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眼中的武指江湖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少林寺,江湖,功夫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15:34
这个世界既然有这样一群谜一样的侠客武指存在,就注定会有解谜人出现,赵伟便是向外人解开武指面纱的那个人。
“资深功夫片爱好者”赵伟在香港七小福50周年时,曾受邀为“七小福”立传,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付梓,却得以近距离采访无数功夫片影迷们心中侠客般存在的“七小福”,留下了珍贵的采访素材。说起他们的缘分,赵伟说,“我跟他们(武指)很多老人很熟,因为我看功夫片很多年了。从年轻到现在一直在看。现在他们老了,我也在老,我们在老的时候遇上了。他们落寞很多年了,很高兴发现还有人了解他们的当年勇,所以我才能有幸认识他们。”
从无到有,从风光无限回归落寞,传说中的武指在作品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武指从业者的角度不同,赵伟是从观众的角度,反溯武指的发展轨迹。武指在早期的粤语片中诞生,在香港动作片的鼎盛时期壮大,随着好莱坞、韩国、日本、内地动作片的风生水起,香港的功夫片开始没落。如今活跃在内地的抗日剧、生活剧、偶像剧、神侠剧、谍战剧甚至职业剧中的武指都是他们的子弟。
在武指独特的言传身教的传承中,按照师门派别的不同,他们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程小东舞蹈般的飘逸、洪金宝的矫健、袁和平拳拳到肉的真功夫、成龙的谐趣灵巧……
几年前,韩国偶像剧《秘密花园》里出现了武术指导的身影。让喜爱韩剧的观众知道,原来韩国有这么一群低调而崇高的幕后英雄,可是他们不知道,在中国,有一群比韩剧里更戏剧化的武指群体在活跃着。他们当然更不知道,在中国的香港,还有一群传说般的武指在等待着影视的召唤,他们的生平,比韩剧精彩一百倍。
Q&A
武指的不同风格
Q:不同时代的武术指导风格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A:时代不同,风格的差异非常大。上世纪80年代,刘家良和洪金宝的电影都很有代表性,情节设计简单,全靠动作取胜;90年代香港电影不再是功夫,而是变成跳楼爆破一类带有冒险性的动作,最有代表性的是成龙的电影;从2002年《英雄》《卧虎藏龙》开始到2007年,五六年的时间里,武侠片开始弱了,像《夜宴》《无极》这些大片,从大的概念来讲是武侠片,但它更具歌舞片的特质。视觉上做得很绚丽,故事却比较晦涩,已经脱离了武侠片的本质。武侠片应该更阳光。这个时期只有甄子丹的电影还能称得上是武侠片,有动作,故事简单,制作技术比以前好。
Q:这种风格的差异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A:首先是受到技术的限制。80年代的任何一部片子跟现在比,都会有很多差别。现在的动作速度非常快,不需要太高的武术水平;但是80年代拍《少林寺》的时候,就要有很高的武术水平,替身都没法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观众口味变化,武术指导们也在慢慢摸索,比如他们发现观众更喜欢看快节奏的武打场面,就会越来越快,最后会把节奏推到一个极致。
Q:推到极致后有的就过分夸张了。
A:现在的东西中规中矩的话还真没人看,就得奇观化,像80末90后都是伴随电脑游戏长大的,电脑游戏的奇观比电影里的好看多了,所以电影想要吸引观众的话,就得来点更奇怪的,这也算是时代的发展。抗日剧里出现“手撕鬼子”这样的情节也是因为同类抗日剧太多了,为了出彩,才用武侠剧的形式来表现,其实这样的情节就算放在《三国演义》里都不合适,更别说用在抗日题材里了。据说收视率挺高的,也算是奇迹。
Q:武术指导们都有自己的风格?
A:每个武术指导都有自己的特点,像程小东的动作主要是唯美、好看,更适合武侠片,有时候看着像舞蹈一样,飞来飞去,不像是打架;刘家良里面有些跨越,有一些腾空的动作,类似体操,他的片子,喜欢武术的人会觉得更过瘾;袁和平是更直接的碰撞,他会更加考虑动作的合理性;洪金宝是身手伶俐、敏捷,表现真功夫,洪家班每拍一部电影就进一次医院;成龙是动作片艺术家,他大多是挨打、出洋相、有很多小技巧,比较谐趣,每部电影里都有很危险的动作,比如很高的楼层拴根绳子就敢往下跳。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小特点,但还是会跟着大潮流变化风格。
Q:武术指导也有分工吗?
A:有的武指能设计动作,也能打;有的只管落实动作,还有的只管设计。徐克是很有名的武术导演,他的电影里都是自己设计动作,画出图纸,让动作指导去落实。他的御用武指曾经独立拍了一部片子,里面的动作并不好,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虽然他和徐克合作了那么多部优秀作品,但他只是执行者,并不擅长设计动作。
武指的由来
Q:武术指导这个行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A:武术指导的出现和功夫片的发展密不可分。这得从功夫片的由来开始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里的武术动作基本都是从京剧里来的,演员也大部分是由京剧演员转型过来。有那么两下,打那么个意思就行,给观众一点写意的感觉。那时候大多数都是神怪片,比如说《火烧红莲寺》,里面都是放飞箭、法术之类的,但它却是中国武侠片的前身。后来1949年拍的《水浒传》都不如拍了18集的《火烧红莲寺》纯粹,里面就是有武打而已。40年代末的时候电影圈子开始往香港移动,从内地流过去的难民成为武侠片的观众群。有了这个生存土壤,上海的先进电影人、广州的粤剧,还有京剧这些艺术形式都集中在香港,衍生出近代武侠片。没有当时特殊的生存土壤,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武侠片。5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电影还停留在粤语电影阶段,用广东粤剧的演员,几天拍一个戏,拍完了给最底层的老百姓看,受到欢迎。慢慢地,有一些带武打动作的题材,比如《方世玉》《黄飞鸿》等被拍出来,为了拍好武术动作,需要设计动作的人,光靠京剧演员在里面简单比划是不行了。这时候就开始引用武术的东西,从民间找武术师傅参与。
Q:这就是香港现在的影视武行的前身吗?
A:粤语片后来出现的所谓真武术,其实就是拉进来一些练武术的人跟原来的北派合作,互相融合。到了60年代初,电影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形势,开始尝试性地拍武侠片,有过一段高潮。
Q:那个时期有哪些代表作?
A:长城公司的《云海玉弓缘》,邵氏公司的《大醉侠》《独臂刀》,都是比较出名的武侠电影,这几部电影可以说开创了武侠片的先河。和它们相比,《火烧红莲寺》《江湖奇侠》属于武侠片的摸索阶段。这几部片子跟现在的电影比可能没有那么炫,但是在很多方面都非常优秀,画面、色彩很漂亮。
Q:那时候开始有专门的武术指导了吗?
A:这个时期武侠片吸引观众的主要元素就是武打动作。但是动作得有人来设计,这个时候武术指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之前的粤语片里其实也有武术动作,袁和平的父亲袁小田其实就是香港电影最早的武术指导,50年代的时候他就建议导演在电影里面设置武术指导这个职务,其实也就是武行头儿。电影里的动作那块儿基本武行头儿说了算,电影圈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多。这个工作岗位在当时其实并不那么受重视。到了武侠片兴起的时候,武术指导的作用开始突显出来了,这个时期突显了两个人——刘家良和唐佳,他们是《云海玉弓缘》的武术指导。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反响很不错。这部电影成名后,邵氏和他们合作拍了一系列的武侠片,特别受欢迎。同时期的韩英杰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武术指导,他跟武侠片导演胡金铨合作过几部片子,他是北京著名的大戏班子出身。他们都是武术指导的大前辈。
Q:现在武术指导这个行当发展得怎样?
A:武术指导现在火着呢。以前的影视剧类型分得很清楚,功夫就功夫,跟警匪、爱情、文艺这些类型都不一样,现在大部分影视剧都有动作,一部爱情戏里都能加上追车、爆炸的场面,这些都需要动作导演或者武术指导。
武指的传承
Q:武术指导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
A:武术指导这个行业的发展不是在学校能学到的,是靠师傅一辈辈传承下去的。在传承的过程中,这个职业在慢慢演化。一些优秀的武术指导成为武术导演,比如袁和平。
Q:武指是中国特有的吗?
A:武指可以算中国电影为世界电影贡献的专业岗位。现在别的国家当然也有武指,他们的动作甚至比我们的更好,比如韩国电影《弓》,情节先不谈,里面的动作非常好。但是他们都是受到中国功夫片的影响。90年代末时,香港动作片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那时好莱坞的电影里动作场面主要是追车对搏、两车相撞,演员的动作场面主要强调肌肉、力量。施瓦辛格的电影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很壮,可以把一个人的脚一下拎起来站在悬崖边上。这种美国英雄渐渐地没有了新鲜感,这时候一些好莱坞制作者找来香港武术指导。比如在黄飞鸿系列的《狮王争霸》里演鬼脚七的熊欣欣,他是最早去好莱坞发展的武指。但是在外国最早出名的武指是袁和平,他曾经给《黑客帝国》做武术指导;还有程小东,他不但去了好莱坞,还去了韩国和日本,成为很多韩国电影、日本电影的武术指导。其实,武术指导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和理论的培训,操作多了自然就会了,所以外国迟早会学会这些。有的人觉得韩国的动作片有时候比中国的水平更高,其实也是因为他们有创新精神,一直在向前进步。咱们内地也是一样慢慢在创新。
Q:内地的武术指导都是从香港过来的吗?
A:现在国内的电视剧武术指导大部分都是跟着香港的那些武术指导学过的,比如赵箭、陈永歌、李才等。举个例子,《绣春刀》的武术指导桑林在业内很出名,他的师傅是香港的老一辈著名武指元奎。内地电影从《少林寺》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功夫片。以前和之后几年的片子动作都不好,假,配乐也不行。后来和香港的专业团队合作以后,才发现他们的经验水平和保护措施做得很好,才慢慢学习经验。直到90年代初,内地的功夫片、动作片才跟着学得有点样儿了,那个时期的合拍香港电影大多都是武侠片、动作片,用的武行也都是内地的,边合作边学习,好多内地武指就是从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这个行业从业者都是从基层一点一点磨出来的,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能够把动作拍得跟师傅一样或者用点新技术拍得比师傅好点就很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