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面对黄家驹这样的音乐人时,你不得不承认上帝造人不是绝对公平的。因为隔三差五,上帝确实会造出一些天才和英雄来为这个世界增色、让凡人自卑的。其实,对于黄家驹的成就,说一千道一万,主要就在于他的创作天赋。
另一方面,也正是黄家驹在创作上的贡献,为香港摇滚音乐提供了一种在主流市场生存的可能性。黄家驹对于摇滚乐象征的自由、和平与爱的解读,更是最大限度的普及了摇滚乐。
如果黄家驹还在香港乐坛会怎么样?香港乐坛何以至此?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被加上了“如果黄家驹还在”的前缀。事实上,倘若将当今香港乐坛的颓态归结于黄家驹的陨落,不免陷入了“鲁迅如果再生,中国当代文坛就有救”这样永远无法求证的假设。然而,Beyond的出现的确给90年代虚假繁荣的香港乐坛注入了一股清流,执着地保护着香港原创音乐的灵魂之光。面对香港乐坛的乱象,黄家驹在十几年前就精辟地总结出:“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这句话当下看来,依旧是长青的真理之树。
四大天王的铁幕统治
上世纪90年代对于香港乐坛来说,无疑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80年代叱咤风云的谭张梅三位巨星淡出乐坛,陈百祥不幸逝去,标志着一个香港流行音乐全盛时期的终结。随后,香港乐坛一度出现了巨星真空的状态。这样的“乱世”造就了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黎明四大天王独领风骚的局面。整个90年代,四大天王在唱片公司“造星运动”的影响下大放异彩,每年的歌坛大奖毫无悬念被四人瓜分。时势造就了他们,他们又把香港流行音乐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四大天王”对歌坛畸形垄断也让许多优秀的香港男歌手只能一直被笼罩在“天王”阴影之下,艰难而小心翼翼地生存着。娱乐公司对明星的偶像化包装和运作使唱片公司反倒成了摆设,歌手再也不是依靠唱片销量存活。80年代遗留下来的翻唱日本和欧美歌曲的风气有增无减,对于像张学友这样的歌神,一张专辑里也不得不有一半是翻唱日本等国歌曲的境况,快餐式音乐的盛行正是香港乐坛盛极而衰的开始。
Beyond带来原创清流
Beyond则为污浊的香港乐坛带来了一股清流,他们一直坚持的百分百原创的理念代表了孜孜不倦的音乐人对摇滚精神和音乐灵魂的坚守。在Beyond之前,香港乐坛也存在着以乐队形式活跃的音乐人,但他们大多数都是翻唱外文歌曲,音乐中也多是一片太平盛世,这和香港当时整个流行乐坛的风气是一致的。
对此,黄家驹深感不满,他认为香港人要有香港人的精神,香港人要有香港人的歌,而追求理想、崇尚自由、反映社会现状和时事,则成了Beyond歌曲中的主题。作为乐队大部分词曲的创作者,黄家驹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歌中展现到了极致,他充满激励的旋律以及歌词中流露出大同世界的人文关怀和积极人生态度,无不突破了一般摇滚乐的界限。
包括《光辉岁月》《海阔天空》《不再犹豫》《AMANI》《真的爱你》《再见理想》等,都是其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之作。在今年的抗震救灾期间,最能体现黄家驹一生轨迹的那首《海阔天空》被重新填词为一首《承诺》,其在众多赈灾歌曲中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无可比拟的。模仿、照搬、翻唱,借别人的笔来说事,用别人的模子来套自己的生活,到头来只能被别人所禁锢,最后死路一条。
同时,黄家驹还为在“四大天王”的带动下批量产生的狂热歌迷感到难过。他在一次演唱会上向乐迷直接表达了他的期望:“希望你们遵守秩序,不要乱叫乐队成员的名字。不要在演唱会时跟着我唱,因为我不是卡拉OK。最重要的是专心一致的去感受Beyond的音乐。”
无法回到的黄金时代
黄家驹在1993年的骤然去世,不仅让整个香港乐坛的音乐拓展性遭受重大的挫折,使得这根被寄予无限希望的支柱轰然倒塌,而香港乐坛又回到翻唱和快餐的恶性循环,并且,为今时今日的衰落埋下了病根。新世纪开始后,张学友和黎明开始拒绝领奖,大批新星也得以冲破牢笼,纷纷出场。然而香港乐坛就开始逐渐呈现出疲软的状态,非但没有带来发展上的全新风貌,那段用十年、二十年所建立起的“流金岁月”也一去不复返。从陈奕迅、谢霆锋、陈慧琳、郑秀文到现在新生代歌手方大同、谢安琪、邓紫棋,真正有实力的歌手越来越少。
一些嗓音平平的型男索女从娱乐流水线上包装上市,出几张唱片之后落得昙花一现人间蒸发。从09年的版权争论到10年的四台颁奖礼缩水、金牌大风易主,香港乐坛又进入一个无比混乱的局面。黄家驹之前的黄金时代,成为了我们永远无法回到的过去。
永恒的家驹遗爱
黄家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一位歌者,更是一位音乐的革命者,于是才有了他生命中不再犹豫的呐喊和打不死的心态,以及其音乐本身所流露出的那一份明澈的心声。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黄家驹还在舞台上弹着吉他唱着歌,香港乐坛也许不是现在的模样。但是,谁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香港乐坛一定会比现在更好。香港乐坛的没落与娱乐产业的运作机制、唱片公司的内讧内耗乃至政治经济大环境都有莫大的关系。
黄家驹的遗爱对于香港来说,“不仅仅是一些好听的歌,更是一种思路。黄家驹和Beyond的成就不仅仅是一堆销量数字,以及惊人的K场长青点唱率,更是一种从音乐根源引发的,关于创作与表达的态度。”
黄家驹逝世后,香港乐坛不是少了一位歌者那么简单,而是少了一种音乐,直到现在,依旧空白。黄家驹在人们心中,不仅仅是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音乐,更是人们对于香港音乐黄金时代的集体回忆。《抗战二十年》中Beyond这样写到黄家驹——“他虽然走的早,他青春不老”。在黄家驹逝世后的第22个年头,我们仍然愿意执拗地相信,其实当年黄家驹一直没有死,只是在这些年里,他一直躲在日本的一家酒吧里,静静地唱着歌。
本文转自搜狐博客,作者:范炜,原文标题《香港乐坛:如果黄家驹还在》,有删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