剧行动”和以往的活动相比,从出发点来说,更加注重编剧体验,从环节设置上,也是希望能让编剧得到实惠。
而且编剧帮是个专注编剧服务的平台,这次推介会结束后,我们依然会跟编剧保持合作关系,关注他们的创作。
电视指南:目前编剧的主要需求是什么?
杜红军:目前影视圈里编剧的主要需求说白了就是卖本子,找活干。来报名的编剧,一般也都是抱着这两种目的来参加活动:一半是推销自己的本子,一半是看中了这次交流的机会。现场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感,不管编剧和企业之间认识或者不认识,都是一次相聚,期待能在现场交流和之后的交流中,促成一些合作。
专访参会企业代表洪鹏飞
剧本是价值之源
电视指南:“剧行动”这一平台吸引你的是什么?具体想推什么项目?
洪鹏飞:“剧行动”的吸引力在于大家能在现场及后续的活动中进行有效交流,各个类型的编剧和出品方都能在交流中获得一些市场参照,进而提高剧本及项目的市场价值;我们也想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活动寻找到与公司发展需求方向一致的编剧;同时,我们现有的项目,也希望在这次活动中寻找能够互补合作的合作方,产生多赢的市场价值。
电视指南:现在公司缺什么类型的本子,最想与什么样的编剧合作?
洪鹏飞:现在特别希望与都市爱情类型作者合作,做一些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
电视指南:本次“剧行动”的关键词是“链接市场,价值转换”,一个创意到市场上实现价值,您认为什么环节最重要?
洪鹏飞:最重要的是剧本,好剧本才是价值之源,之后一系列的制作、营销、播出环节都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