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之祖 崑仑山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龙脉,崑仑山,西游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2 12:59
崑仑山恰如中国的「脊梁」。它自西向东,穿越新疆、西藏和青海,伸入四川西北,将西部中国一分为二;而其所属的岩石系统继续向东绵延,至关中秦岭,至安徽大别山,将东部中国划作风土迥异的南方和北方。崑仑山承载着中国人汪洋恣肆的想像,让西王母、后羿、嫦娥、《西游记》的神话有了最为华丽的依托,也为此间漫长的历史披上一袭神秘的外衣。
神山、圣湖,冰川、河流,戈壁、草场,长风浩荡的无人区、转山的牧民、诵经的喇嘛……让我们走近大崑仑,探寻绝美的风景,感受迥异的文明,回归心灵的故乡。
认识崑仑山
面积
崑仑山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宽度则达到了130~200公里。总体来说,崑仑山西窄东宽,总面积大约5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地跨4省,即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崑仑山是新疆和西藏的界山,同时也是中国西部高原区与西北乾旱区的界线。
高度
恰如中国地势一般,崑仑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00~6,000米,总体分为西、中、东三段,其中西段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有3座,分别是海拔7,649米的公格尔峰、海拔7,530米的公格尔九别峰,以及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中段超过6,000米的山峰有8座,有海拔6,254米的乌孜塔格峰、海拔6,638米的慕士山、海拔6,920米的琼木孜塔格峰;东段著名山峰包括海拔6,860米的布喀达坂峰、海拔6,282米的玛卿岗日、海拔5,282米的巴颜喀拉山。
气候
崑仑山处在大陆气团的持续影响下,导致山区年气温和日气温波动巨大。在山的低层,7月份的平均气温可达25~28℃,最冷的1月份也不低于--9℃;但是山的上部以及处在西藏的地段,7月最暖和的温度却低于10℃,最冷的时候接近--40℃。崑仑山中段最干燥,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海拔较高处亦只有110毫米左右。但在东段和西段,气候较为缓和,有些地方年降水量可以达到450毫米。
动物
崑仑山区以及山南、山北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充分反映出气候和环境的差异。据不完全统计,仅青海省内的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多种,各种鸟类近300种。一些珍贵的动物由于数量稀少,备受瞩目,比如雪豹、藏羚羊、黑颈鹤等。被称为「高原勇士」的野犁牛喜欢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区,它们力大无穷,生性好斗,极耐严寒。其他野生动物还有白唇鹿、天鹅、雪鸡、棕熊、黄羊等。高原湖泊中的鱼类,最负盛名的当属青海湟鱼。
植物
崑仑山南北的高等植物有数百种,但由于气候的影响,大多是低矮的灌木。这些植物之所以长不高,是适应高原强烈隆起以及高寒环境的结果。仅青海省的野生植物就有约2,000多种,其中经济类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名贵药材50多种。在东段的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小片分布着天然森林。
民族
环境虽然严酷,但崑仑山一带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家园。这里生活着几十个民族,以青海为例,这里人口最多的几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据资料显示,青海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约为2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五成三;藏族占两成四;蒙古族占百分之一点七;回族占一成半;撒拉族占百分之一点九;土族占百分之三。
宗教
仍以青海为例。由于历史上青海处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交汇之处,人口往来较为频繁,形成了多种宗教共存的局面。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影响深远,寺院广布,玉树州囊谦县是全国寺院最多的行政县——这里人口只有6万,寺院却多达70余座。回族和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除此之外,道教在青海亦有传播,但信众不足10万。基督教、天主教信众更少,加起来不到2万。
崑仑神话
正如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所说:「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是一群木偶而已。」
希腊神话是西方世界最主要的神话体系之一,而中国神话总体分为两大系统,即崑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亦称蓬莱仙话),其中崑仑神话保存最完整,结构上也最具系统性。
崑仑神话中的主神是一位女神——西王母,她生活的神山即是崑仑山,有人将之比作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尽管许多学者认为神话中的崑仑山并非现实中的崑仑山,但在中国古人所能接触和想像到的名山之中,的确没有哪座山比地处大河源头的崑仑山更适合寄托如此瑰丽的想像。
崑仑之虚
《山海经.海内西经》上说,「崑仑之虚」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也是百神所居之地。此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搜神记.卷十三》记载,「崑仑之虚」四周深水,与世隔绝;此外,其山还被「炎火之山」环绕。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
《拾遗记.卷十》上说,崑仑山有「昆陵之地」,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距万里;山上有云气,从下向上观望,犹如层层城阙。
涿鹿之战
司马迁所作《史记》,开篇即是《五帝本纪》,并着重讲述了黄帝、炎帝与蚩尤的战争。先是蚩尤战胜了炎帝,而后炎帝和黄帝联手,在涿鹿之野击败了来自东方的蚩尤。涿鹿之战被司马迁郑重载入《史记》,而这场战役本身实际上充满了神话色彩,比如大战初期,蚩尤张口喷出滚滚浓雾,遮天蔽日,三天三夜不散,使黄帝的士兵迷失了方向;两军相持阶段,蚩尤眼看形势不利,召唤风神和雨神前来助阵,于是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涿鹿之野顿成一片泽国;黄帝见状,请来神女旱魃,所到之处,雨水消失,连旱三年……涿鹿之战以蚩尤大败、黄帝统一天下为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说,黄帝和炎帝都生长于今日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甚至还更往西,那里距离崑仑山不算太远。
大禹治水
大洪水时代最伟大的英雄是禹。禹的父亲名曰鲧。《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帝舜之时,洪水滔天,鲧不待帝舜之命,偷来「息壤」打算堵住洪水,未能成功,而帝舜也十分恼怒,令祝融将鲧杀死于羽山之郊。随后,帝舜令鲧之子禹继续治水。在《史记.夏本纪》中,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以疏导之方法治好了洪水。
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禹是羌人。「羌」通「姜」,而姜是炎帝的姓氏。古代羌人所居之地,就在青海崑仑山一带。
瑶池之会
大约成书于西周末期至东周初期的《穆天子传》是一本奇书,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姬满乘坐由八匹骏马所驾之车西巡的故事,宛如一部旅行记,在历史地理学上亦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此书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是周穆王在崑仑山之侧的瑶池与西王母的相会。此次相会的细节恐怕只有周穆王知道了,但《穆天子传》的片断记载还是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西王母国
西王母在后世(尤其是汉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道教中,她成了天宫所有女仙的领袖,住在崑仑山上,掌管长生不死之药,嫦娥与后羿的神话传说即与此息息相关。从翘首企盼穆王重来的痴情女子到道教全真道的祖师,西王母的形象转变可谓剧烈。
多数学者认为,西王母实际上是一个羌人母系社会部落王国,大约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5世纪,活跃在今日青海省崑仑山与祁连山之间,彼时它的名字叫西嫫或西母,后世称之为西王母国。「戴胜(头戴一种叫「胜」的首饰),虎齿,豹尾」实际上描述的是西王母国的首领——酋长或大巫师在祭神时的装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