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指的秘密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武指,火烧,红莲寺
  • 发布时间:2014-11-26 15:12

  2011年4月17日,在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曾志伟带着一批“大家非常熟悉但是又没怎么见过的面孔”出场,向台下观众讲述了他们在各种武打动作拍摄场面中无处不在却又总躲在光影角落处的故事。之后,周润发带动全场起立向他们鼓掌致敬。原来,这些让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正是早年在香港电影圈中被称作“龙虎武师”的那一类人,即负责武打演出的武师,多见于武戏替身(简称“武替”)。他们负责每一部武打动作电影中最辛苦也最危险的部分,而风光却要拱手让人,只能作为陪衬主角的绿叶而存在。

  和中国电影的发源一样,“龙虎武师”最早也出身于京剧生行。1928年,《火烧红莲寺》上映,远近轰动,在引爆观众对武侠片的热情的同时,也带动了武侠片的拍摄狂潮——在此后的4年间拍摄的400多部国产影片中,武侠片多至250余部,而《火烧红莲寺》一拍就是18部,这样的续集量在今天也无出其右。大量武侠电影的拍摄,形成了对负责武打动作表演和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京剧舞台上的生行越来越多地涌入武侠电影领域,“龙虎武师”应运而生。

  通常一部武侠电影的拍摄,需要很多武师一同协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掌舵”的人,武师们就有可能无头苍蝇一样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于是,1965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的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了“武术指导”这个称谓,“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打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功夫武侠片大导演张彻将武指定位为负责电影设计武术动作及提供专业意见,奠定了武术指导的楷模”(摘自《功夫网》)。值得一提的是,《云海玉弓缘》的武术指导是刘家良,他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从武术指导迈进电影导演行列的第一人。虽然电影史上把任雨田称作“中国第一个武术指导”,但“武术指导”这个称谓及定位却是在1965年《云海玉弓缘》里才正式出现的。

  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中,武打动作片始终是我们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类型,也是中国电影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其独特的动作设计与表演成就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甚至影响了西方乃至整个海外的动作电影。而在这一部部酣畅淋漓精彩绝伦的武打动作电影背后,是一个个武术指导带领的武师团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慷慨奉献。但是客观地讲,在我们通常的电影传播、评价体系中,却没有给予对武打动作电影品质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批人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而只是安其所习地将目光聚焦在灯光下和银幕上。198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开设“最佳动作设计奖”,1985年更名为“最佳动作指导奖”;1995年台湾金马奖也终于设立了“最佳动作指导奖”;但是我们内地的各大电影节,这一奖项始终空缺。

  2013年,刘家良去世。出殡时,他的遗孀宣布其遗愿:捐出100万港币成立“刘家良慈善基金”,宗旨是帮助曾经为功夫电影做出过贡献如今却急需帮助的龙虎武师。不得不正视的是,该基金竟是目前第一个正式扶持功夫电影人的基金——其生存状况和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在伤残保障方面,内地武行面临着比当年的龙虎武师更困窘的状况,甚至连最起码的保险都成问题。

  虽然这一行当前路艰难,但还是有人能看到希望。去年一整年中国电影市场所取得的惊人的成绩,几乎可以对抗好莱坞,并且国产影片已经成为主导市场脉搏跳动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武打动作片在目前的国产电影类型中总是供小于求的。而在出产量更多的电视剧市场,有越来越多的题材类型需要动作、武术指导,而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武侠等类型。这对年轻一辈的武指而言,无疑也是一个饱含机遇的时代。与此同时,上至香港电影金像奖,下至研究学者,也开始真正有人为他们呐喊呼吁。而我们,不妨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为此,作为面向整个影视行业,全面关注业内各项动态的刊物,《电视指南》特别策划了这期专题。

  他们的生存环境如何?收入与付出是否成正比?他们是怎样设计动作的?一个武师要如何才能成长为武指?武指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一行危险性有多大?国内外武指有何区别?武指还有哪些发展空间?这一行当是否青黄不接?武指的这些“秘密”还不够引人入胜吗?

  文 兰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