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声音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台湾,邓丽君,音乐
  • 发布时间:2015-03-05 15:12

  每个人的成长记忆里都有听歌的经历,每首歌也都有将人打动、折磨与留作纪念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末上世纪80年代初,邓丽君的歌声飘过了台湾海峡,吹皱了大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

  1987年,随着台湾解除了实行长达38年的戒严令,《邓丽君自选歌曲225首》首度在大陆发行,一时间,到处都在播放着她的歌曲。“邓丽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抒情方式。“歌星”这个沉睡了将近30多年的概念再次如火焰般地升上了天空,成为大众的情人和膜拜的偶像。

  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那个时期每年流行音乐的风向标。1984年香港歌星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被广泛传唱,便是一例。

  1986年5月北京工人体育馆里,108名来自全国各地通俗歌手们参加的“让世界充满爱”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自此盛行一时,它也成为改革开放后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首次亮相。也是在这场演出上,北京爱和管弦乐团的专业小号演奏员崔健演出了自己创作的歌曲《一无所有》。

  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最引人注目的高峰和兴盛时期应该是1988年,全国刮起了“西北风”。那一年最热门的句子是“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能代表那一年的歌曲自然就是《黄土高坡》和《信天游》,田震、那英便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1989年被称为“引进版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叫《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的电视专题节目,姜育恒、小虎队、东方快车、张雨生、王杰给了那个时代的大陆青少年极大的震撼,他们的歌曲迅速在校园内传唱,他们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原创音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992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引进了歌手签约制度,最早兴起了“包装”的术语,出现了第一批“包装”歌手,毛宁和杨钰莹则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城市化、卡拉OK化,更加抒情优美,也更加含蓄的原创流行音乐扑面而来。

  1994年的那个夏天,一把木吉他,一张教室里最常见的木椅子,一首高晓松的好歌,和同样有着木吉他质感声音的老狼,成就了校园民谣的辉煌。同年,“魔岩三杰”在香港的演唱会更被看作是内地流行音乐对港台流行音乐的一次叫板。

  内地“校园民谣”以及“北京摇滚”的交替前行,在这一时期错落有致地填补着内地流行音乐的缺陷。而大批内地歌手南雁北飞,也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个突出的现象。

  新世纪开始,网络歌手的昙花一现,让原创音乐好像走进了死胡同。刀郎一时间横行天下,以庞龙为首的泡沫流行浮夸并且虚假繁荣。

  许巍、郑钧、汪峰这些从摇滚乐过渡过来,从“地下”破土到“地上”的明星有几多力不从心,经常引起“口水”的郑钧可算是最好的参照。

  说不清是倒退还是进步,在层出不穷的“选秀”新人推动着的娱乐圈,人红歌不红早不是新鲜事,留在记忆里的可能更多的是以各类农作物命名的粉丝们的名称。

  文/扣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