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是个很尴尬的年纪,接近90后,却少了一分新潮怪异,说是80后,也往往没有80后70%的记忆,所以当大家还在唱着“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的时候,80后的尾巴们只把它当成了“惊悚”神曲。
同样因为没有经历beyond正值鼎盛的时期,他就戛然而止,所以直到2003年,才从同一首歌beyond回归演唱会里见识到了这个很牛的团体。
记忆中最早接触的音乐,应该就是书桌抽屉里那一排整齐的磁带,还有桌前放着的超大的录音机,当时这种搭配貌似很流行,小伙伴们的家里总有一台那样的录音机,而且都是放在书桌上。那一排磁带是属于父亲母亲们追星时期的回忆,我记得当时家里有齐秦、张雨生、邓丽君的专辑,还有超多的经典大合集。周末的午后,父亲都会把磁带插入录音机,随着音调大声哼唱。
上学的时候家里有了随身听,这种大型录音机不再受用。我却开始变成了电视迷,从此养成了坏习惯,做作业时必看电视,以至于现在写点东西都要开着电视,或者听着声音。
从幼儿园到小学,所有的音乐就和动画片划上了等号,每当大风车、动画城的音乐响起,我就会自觉把作业拿到茶几上去写,奥特曼、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风靡之时,那些振奋人心的音乐节奏就是我幼小心灵中正义感的来源,还有那永远唱了上句就忘了下句的《舒克与贝塔》:“舒克舒克舒克,开飞机滴舒克;贝塔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下句啥?忘了……
小学的时候,一部神剧横空出世,它也让我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张CD,虽然是盗版的。这便是每年暑假芒果台必播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拍了又翻拍的传奇大剧《还珠格格》。
片中主题曲响彻大街小巷年会班会,管他唱得上去唱不上去,最神奇的是,这是一部老少咸宜,家长也不排斥的电视剧,所以免费蹭到了人生第一张盗版碟,还珠格格大合集,周末约小伙伴们嚎起来。
紧接着,一个时代代表巨星登场,一张《范特西》,一盘不到十元的磁带将我整个中学时代征服,从首张同名专辑到《十一月的肖邦》,每张专辑的歌曲都能娓娓道来。而且一直觉得周董的歌对治疗口吃、表达不畅等有着神一般的效用,同时也对那些可以一字不落唱下来跟上词不跑调的人膜拜的五体投地。
那个时候的复读机不是学英语的专属,几乎全部用来单曲循环了他的歌曲。在家复读机,在外随身听,耳机时刻都黏在耳朵上。当时也兴起了例如东方神起、HOT等杀马特奇葩造型的国外组合,当时班里有个女生迷KANGTA到了高考话题作文也能写他的节奏,如此这般,原来杀马特也能很励志啊!
自从有了MP3,那些磁带、CD就不再是自己停留的目的,反而成了不知该如何处理的累赘,删删减减,至今保留了小部分,还是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偶然间发现,周杰伦的专辑已经出到了第12张了,我开始听五月天、苏打绿,只有偶尔蹦出的新闻,才会让我回忆起曾经为之疯狂的曲调。
现在,五花八门的音乐越来越多,能够反复单曲循环的歌曲越来越少,从小时候跟风式的追捧,到现在开始寻觅大家不知道的小众歌手,寻求的不再是个性张扬的曲调,而是简单安静的享受。音乐和记忆挂上钩,这就是一份最特别的回忆。
文/郑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