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看得懂的故事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敦煌,佛窟,丝绸之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2 15:08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石窟与壁画艺术闻名于世。其内容覆盖历史、民族、宗教、音乐、艺术、文学、舞蹈……随便一个话题都能跟你说上千年。莫高窟不是每个洞窟都开放,参观时间也很仓促。最近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的「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览,不单原大复制其中3个洞窟,让你如置身现场一样,还有一系列彩塑、临摹壁画同场展出,部分壁画更与香港五、六十年代生活息息相关。至于互动区让你从各方面拆解敦煌密码,教你捉得到,摸得透。看完展览再去莫高窟,保证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欧洲的唯一通道。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敦煌曾是华戎交会的都市,从名字「敦大也,煌盛也」足见她的地位与规模。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而改称莫高窟。另外亦有言为「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何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修建洞窟?可以把时间回到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当时有个名叫乐尊的和尚路过此地,忽见山上金光闪闪,似有千佛显现,于是认定这就是佛家的圣地,他决意四处募捐,开掘了第一个石窟。后来北魏、西魏和北周统治者均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大力支持。隋唐丝绸之路的繁荣,更是莫高窟兴盛时期。商旅纷纷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求旅途平安,一直延续到元代。
据载,石窟数量曾达千余个,至今在敦煌地区的石窟区包括了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和五个庙石窟等。单是在莫高窟的就有700多个,对留有壁画或塑像的洞窟而安排编号的,目前有492个。
宋元以后,海上丝路开拓,陆上丝路逐渐衰落,到了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明政府迁移沙州(即敦煌)百姓于肃州境内,并划嘉峪关自守,曾经显赫一时的国际大都会从此被孤悬关外,荒废达二百年。莫高窟的辉煌也始乎被埋于大漠之中。
真正让莫高窟再次进入人们甚至是国际的视野,是为1900年。当时从湖北流浪至此的王圆籙道士定居于此,他意外地发现了16号洞窟甬道北壁的「藏经洞」(17号窟)。当他请人清理甬道积沙后,发现北侧壁上有裂痕,裂缝后还有小门,洞室里堆满了各种各种古代的写本和印本的经卷;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和各类官私档案共约近五万卷,其中佛经约占近90%,此外还有各种佛像绢画、供养绢画、佛幡及各种铜、木佛像等。
藏经洞的发现不单改变了这位道士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莫高窟的命运。
复制洞窟1:1
自从乐尊和尚在敦煌开凿第一个洞窟以来,营造洞窟一直延至元代。现存已编号的洞窟有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又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盘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还有一些佛塔。但由于保护及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洞窟都对外开放的。是次展览按1:1比例原大复制了其中三个洞窟,并备有手电筒照明工具,更不限逗留时间,让你在现场看到够!
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亮点:敦煌第一窟
此窟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时期,是莫高窟现存时代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属殿堂窟。殿堂窟的空间较大,在窟中央设中心佛坛,在坛上塑像,佛像背后有背屏达于窟顶。正壁(即西壁)中央为交脚而坐高3.4米的弥勒菩萨像,坐于双狮座上。左右两壁(即南壁、北壁)的上半部分别开凿两个阙形龛及一个双树龛。阙形龛内塑手印各异的交脚菩萨;双树龛内则塑思维菩萨。两壁下半部则绘壁画。北壁绘有本生故事壁画,描绘了释迦尼前生无数世的种种善行事迹,南壁是四出游门,讲述释迦牟尼一生的特殊经历。
敦煌解码
洞窟正壁的弥勒菩萨像,左手施与愿印,表示满足众生的心愿。菩萨头戴化佛冠,曲发披肩,穿西域式的服饰,上身半裸,下身束裙,戴臂钏胸饰。面相丰圆。下裙紧缚双腿,以贴泥条和阴刻的方法表现出衣服褶皱和起伏。这种于突起的衣纹线上施阴刻线法见于公元四、五世纪的犍陀罗(即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雕刻。它体现了早期敦煌石窟中的西域佛教艺术元素。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亮点:初唐代表洞窟
此窟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是敦煌少数有明确建窟年代的洞窟,为敦煌望族翟氏所建,故又称为「翟家窟」,也是初唐的代表性洞窟。
此窟属覆斗顶形殿堂窟。南壁绘西方净土变;北壁绘药师经变描述了东方净土世界的情景;东壁窟门两侧绘维摩诘经变。这种在洞窟的两侧壁面相对表现西方净土世界与东方净土世界的格局,是唐代前期洞窟的典型布局形式。佛龛内现存五尊菩萨像,以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分列迦叶及阿难二弟子及两尊胁侍菩萨,这些塑像都经过后代重修,当中只有弟子迦叶像基本保留了初唐时的风貌。五尊塑像后绘有佛陀其余八个弟子,加上迦叶像及阿难像,正好组成佛陀十大弟子。
敦煌解码
南壁绘西方净土变,描绘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景,是莫高窟出现最早、场面最大的净土变;北壁绘药师经变描述了东方净土世界的情景,为首次出现於唐代洞窟的药师经变。东壁窟门两侧绘维摩诘经变,画中主要描绘维摩诘在病中与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展开辩论,阐述大乘佛教的理论。
莫高窟第3窟 元
亮点:元代晚期石窟
这是展览中最细的一个洞窟,走进其中,约能容纳5、6个人。属于元代的洞窟只有十个,此窟为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如今已不再开放。覆斗顶方形窟,四壁均以观音为内容。南北两壁各有一铺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东壁窟门两则则绘有散财观音及净瓶观音。西壁佛龛两则均画有造型衣着不同的菩萨。此窟画工技艺超凡,擅长运用各种线描塑造观音形象。此窟可说是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
敦煌解码
敦煌壁画一般都没有留下画师姓名,此窟却有画家题记:甘州史小玉笔,疑为甘州画工史小玉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前后所作。
壁画大千世界
莫高窟保存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纥、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若把这些壁画以一平方米横向排列,长度可达45公里,难怪莫高窟又被喻为「墙壁上的图书馆」。可惜是部分壁画早已不复存在,幸好有一批一生奉献给敦煌的画师临摹了其中的壁画。这次展览选作中更有第一及第二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及段文杰的临摹真迹,弥足珍贵。
九色鹿本生故事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 北魏 常书鸿临摹
故事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的种种事迹,以横幅连环图形式出现,话分两头地描绘了九色鹿(释迦牟尼的前生)曾救起溺水之人,怎知被救者因利忘义,并带领国王前来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豪无畏惧,指斥溺人忘恩负义。国王因此大受感动,下令全国禁捕九色鹿,而溺人因背信弃义而全身长满毒疮而死。
本画面的中央部分正是九色鹿向国王指证溺人的画面,正是故事高潮所在,更突出了九色鹿的正气澟然。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
莫高窟第130窟南壁 盛唐 段文杰临摹
研究供养人是莫高窟的重要内容。此供养人标题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即天宝十三年(753年)前后出任晋昌邵都督的乐庭瓌夫人。由右依次排列为都督夫人,她的两位女儿及九名婢女,人物按身份阶级比例亦有所递减。夫人高髻上簪花,并有钗梳穿插发间,身穿织花石榴红裙,肩披薄帛。身后的女儿前女梳高髻后女戴凤冠,分别穿上绿裙和黄裙,一看便知是名门望族。至于身后的婢女也按年龄结出不同发式,但人物无论是主人还是奴婢,都是曲眉丰颊,体态丰满的唐代女性形象。
值得一提是此原壁画已受严重破坏,经段文杰先生在大量研究唐代服饰基础上复原临摹此画。
敦煌解码
供养人即通过资金开凿石窟,修建佛像等弘扬佛教教义的信徒,如今赞助莫高窟数码化复原项目的善心人士也有现代供养人的意义。
反弹琵琶乐舞图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 中唐 吴荣鉴临摹
这是一幅家传户晓的敦煌壁画,就连敦煌市中心都立有一尊以反弹琵琶为造型的雕塑。壁画以观无量寿经变下方的中央舞乐场面为临摹范围。中央舞者左手高举琵琶并置于身后,右手则反手弹奏,如此高难度的反弹琵琶的舞蹈姿势,展现精湛的舞艺,亦无人能及。至于舞者两边各有3位演奏者,各持不同乐器,左边由下至上分别为拍板、横笛、鸡娄鼓及鞀鼓;右边由下至上分别为琵琶、阮及箜篌。
炽盛光佛、九矅、二十八星宿与黄道十二宫图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 元 李月伯、霍秀峰临摹
如果说敦煌壁画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此幅壁画可说是最佳例证。炽盛光佛乘坐高轮牛车,九曜星神簇拥而行,但如今能辨认的便只有金星、火星、土星、太阴星、太阳和罗睺等六曜。画的顶部有象征二十八宿打扮的文官,至于半空中的圆形内则有象徵黄道十二宫的图像。由左至右分别为金牛宫、室女宫、白羊宫、魔羯宫、天秤宫、双子宫、巨蟹宫、天蝎宫、双鱼宫。中国的二十八星宿与西方的十二星座同处一幅壁画,是描绘中、西方天文学题材的唯一。
彩塑零距离接触
敦煌作为中西文明的交汇处,来自印度、中亚,甚至欧洲的商贾、僧侣穿梭往还,频密的文化交流,对历朝彩塑艺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492个洞窟内有2,000多尊彩塑,无论是造型、技巧等,今日看来依然巧夺天工。是次展览的彩塑临品均经过精挑细选,保证大饱眼福!
西壁佛龛彩塑临品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塑像:张利军、李林临摹
此群体彩塑被认为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一铺彩塑。7个造像形神俱备,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中间为温和慈祥的释迦牟尼佛陀,佛左侧为老持成重弟子迦叶,佛右侧为美男子小弟子阿难,两弟子左右分列胁持菩萨,姿势妩媚,修长的身体中均呈「S」的造型,而南北天王均表现强悍怒目的威严。
信徒只要在窟龛前正中跪拜时,每尊彩塑都像慈悲地凝视着自己,像佛陀怜悯苍生一样。
坐佛像
莫高窟第259窟 北壁东侧北魏 杜永卫临摹
凡人习气太重,往往定力不足,难以进入禅定的状态。禅定即佛教徒通过集中精神,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的悟解。此尊禅定佛,坐姿轻松,神态自若,一点也没有坐禅的寂寞与禅修的难辛,反而有种参襌悟道后得以平静的喜悦。值得一提是此佛像衣饰雕刻摺纹随身体起伏自如,像薄纱透体,属于「曹衣出水」的艺术风格。
敦煌解码
「曹衣出水」是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而命名。
涅盘佛像彩塑临品
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涅盘像:杜永卫、李林、王堃临摹
佛教相信人与死亡并不遥远,思维死亡是人生必须的课题。此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时期。原像长15.8米,头部长约3米。洞窟中心以大型彩塑涅盘佛为中心,背后为涅盘经变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涅盘世界,亦开创了以涅盘为洞窟主题的先例。涅盘佛像双目半闭,咀含笑容,神情安详,枕右手而卧,左手轻按于身上,毫无凡人临终时的痛苦与挣扎,深刻表现了「寂灭为乐」的境界。佛像背后的涅盘经变图,表达了各人对佛陀寂灭的反应,南壁为众弟子举哀图,北壁为各个国王、王子们的举哀图。王子当中包括了吐蕃王、汉族皇帝及穿西域王公大臣装束的人物,均表现了信徒极度悲痛的哀伤。
敦煌解码
涅盘并不等于死亡,涅盘即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不生不灭而得的永久极乐。
敦煌壁画与香港风情
敦煌远在离香港3,000多公里外的大漠,原以为壁画内容不外乎用宗教说佛,道人向善,实情这些壁画却保留下了古人生活风貌。内容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雨中耕作到骑马打猎,蹴鞠击剑到秋千拔河,音乐舞蹈到市井百业,是活生生的中古社会风情画,其中劏猪肉、磨刀、结婚、摆酒、下棋、饮茶、洗头等壁画与香港五、六十年代生活如出一辙,让人倍感亲切。
挽牛犁地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敦煌壁画有不少代农业耕作程序。这幅描绘了农夫在田地上拉着牛只犁地,这些熟悉的场景,跟香港五、六十年代新界农耕的情况是不是很像呢?
僧人洗头
莫高窟第146窟 五代
敦煌壁画中不仅有净齿图,还有洗头、沐浴的场面。如莫高窟146窟有一僧人在有高足的器皿洗头,且榜题亦有「洗头」二字。礼佛自要讲究清净,所以供养佛、菩萨都要沐浴更衣,这些生活细节都不知不觉成为莫高窟壁画题材。
下图为50年代香港孩童俯身洗头的情景。食水短缺是香港50及60年代面对的严峻问题。政府为了呼吁市民节约用水,更试过四天只供水一次。要悭水分分钟一盆水几个小孩用,这种洗头方法也是今日随时能用花洒淋浴所难以想像的。
撒网打渔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出自296窟善友太子本生故事,太子出门见渔夫张网捕食,被捕的鱼奄奄一息,渔夫告诉太子只有捕鱼才能活命,太子怜悯众生,求父王打开国库救济穷人。昔日为渔港的香港,大部分人都以捕渔为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渔民仍占了香港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香港仔一带便曾是著名的渔民社会。
磨刀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图中两人合力磨铡刀,由于铡刀较大,一人要双手合力,而另一人为磨石淋水。此与香港60年代磨刀匠手工艺很像。由于当时生活水平不高,一般家庭都会十分珍惜日常生活用品,不论是砂煲罂罉、刀具等,都会想办法修补重覆使用。直到80年代,我还试过在旧式公屋见到磨刀匠挑着一副肩担,沿着走廊喊起:铲刀,磨胶剪!相信如今这种行业早已消失了!
古代肉坊
莫高窟第85窟 晚唐
这是出自楞伽经变的序品,却满有生活气息。其中屠夫在案上砍骨砌肉,肉铺上挂满了新宰的肉,案下却是待食残骨的狗,这跟香港的街市肉铺真有几分相像。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敦煌―说不完的故事
地点: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
日期:即日-2015年3月16日(逢周二闭馆)
门票:港币$20(逢周三半价)
查询:21808188
敦煌百年大事记: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王圆籙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并不知道洞内物品的重要价值,私自取出部分经卷、绢画等,分赠地方官绅,是为敦煌文物流失的开始。
1907年,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以四块马蹄银从王道士手中买下了24箱经卷文书,以及5箱绢画和丝织品等。1914年再次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购取了570余件敦煌文献等。
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以500両白银买了近万余件藏经洞的经卷、印本和组画等。
1937年,李丁陇时任西安中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一人往敦煌探险,并临摹近百余幅敦煌壁画,并在兰州、西安、重庆等地举办「李丁陇敦煌壁画临摹展」,开始了中国画家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序幕。
1941年,张大千看到了李丁陇的临摹,对莫高窟极之向往,他举家前往敦煌,并在1941-43年间临摹石窟壁画达276幅,43年又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多次举办临摹展览,引起极大回响。
1941年,在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参观莫高窟后,见莫高窟满目疮痍,极度忧心。提议将莫高窟收归国有,建立保护机构以保护和研究敦煌文物艺术。在他的倡议下,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赴敦煌考察。
1944年元旦,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由常书鸿任首任所长,在极度艰辛的环境下,终开始了石窟保护、整理、修建临时栈道、研究、维修等工作。
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始了更有组织的保护和研究。1962年,文化部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莫高窟抢险加固工程,至1984年,已进行了四期加固工程。对于大量壁画脱落、起甲和酥硷等病害,也开始了采取一系列方法保护。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改名为敦煌研究院。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3年,开始构思以数码化技术保存各洞窟的壁画和塑像。
2000年,藏经洞被发现的一百周年。
2010年,正式提出为其管理的167个重点洞窟,涉及面积23,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实施高解像度数码化。
守护敦煌三代人:
常书鸿(1904-1994年)──敦煌守护神
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的常书鸿,油画早已卓然成家。1935年,依旧是一个深秋踱步巴黎街头的平凡日子,31岁的他路过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本由伯希和编辑的《敦煌图录》画册,一翻竟是数百幅敦煌石窟和塑像的图片。常书鸿大为震惊,做梦也没想到,国内居然有这样的艺术宝库而没人知道。他毅然放弃了本来舒适安稳的留学旅居生活,1936年带着妻子与儿女回国。他的一生也从此改写。
结果,他的妻子因受不了艰苦的生活而离开了敦煌,并留下了一对儿女。
1943年,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推动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常书鸿担任主任委员,并自告奋勇去敦煌筹备研究所成立的事项。1944年元旦,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担任所长。1945年,国民政府撤销敦煌研究院,常书鸿不得不前往重庆周旋。由于停止拨款,他连去重庆的路费都没有。他不得不卖掉了仅存的从法国带回来的物品,衣服、床铺,连他心爱的马靴都变卖了。因为,他已把一切交给敦煌。此后,他将洞窟、塑像统一编号,为后人研究提供极大方便,并曾对一部分损毁的壁画、塑像等进行修复,亦曾大量临摹。赵朴初盛赞常书鸿是「敦煌守护神」。如今,这五个字镌刻在常书鸿位于敦煌研究院公墓区的墓前。他的墓隔着大泉河与莫高窟九层楼相望,生死守护莫高窟。
段文杰(1917-2011年)──临摹之最
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将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带到四川举办展览。当时仍在重庆国立艺专学习的段文杰特意走了30里山路来观看,第一天竟然没买到票。死心不息的他第二天又去了,站在画前,激动异常。看到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后,他像着了魔。1945年,一毕业的他便与三位好友,义无反顾直奔莫高窟。从此与老家阔别多年,1956年当段文杰回老家探亲时,儿子已经12岁了。
段文杰一生致力于敦煌学研究,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敦煌壁画临摹和敦煌艺术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先后独立或与他人合作临摹历代敦煌壁画380余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敦煌工作期间,段文杰主持创办了国内外第一本敦煌学定期刊物《敦煌研究》,并先后主持举办了1985年、1987年、1990年、1994年四届敦煌学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樊锦诗(1938年-)──敦煌女儿
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不单外表有点像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就连性格都跟林郑一样「好打得」。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樊锦诗在大学时曾到敦煌实习,莫高窟早就把她迷住了。63年毕业以后,在康庄平坦的大城市与崎岖艰辛的大西北之间,她再次来到了当时没电没水更没车的莫高窟。67年与大学同学彭金章结婚,婚后丈夫留在武大筹建考古专业,而她却离不开敦煌了。她的第一个儿子在敦煌出生时,丈夫还是千里迢迢从武汉赶来。后来即使是两个孩子的妈,一家四口依然长年分散居在4个地方。直至1986年,丈夫被调到敦煌研究院工作,一家分开20多年的生活得以团聚。她说如果不是丈夫与家人的无限度忍耐与支持,她可能早就离开了敦煌。
40余年来,樊院长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也是最早提出利用电脑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永久保存的「数字敦煌」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