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神灵 让世界变得更好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崇信,神灵,崑仑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2 13:09
崑仑山一带虽然气候恶劣,但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此地繁衍生息,羌、吐谷浑、鲜卑、吐蕃、党项、蒙古等族都曾有人在这里生活。艰苦的生存条件造就了他们超常的生存能力,促使他们化解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与此同时,他们又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祈求得到神灵的庇佑,神话和信仰便应运而生。
在青海漫游的岁月,我终日被这片土地上信仰的力量所感动。无论虔诚诵经的僧侣、磕长头的转山者、六月会上插口釺的少年、刻制玛尼石的手工艺人,抑或青藏公路上的护路工、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神山的异国旅人,眼中都闪现着虔敬的光彩。我曾经在塔尔寺访问一位藏民:为甚么要磕长头?他说: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祭「拉则」神胜利了
表达信仰的方式有很多种,祭拉则、煨桑、转山、祭湖、晒佛……宽厚博大的崑仑山见证了这片高原的荣光与伟大。初入藏区的旅人常常被山间随处可见的「拉则」所吸引,摄影师们也往往不吝惜快门,将一路所遇的大大小小的拉则一一拍摄下来。藏语中的「拉则」即蒙古语中的「敖包」,意指「山头」或者「山尖」。拉则用石头、泥土等堆砌而成,上面插着系有各色经幡的竹竿、木棍、长矛、长箭等。当山风拂过,五色经幡随风而舞,猎猎有声,顿时将人置入一种神秘、崇高的氛围之中。
拉则一般建筑在藏区的山口、山坡、主峰或边界等处,它既是神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指示方位的作用。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区,祭拉则的活动十分隆重。祭拉则之前,家家户户都需准备好哈达、木箭、煨桑的香料、「隆达」(即「风马」)、糌粑等物品。当天首先要举行煨桑仪式,人们在嫋嫋桑烟中围着「拉则」煨桑台顺时针方向绕行,同时把备好的祭品投进煨桑台,并吹响海螺,或者鸣枪。而后,空旷的山间草原上响彻「拉加洛」的呼喊,天空中隆达纷飞,祭拉则的仪式到了高潮。最后,人们要把准备好的木箭插在拉则上。
「拉加洛」,汉语意思是「神胜利了」。
文化学者王鲁湘先生如此解说这一声「拉加洛」:「神胜利了,这是人的悲哀吗?不是!主动地而且虔诚地承认神在雪域高原的第一性,人的第二性,不是人的愚昧、无能,而是一种谦逊的智慧,可持续生存的智慧。对所谓神明的尊重,其实就是对雪域民族自然的尊重,说到底,也是对人类自己家园的尊重。神胜利了,不是愚昧,而是觉悟。正是这觉悟,雪域高原才可能成为人类的家园之一。神胜利了,人没有失败。」
煨桑净化心灵
在藏区,煨桑与祭拉则一样,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仪式,不仅重大活动或特定节日开始之前要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寻常生活中煨桑仪式也必不可少。在藏民心目中,煨桑仪式是神圣的,那些通过燃烧植物、五谷产生的芳香之气四处弥漫,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净化自己,也只有这样的自己才能获得神灵的眷顾和保佑。
煨桑仪式开始时,须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僧侣的诵经声中登上煨桑台,点燃松枝。继而螺号鸣响,烟雾升腾,人们有的骑马,有的步行,一边围绕煨桑台顺时针方向而行,一边把五谷、白酒、糖果等供品或者哈达投向煨桑台。接下来,人们念诵着赞颂诸神的祭文,向空中抛撒隆达。隆达飞舞,遮天蔽日,人们开始高呼「拉加洛」,宣告仪式的结束。
每一种仪式都要求参与者的虔诚,而有些仪式会格外强调参与者的执着与耐力,就像苦修,它要求人们通过肉体的磨炼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升华,比如转山。
转山磨炼肉体意志
转山就是围着神山右绕而行,这是藏传佛教信徒向自然、神灵表达敬畏和虔诚的一种仪式。对有些人来说,转山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转山的形式有多种,可骑马,也可步行,有人甚至以磕等身长头的方式转山。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转山时都必须遵守「右绕」而行的基本仪轨,就是围绕着佛像或佛塔向右旋转行走,这是受了印度民间风俗的影响。印度人以右为尊,右绕表示赞叹、随顺,左绕则代表反对、对抗的意思。
作为雪域四大神山之一,阿尼玛卿地位尊崇至极。因为佛祖释迦牟尼生于马年,而阿尼玛卿山神也属马,铁马年生辰,所以每逢马年,特别是藏历铁马年来阿尼玛卿转山,转一圈就相当于转了13圈,会增加12倍的功德。
祭湖祈求神灵保佑
青藏高原上有很多大山大湖,每一座山都有众人朝拜的山神,每一个湖泊也都有万众顶礼的湖神。就像转山一样,祭湖同样是藏传佛教信徒向神灵表达虔敬感谢之心,并祈求神灵保佑的神圣仪式。
祭湖的仪式既繁琐又神圣。在祭湖之前,需制作宝瓶,里面装以金银铜铁、五色粮食及各种草药。五色粮食要求严格,不能掺杂豆类;而草药不能有麻醉作用,也不能有毒性;此外,任何肉类都不允许放进宝瓶之中。制作宝瓶必须由寺院完成,群众不能自行制作,他们只需把准备好的金银铜铁、五谷和草药清洗干净,交给寺院即可。僧侣在装宝瓶时需诵经,封口时亦是如此。当所有宝瓶都装好、封口之后,要整齐地放在一起,再由僧侣至少诵经7日。
祭湖仪式在一个月后开始。人们把经过寺院加持的宝瓶运到湖边,僧侣们则继续诵经,庄重告知湖神:祭湖仪式即将开始。随后,在事先严格选定的投放地点,僧俗群众一边念诵经文,一边争相把宝瓶投入湖水之中。人们认为,那些把宝瓶投得远,或者所投宝瓶下沉得快的人,更容易得到湖神的庇佑。
晒佛弘扬佛法
藏族全民信教,几乎所有重大仪式活动都有寺院僧侣参加。在郑云峰先生所拍摄的反映青藏高原宗教信仰仪式的大量照片中,「晒佛」的内容不仅宗教意味十足,而且颇具观赏性。事实上,藏传佛教正是通过晒佛仪式,让芸芸信众瞻仰佛容,达到弘扬佛法的效果。
在每年农历四月和六月的两次大法会上,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晒佛仪式。塔尔寺所晒「大佛」,实际上是一种巨幅堆绣佛像,长、宽各有数十米,从山顶一直伸展到山腰。
这种巨幅堆绣专供寺院举行法会「展佛」(俗称「晒佛」)所用,制作起来,往往需要数十人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巨幅堆绣的画面除突出一尊主佛像外,周围还要绘制数尊乃至数十尊佛、菩萨、护法神,以及飞禽、走兽、水波、云纹等图案。巨幅堆绣制作难度极大:首先要经过精确的构图和计算,把一幅几百平方米或几千平方米的大画分为几十张或上百张草图,如有丝毫差错,就会前功尽毁,必须重来;其次,堆绣艺人在制作和拼贴时,必须做到严丝合缝;最后,堆绣艺人在为佛像的肤色、服饰、装饰物选料或者搭配色彩时,必须通盘考虑,兼顾细节与整体,否则就会使作品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在青海省同仁县的吾屯村,我曾肃立于一个堆绣作坊内,注视堆绣艺人缓慢而细腻的劳作,整个下午,他的画笔没有离开过一片细细的叶子;我也曾在一个普通人家目睹全家老少齐上阵,制作巨幅唐卡以敬献寺院——那幅唐卡约有两层楼高,全部画面均以人造珍珠串缀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