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华美的崑仑文化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崑仑山,吐蕃,青藏高原
  • 发布时间:2015-01-12 13:12

  崑仑山一带发生过无数重大历史事件,比如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汉对羌人的征服、吐谷浑的一时强盛、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由于距离中原地区十分遥远,崑仑山的历史往往成为中原王朝历史的附属,但毫无疑问,崑仑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在史前时期。

  让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辉煌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绘陶器,它们蕴含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资讯。彩陶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而马家窑文化彩陶无疑是其中最华美的乐章。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诸如瓮、罐、瓶等数量也不少,其花纹多是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线条流畅,图案明丽。考古发掘显示,青海历史上第一批彩陶艺人即产生于马家窑文化时期,这些手工艺人分工明确,一些人负责制作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物,另一些人负责制作用于陪葬的冥器。

  柳湾彩陶现古人生活思想

  1974年春天,青海东部湟水中游的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意外挖出了一批彩绘陶器,在此之前,这些神秘的器物已在地下沉睡5千年,陪伴着埋葬于柳湾数千座墓葬中的主人们。随后多年,考古者在柳湾共计发掘了1,700多座古墓葬,出土了各类文物3万多件,其中包括1,500余件彩陶。

  事实上,通过各种途径被发现的柳湾彩陶已经难以计数,如今的柳湾彩陶博物馆里,收藏着至少2万件彩陶,这些彩陶造型多样,制作精美,俨然一个「彩陶王国」。柳湾的诸多彩陶中,一个人像彩陶壶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被誉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体塑像,而且还具备男女两性混合的特征,其内涵使人迷惑不解:它象征着生殖之神,还是仅仅是对多子多孙的祈盼?除此之外,柳湾彩陶中亦包含许多意义难以解读的符号,越发让人对这片土地充满好奇。

  青海彩陶中,另有一件器物堪称国宝,在同德县班多峡西侧的黄河冲积台地上,考古者发掘出了一个彩陶盆。盆在彩陶中数不胜数,为何这件彩陶盆被誉为「国宝之冠」?答案就在盆上的彩绘图案中——在陶盆内壁上部,有两组舞蹈人像,他们头饰宽大,下着裙装,牵手共舞,其鲜活场面如在眼前,盯着他们,似乎能听到整齐的节拍声。

  彩陶记录了史前时期人类(很可能是古羌人)的生产、生活,并且以抽象当然也不乏相对具体的的图案表达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对于研究史前文化弥足珍贵。

  岩画记载历史文明

  另一种珍贵的史前遗迹,是岩画。岩画是先民以石为刀,在石头上或凿刻、或磨制出来的画面,用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是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从柴达木盆地至可可西里边缘,有一条无数岩画组成的绵延千里的岩画长廊,它们生动地记录了崑仑山一带早期文明的图景,其中最典型者,当属野牛沟岩画和卢山岩画。

  野牛沟岩画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得乡西北约70公里处的崑仑山脚下的野牛沟中,整个沟里有大约200个岩画形象。野牛沟岩画中有各种动物形象,包括牛、鹿、骆驼、狼、豹、鹰等等,从中可以看出,野牛沟一带在过去不仅是牧人们理想的牧场,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的繁衍之地。野牛沟岩画系用铁制工具打凿而成,多为垂直通体打击。岩画中犏牛驾车的凸凿平面图形,其凿刻方式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卢山岩画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江河乡卢山山丘上,古老的柴达木文化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得以显现。卢山岩画所在的山丘海拔3,800米,相对高度约40米。岩画散布于南山坡上的30多块花岗闪长粉岩岩石上。卢山岩画中有很多动物,而动物又以牛和鹿居多。牛的形态有被狩猎的牛和单独的静态的牛,岩画作者显然对牛的形象作了夸张处理,突出了其长长的尾巴。卢山岩画中有4幅刻制精细的狩猎图,狩猎方式包括车猎、单人猎、围猎等。卢山岩画最大的画面约20平方米,上面有158个个体形象;最小的岩画只有数厘米,画上仅有一只动物。卢山岩画历经数百年,其刻制技法主要有垂直击打法和阴线轮廓勾勒后施加以磨光法两种,线条十分流畅。

  值得注意的是,广泛分布在崑仑山南北的众多岩画,其内容并非只反映了史前时期的生产与生活,还有历史时期的许多内容,也就是说,它们以图画的形式弥补了文字历史的空白。比如野牛沟岩画中除了动物,还包含有藏传佛教的经文;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怀头他拉岩画中亦包括南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的游牧生活;天峻县的鲁芒沟岩画中,更有从事长途贸易的驼队的形象,这些骆驼头朝向一致,彷佛正在茫茫大漠里列队行走。

  地理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崑仑山地区先民对草原和游牧时光的热爱,对严酷环境的主动适应,如基因一般在这片高原上传承,个性鲜明。

  吐谷浑谱写传奇

  2006年,我和郑云峰先生一起,沿着古代「吐谷浑道」的走向,寻觅吐谷浑这个草原王国的踪迹。吐谷浑本是一个人名,出于辽东鲜卑,后来因为内讧而远走青藏高原,并在崑仑山南北扎下根来,建立了一个地域辽阔、立国长达350多年的草原王国。原本,我以为这个草原王国不过是一个蕞尔小国,逐水草而居,文化落后,不曾想,他们竟然依靠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通过管理「吐谷浑道」上的东西方贸易往来而大发其财,而且向慕汉文化,贵族们文化水准很高。

  自先秦直至明清,崑仑山南北建立过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中原王朝亦曾在此建立实际统治,但我对吐谷浑这个「移民」而来的草原王国始终心怀好奇。他们从辽东远涉而来,不仅迅速适应了高原的地理和气候,也秉承了这片高原赋予人的特质,虽然屡遭大国之兵伐,却如牧草般顽强,如野犁牛般勇猛,书写了一段令人慨叹的传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