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鸿亮:荧屏应有《北平无战事》这样的剧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闯关东,生死线,战长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15:48
“(关于《北平无战事》)我很骄傲。行业不管怎么样,它得存在。” ——侯鸿亮
2013年10月,《北平无战事 》新闻发布会上,刘烨、陈宝国、祖峰、倪大红、王庆祥一一走上红毯,很难想象这些人全在一部电视剧中出现。可真正让人震撼的是,剧中十分钟的时间里,相继出现了廖凡、焦晃、董勇、程昱、王劲松等面孔,而且没有一个人是来打酱油的。再看它幕后的阵容:编剧刘和平、导演孔笙、制片人侯鸿亮。刘和平自不必说,国内金牌编剧,孔笙和侯鸿亮这一搭配做的好剧品质也是有目共睹。这样的大阵仗,在中国电视剧近几年已是很少看得到。
“当一个巨大的存在,在一瞬间消失,不是土崩瓦解而是一堵高墙,历史在那边,我们在这边——献给公元1948至1949”,《北平无战事》与众不同的开篇定位决定了这部历史剧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故事基调。这是一部回溯国民党溃败前国共在社会各个层面决战的作品,它有历史剧的宏大叙事,但最终还是将偌大的政治风云,聚焦在当时国民党层层贪腐的史实上。编剧刘和平将1948年至1949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平铺上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故事环环相扣,过程又险象重生。但是从这些人、这些故事里,可以照见一个民族的忧患。
从制作水准上来看,不用质疑《北平无战事》的品质。“刘和平老师将这段历史写到了极致,孔笙导演把自己的导演功力按照剧本使到了极致。”侯鸿亮说。当然,把自己用到极致的还有侯鸿亮本人。这是一部拍出了电影质感的电视剧,在这部绝对看不到“拿起枪就打,看见敌人就抓”的历史剧里,编导和老中青实力派演员集结,成就了一部从人物到台词、从叙事到画面,是自我考验和自我考究的作品。
为什么要这么精工打磨一部剧?十分钟的镜头里就能出现五个以上大腕的戏,怎么做到平衡?刘和平花了七年的时间写剧本,他查阅了各种资料,把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和考究都写在这部剧里,鞭辟入里和抽丝剥茧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在电视剧筹备期前五年的时间里,有资方接了项目又退出,有制片人、导演接了项目又退出,这样一部剧,接下来无疑是自找压力。当侯鸿亮两年前看到剧本、决定接下来的时候起,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要打一个硬仗的准备。出于要做一部真正的好剧的理念和对刘和平剧本的尊重,侯鸿亮不仅接下来这个项目,还破釜沉舟把之前6千万的预算增加到过亿。从细节处斟酌,孔笙和侯鸿亮以及资方,整个创作团队倾尽全力让这段历史真实化。大家共同的方向,给《北平无战事》带来真正的曙光。剧中的大腕们出乎意料一起自降片酬参演,并且不在意戏份多少。让侯鸿亮很欣慰的是,《 北平无战事》演员片酬占到一个比较合乎电视剧制作的市场规则的比例上,让这部剧有了更多资金支持用于制作。
《北平无战事》的艺术品质,是依靠创作者们超越市场的勇气来完成的,不完全以市场行为为主导多少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早年前,侯鸿亮和孔笙就合作了《闯关东》《生死线》。后者同样是一部艺术深邃的抗战剧,但如果单纯从收视率的角度来看,它一定不全是为了市场的需要而做的,同样还有《北平无战事》。不完全以收视率论,但这部剧依然有强劲的收视势头,同时具备艺术观赏性和口碑影响力,作为不能简单的以“掀起收视狂潮”“每日话题冲榜”等这些现象词句来衡量其价值的作品,在当今的电视剧制作市场,真的很难得。
参演的演员将片酬砍到脚趾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还原一段历史。《北平无战事》讲述的是一段过去的历史,可这历史是面镜子,能照见我们这个民族至今深陷的泥潭。历史的车轮转了半个多世纪,剧中方孟敖、梁经伦这样的热血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困惑,今天似乎依然未解决。影视剧创作者们、投资人和演员们,能够选择这样一部作品来做,都是良心和诚意的体现。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北平无战事》是电视剧更是商品,它能够播出让大家看到,才是最后的成功。“荧屏不该全是《北平无战事》这样的戏,但不能没有这样的戏。”侯鸿亮说。
Q&A
专访侯鸿亮
播出已很骄傲
Q:《北平无战事》在你的眼里,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A:我和整个团队都是两年前开始接触这部戏的,从哪一个环节来说,我们都已经把它做到竭尽所能了,刘和平老师把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写到极致,导演孔笙用自己的导演专业把刘老师的剧本呈现到极致,我们呈现了所能呈现的东西。
Q:你自己呢?是否也做到极致?从接触到这个剧的剧本到最后决定拍摄,内外环境和心理接受度上是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A:当年这个剧的剧本就被大家关注,在两年前廖凡就曾把剧本给过孔笙导演,他觉得孔笙导演适合拍,当时孔导让他讲一下大概的故事,廖凡讲完孔导就说这个戏过不了(审查)。又过了半年,总局的一个领导打电话给我们,说《北平》是一部好作品,希望孔笙团队看一下。我当时挺排斥的,因为我们要拍《琅琊榜》。晚上我和孔导开始看剧本,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字你都舍不得看完,看了两集多,觉得在今天的市场碰到这样的剧本,真的太珍贵,于是确定了要拍。这部戏让我过了一把瘾。这个项目之前有很多历史,不单是投资的问题,起起落落五年后,才到我手上。作为制片人接一个项目首先要了解项目的前史,知道了曾经有那么大的机构要投资这个戏后来撤了,原来有那么牛的导演来拍也撤了,这让我们产生很多疑虑。我和孔笙是团队的核心,也没有圈里其他团队经常有的矛盾,我们认准了这个戏是个好戏,就尽力做了。
Q:刘和平对自己的故事构架和人物,有非常的坚持。作为制片人,你需要或者做了哪些妥协吗?还是坚持刘和平的坚持?
A:我曾经对刘老师说,五年里你找了那么多人,为什么那么久之后才找到我?我认为大家做事要找相近的人,《北平无战事》这个戏和我们(团队)的气息相合,编剧导演和我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作为业内的创作人,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拍好戏。当时最大的压力在于市场,不知道未来的市场会怎样,作为刘和平老师来讲,他已经尽可能地在剧本中把市场的意识放进去,比如谍战、儿女情长什么的,但他是文人,他对历史和戏剧的理解是不会丢的,但它一定不是纯粹的市场作品,一定是有文人风骨的东西。
Q:对于这部剧,你有没有觉得拍摄起来会艰难。
A:我做《北平无战事》,大家都替我捏把汗,说刘和平这么大一个腕儿,又这么大投资,你不觉得艰难吗?这个戏最艰难的是筹备,筹备完了就很顺利了。首先是大方向,看了剧本我和刘和平老师商量出我们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第二这部戏绝对不是几千万能完成的戏,它一定是过亿的。大家听到我们的建议都同意,为什么这个戏要投到那么多,理由是刘和平的剧本好,但拍摄很难,你需要调动所有部门来完成剧本所描述的状态,需要好的演员,最好的影像,所有的一切都是最高标准,自然资金就上去了,在这一点上大家能取得一是特别开心的事。
Q:那么演员片酬占到总投资的多少?
A:大概是总投资的一半。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戏都达到60%、70%,我们这个戏的比例是均衡的,《北平无战事》各部门的费用分配都是很科学的。
Q:如今剧已经播出,从大家的反馈来看,你觉得让你骄傲的是什么?
A:我觉得值得我骄傲的是这个戏播出,这个戏的表达和刘老师的内心比较像。
Q:当我们的影视剧作品在实现一种自我表达诉求和确立一种风格时,是否会有风险?
A:电视剧市场到今天,同质化的内容越来越多。不是说市场应该有哪些戏,不该有哪些戏,观众是多样化的。作品却不多样化,市场不应该都是《北平无战事》这样的戏,但不应该没有这样的戏,这个戏播出了有了不错的口碑,会让行业有触动,这个触动就是大家可以把自己沉下来,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完全是迎合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我去做什么,一味追随观众口味也并不是所有观众的口味。它的存在有它的价值,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荧屏再也没有《北平无战事》这样的戏,那么就是把喜欢这样的戏的观众踢出去了,这是行业的损失。
Q:“有价值的作品一定会被观众买账”这句话你是否有切身体会?
A:大家都在一定的游戏规则里,怕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去改变游戏规则的人。有些人天天说谎,有的人可以一辈子不说谎。孔笙导演是个一辈子不说谎的人,你问他,他觉得说出来可能伤害你那他就不说,但他不会编造。我们这些人,这一辈子也拍不了多少戏,每一部戏总希望能够留下来,可以和自己内心的东西相契合。你得找到自己拍这部戏的理由。单纯为了挣钱而拍戏我不排斥,这很重要,但是你要做这个戏,你还是要做好。这是这些年我们这个团队特别稳定的原因,就是大家都爱护自己的作品。我们其实可以走另一条路更加简单的路,比如拍完《闯关东》,我可以接着拍《闯关东2》《闯关东3》不会有任何问题。做完《生死线》,我可以接着拍战争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你内心对这种题材的表达还有没有?现在很多导演或者编剧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不断地拍同类型的戏,慢慢变成某一个类型最强有力的团队。比如和我关系很好的导演郭靖宇,他就很明白,他选择的是民国传奇这个类型里,在这个类型里他是国内做得最好的,他是用这样最不费劲的方式走到成功。但我们这帮人笨,我们做的戏没有一部是雷同的。郭靖宇拍民国传奇戏可以免审,他只要拍电视台就会买,但是他拍现代戏,电视台就会审就会看剧本,我面临的就是我的每一部戏电视台都要看剧本都要审。大家走的路不同,在这个行业大家还在干自己想干的事已经难能可贵了。
Q:如果以市场需要的收视率高的类型来做戏,最终伤害的还是观众。
A:整个传统媒体的电视台,大概只有HBO最坚持品质,因为它知道自己面对的目标观众是哪些人,而这些观众是广告商最喜欢的。HBO的年收益是29%,已经相当于一个游戏公司的收益。我们现在对于电视剧的评判标准不科学,其实广告商也清楚收视率不科学,但他们只有拿这个数据来衡量,如今的收视污染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行业判断作品形成很不好的影响。从来不要低估观众,有选择地来观看电视剧的人,一定是价值最高也是消费力最高的。
Q:由你担任制片人的《闯关东》《温州一家人》《父母爱情》似乎都不存在收视的问题。这个是你应该担心的问题吗?
A:首先电视剧是一个商品,所有的影视作品都要通过不同的平台让别人看,电视剧的商业属性比艺术属性要强,离开了商业性的传播,艺术就是什么都不是。我做的戏没有一个是卖不出去的,是因为我坚持个人表达和市场要有个平衡。
Q:《北平无战事》渲染气氛或情绪时的节奏,是否改变了观众观看习惯?
A:我忍受不了电视人专业不职业,镜头里打光打得人和白墙贴在一起,这种影像比比皆是,本来是个寒酸的人物,家里却小资;画面里男一号卖力地演,旁边的群演都走神,哪里都不对,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行业的不专业,传递到观众那儿,观众审美就朝着不好的方向走。我很骄傲的是,《北平无战事》里每一帧画面都符合观众审美,美剧、日剧、英剧最大的差距不是男一女一,而在配角、特约演员和群演上。有时我们为了获得最大利益,损失了审美,这个行业传递出来的如果不是更艺术、更美的东西,那你还传递什么呢?如果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的思考都没有,最起码在影像上传递美吧。习惯看恶俗的东西,最后我们整个国民的审美就会有问题。
Q:关于网友《北平无战事》战事片头的争议,当初你为什么要回应这个事?
A:我挺在意这个事的。行业对中国电视剧版权和创意的保护不够,作为我们,创作的借鉴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够构成抄袭。这个戏播出那天,所有电视台都没播片头和片尾,为这个戏奉献的人,我希望大家看到他们,网友说的那部片子我没看,但不管这个片头是谁做的,已经构成了事实,看到评价我和刘老师都挺难受的。网友对我们也很宽容,我觉得大家都在保护这部戏,不希望这个戏有不好的东西。
Q:关于《北平无战事》,让你记忆深刻的是什么?
A:当我提出来制作费要超过一亿的时候,大家都接受了,如果投资是6、7千万,我可能会放弃这个戏。出品方能够认同我们的创作团队,并且满足我们,给我们很大的空间,这是最满足的。剧中的每场戏都让大家看到明星精彩的表演,这是多高的要求,国产剧只有我们做到了。
Q:“一剧两星”新政实施,在预算和成本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A:一定会改变。但在我这儿没什么变化,控制肯定是有,你要考虑演员的片酬会不会带来市场的价值,但是天花板怎么打破,兰小龙做一个戏,他的天花板和一剧四星的天花板没区别。戏能得到市场的认同是根据市场的价值来核定。总局的意愿是好的,当然会加剧分化,让不专业的公司慢慢退出市场。
侯鸿亮
侯鸿亮,知名制片人,现任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部副主任。其代表作品有《闯关东》《生死线》《钢铁年代》《知青》《父母爱情》《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琅琊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