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麦郎的时代是没有标准的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庞麦郎,电商,网络红人
  • 发布时间:2015-03-06 08:45

  你们都在讨论陈赫不是人了,我还记得庞麦郎呢,呵呵。对于庞麦郎这个话题,只有一个真正的问题:庞麦郎到底是怎么红的?我整理了一下一电脑桌的脚皮、头皮屑、碎指甲、吃剩下的方便面残骸、空饮料瓶、死苍蝇……清理出一块干净的空地,来为庞麦郎写点文字,还他一个应有的“清白”。

  是的,这就是近期业界最流行的“不讲卫生”写作术,红遍全网的《人物》杂志的雄文《惊惶庞麦郎》中,有这样一段刺眼的描写——

  “(庞麦郎的旅馆)房费每天158元,位于转角,不足10平方米,没窗,大白天也得开灯。床脚的被单上,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唯一的板凳上堆着他的褐色牛仔布大包。房间的床头,他郑重放了一张歌单,选了5年来写的10首歌,打算出专辑用。”

  这种全高清数字电视逐行扫描的笔法,将一个起床气息浓厚的小镇青年描绘得惟妙惟肖,让网络上为滑板鞋点过赞的人们为之“大跌眼袋”,瞬间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

  第一个问题:庞麦郎是怎么红的?

  是他那个租用民宅,履历和庞麦郎本人一样小白的野鸡唱片公司所说,“花了一百万”就给童叟无欺地捧红了吗?

  100万还能这么值钱,是一斤大米2毛钱的时代了好么亲?

  电商这几年搞得互联网广告贵到欲仙欲死,100万玩社会化营销那只是起步价,每公里跳表还得100万,唱片公司雇了三个企宣流水作业,贴吧猫扑QQ空间豆瓣人人微博微信上见缝插针折腾半天,就能红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从建国门打的到燕郊只要认得路就可以好么?

  100万请大V“写段子”做推广,按照2014年的行情价,能在各大电商、手机品牌的信息流里面勉强露个头那都是老天格外眷顾您嘞!庞麦郎的红,如果花100万就能做到,那社会化营销已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了。华数唱片,做人骗自己可以,你当别人都是小白么?

  接着提问:所以庞麦郎到底是怎么红的?

  庞麦郎的红,可以肯定的部分,就是网民一手一个赞一手一个转发点红的,鼠标和手机触摸屏上的点滴积累。至于这里面有多少赞是原生自发的,”嘿,看这个歌儿好好笑”,或者又有多少是真金白银操作出来的,不好说。华数说里面有我一百万,是,有几个大V能给你开发票呢?说说而已么。

  其他方面呢?不好说了。

  红了就是红了,房间再乱,人再偏执,乡音再是难改,对记者再是不礼貌不尊重,这些和“魔鬼的步伐”又有多少直接关系?此事是此事,彼事是彼事,记者不是给庞麦郎立传去了,是解决采访目的去的,难道李阳面对柴静彬彬有礼了,所以打老婆都是子虚乌有了呗?

  网络红人,是生存在比特空间的,没有人在乎一个不知底细的草根红人线下是什么样的。仅仅就《人物》搜罗到的庞麦郎的那些所谓“真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这才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应当具备的品质。

  鹿晗解约,怎么粉丝就一哄而上各种支持?面对经纪公司各种压榨,粉丝天然同情自己的偶像。怎么一个草根就不能撕合同了?

  庞麦郎是土了点,是二了点,是荒腔走板了点,可他不傻!华数唱片你能说说你那个合同,顺利执行下来,于公司有多少得利,于滑板鞋的主人有多少得利吗?敢不敢?

  跑了!

  一个连用手机接wifi都不会的土鳖,没见过世面,脑洞是我要成为“King of Pop”,对于创作和制作所有环节精益求精对其他一切琐事不屑一顾的人,面对唱片公司恩情满满的卖身契,居然用了最彻底直接的方法去对待,让人简直拍手称快。

  跑了!

  脚底抹油,飞天遁地,影儿都没了!

  想想四大天王,想想周杰伦孙燕姿,想想那么多巨星,有几个能在自己跨进音乐界的第一个东家面前,啥没干直接跑了!就算职业球员转会到别的俱乐部一直伤病啥都干不了,你也得替补席上坐着不是?

  进报社安排的采访任务没完成基本工资都得扣一半吧,大记者?所以我们这些循规蹈矩的俗人到底是为了职业理想兢兢业业还是害怕工资卡上的数字小数点从右往左平移一位才勤勤勉勉,说破了大家面子上都挂不住啊!

  王蓉为什么不跑?阿宝为什么不跑?筷子兄弟为什么不跑?怎么人捧着钱等着让庞麦郎花呢,庞麦郎就跑了?见钱而不眼开,这是要成大事的啊!

  没完没了,还是要追问,庞麦郎为什么红了?

  很简单,因为不一样。

  庞麦郎和早上起来干干净净的人不一样,他和中国好声音的选手不一样,他和大多数默默无闻挣工资的打工仔不一样,当然,他也和《人物》记者、唱片公司员工、酒店服务员不一样。

  他用一双滑板鞋和一辆摩的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他是自己的主人。

  艺术界的事情,千变万化,一条铁律通古今——我和别人不一样。这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价值。

  庞麦郎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一点都不一样。和王蓉的《坏姐姐》、大张伟的《倍儿爽》、阿宝的《农业重金属》这些为了神曲而神曲的神曲完全不一样。这些成名歌手炮制的神曲没有任何表达,就是搏一个眼球,通过动词打次的节奏加上出位的MV,再捐出自己从良多年的名声,他们是通过打破群众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对商业歌手的刻板印象,来换取眼球吸引力的。

  王蓉之流的神曲是可以谈投入产出比的,是可以精细算账的,请了大V写段子做完推广是可以用打车票做账开发票的。

  庞麦郎不可以。庞麦郎对群众来说没有任何刻板印象,没有落差,甚至没有想象。

  “卑鄙,真卑鄙“、”摩擦,摩擦“,从《摩的大飚客》到《我的滑板鞋》,庞麦郎的作品首先是用叙事搞定了听众,他写出了网吧少年们在城乡结合部的简单生活,一种为你们带盐的情怀扑面而来。王蓉之流有什么叙事可言吗?主流歌手们已经没机会叙事了,他们太职业,包装太好,MV灯光太到位,一发新作就有带着万年不变的”暌违“两个字的企宣跟进。这些人香精色素太重了。

  没劲透顶。

  滑板鞋不是神曲

  以王蓉最为典型的神曲来说,什么是神曲?神曲不是音乐,是以音乐为手段的钓鱼营销。坏姐姐、好乐day这种破烂,就是用来骗点击的。听众已经不是听众,听众都是肉鸡,被营销术操控的肉鸡,被各种噱头骗进去点击视频,点击转发,点击评论,甚至打几个字,喷上一喷,而为了让肉鸡们多喷一点,拍视频和写歌的时候都埋伏好了。

  神曲没有叙事,无法展开个人表达,没有艺术目标,动机卑鄙无耻,精心炮制的弱智机制,挖空心思的装疯卖傻,为了拙劣而拙劣,眼神里同时闪烁着傲慢和祈求,和听众的交流一开始就结束了,不仅仅是乏善可陈,甚至乏恶可陈。神曲给观众一种简单粗暴的冲击,与其说像是一首毫无传唱度的歌曲,不如说是像一个有节奏的视听黄段子,看到可以哈哈大笑,但不能在酒过三巡以外的场合讲出来。

  神曲是不接触身体的视听胳肢,其心可诛,面目可憎。从另一个角度看,神曲是怂比的拙劣把戏,并不敢真正石破天惊搞一些炸裂的玩意,不敢尝试行为艺术,不敢突破自己庸俗的体面和伪善的面具。

  听说过有个叫G.GALLIN的摇滚明星吗?这个人在史上是如此赫赫有名,就是靠一招吃遍天——如果你在台下看他的演出,他会在舞台上唱着唱着,突然当众解决出一坨翔出来,双手抓满把,长牙五爪就冲着台下观众来了,饿虎扑羊般,台底下的喜羊羊们花容失色,作鸟兽散,跑得慢都不行。

  G.GALLIN的屎只有在舞台上才有价值,在厕所马桶里和其他人的排泄物一样平庸。G.GAllin用自己的屎完成了一种表达,并因此和有屎以来的摇滚明星产生了巨大不同,这种恶心的个性成就了他那点臭哄哄的名声。

  庞麦浪又不是用脚气,鼻屎和头皮屑创作的艺术家,记者在旅馆里进行表皮碎屑科研活动毫无意义,除了让人指摘另有所图,没有什么好处。

  等等,有人说到了一个无聊的词叫做【才华】。

  有才华的音乐人那么多,你怎么不去一天换一个喜欢啊?怎么那么多有才华的就好端端过气了?

  没票房了,卖不动了,广告都没得接了?不是有才华吗?怎么有《我是歌手》这种给过气歌手热剩饭的节目?梁博比吴莫愁多了多少才华?郭敬明比韩寒又多几分才华?莫言比村上春树多了几行才华?有才华和没才华的界限是什么?才华多和才华少的量变质变转换在哪里?

  普通观众和庞麦郎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是因为我们比较爱干净讲卫生卡拉OK水平还凑合?还是跟老板签了一纸合同就不敢迟到上班大气不敢出?想一想一个张口才华的人能给庞麦郎带来什么?想一想一个压抑的上班狗能从庞麦郎那里得到什么?

  终于我们不用假模式样谈什么专业主义,谈什么才华了,来说说,滑板鞋又是什么?什么?你听过胡吗个吗?听过左小祖咒吗?你听过TomWatis吗?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个性表达,滑板鞋的表达流畅又生动,简陋又略带厚度,粗鄙中有一丝丝鲁莽的天真。

  可以了,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但值得我点赞转发,这个分享是轻松又愉悦的,和分享坏姐姐完全天上地下,分享后者是一种休克式的体验——分享全部只为“不能我一个人瞎”。

  作品之外,庞麦郎只有证件照一样的大头贴。

  我在为他的作品点完赞之后,和朋友猜测了一下他的背景,结论是“或许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房二代,吃租之余无事可做,录两首歌玩玩”。

  仅此而已,我没有花一丁点心思去百度”庞麦郎是谁?”、“庞麦郎是否有反社会心理?”、“庞麦郎背后是有公司在捧吗?”等等等等,我根本不关心这些,我甚至不关心他是不是一个人,也许和初音未来一样是个全虚拟角色呢?

  大家上网这么多年谁真正关心过一个网络红人到底过的好不好开心不开心做事地道不地道呢?谁有功夫操那份闲心啊,大家伙自己个在现实生活中又能有多少人,会关心别人过得好不好开心不开心?

  那《人物》的文章出了什么问题?仅仅是媒体职业操守出现了瑕疵吗?

  这都不是问题

  问题很简单——传统媒体不适合报道网络红人。

  传统媒体根本没办法适应网络生活是不是?传统媒体和其他网民一样,从业人员也都已经离不开网络,但作为行将就木的行业,他们还没能找到正确的生活在网络上的姿势和方法,可网民喧嚣的生活已经扑面而来,无比新鲜有趣,信息潮水般冲刷着传统的采编体系,一个实习记者,拿出采访全国劳模的敬畏感,结果目击了一个屌丝颠沛流离的生活片段,新闻理想有没有瞬间破灭不得而知,反正工作产生了相当的不适感大家都看到了,真真实实写在文章里了。

  社会化网络的去中心化,被互联网企业以牟利为目的无限放大。微博、微信、人人网、豆瓣、百度贴吧,活跃的个人数量远远大于企业,就算各种草根红人、大V、公众号背后都有各种不可告人的机构运作流程,都有阴暗的收钱办事的秘密,有一点是传统媒体没办法与之比拟的——声音都是分散的,焦点都是模糊的,关注都是转瞬即逝的——而这和传统媒体客观公正中立那一套源自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就不要费尽心机采访什么网络红人了,来不及,真的来不及。当年百度贴吧“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我可是第一时间在那个帖子里面笑的死去活来,目击现场啊!然后呢?一下午就过去了啊,这事就火了一个口头禅好吗?后来冒出来什么营销公司说这事是他们运作的,那请问你们得了什么利吗?你们复制了这种成功吗?

  我们再重复一遍一个噩梦一样的词汇——去中心化。这是新媒体遍地开花,纸媒尸横遍野的魔咒。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唱片业早早就已经在这四个字面前死过好几回了。豪华大婚的周杰伦可能已经是最后一波能靠卖唱片买房的流行歌星了,电台打榜,唱片大卖,演唱会爆满,头版头条,奖杯一床头柜,这些都已经土了,不好玩了。

  纸媒的黄金时代就是中心化的时代,到了去中心化的时代,也算是活够了。

  时代变了

  虽然是一个让人耳朵起茧的说法,但真正可怕之处并不在于人人都在重复这句话,最可怕的地方是——这是真的!

  在移动互联网面前,许多传统行业苦心经营多年的壁垒都不存在了,世道变了,跨时代的机会出现了,护城河洪水汹涌,有的人淹死了,有的人从河边搬到了山上,有的人想架桥,有的人直接进化出了腮和鳍……

  年轻一代消费者获取音乐的渠道完全改变了,拿起手机,就算没有wifi,运营商无限量下载的音乐app专属流量一个月也就区区八块十块,有什么听什么,什么火听什么,什么怀旧听什么,什么可笑听什么,什么能发泄听什么,完全没准了。

  把手机上装满各种音乐平台软件,看看首页都能刷出什么?除了大牌歌手的新作品,剩下全是网民自发推荐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播放列表有木有?

  以往那种为了拍一个MV花了几百万在全世界取景,对现在的听众来说,毫无吸引力了,有什么啊一身行头百八十万,淘宝同款哥又不是买不起!

  媒体恪守第三方视角,底线是“大家都是正常人,我们用正常的眼睛,看待这个不正常的世界”,庞麦郎这样在网络上生存的选手需要变得正常嘛?需要知书达理学富五车腰缠万贯专业敬业吗?需要像知乎上的有关问题那样,达到所谓“正常音乐人“专业水准的底线,有”正常“的音准,有”正常“的音乐素养,像一个”正常“的新人一样和这个世界坐下来谈谈吗?

  你听说过这种德艺双馨的正常艺术家坐摩的吗?

  这种”正常“的歌手也好艺术家也罢,大家还见得不够多吗?超女海选失败者一半以上都是这种正常选手好不好?就算你的音乐之路有什么家破人亡的故事做背书,大家也早烦了这种比惨好么?

  庞麦郎的时代,是没有标准的时代

  庞麦郎的话题,简单来说就是在他红遍中文互联网半年之后,由一家也许是别有用心也许只是倒霉路过的传统媒体跟进了一把,推倒了传统媒体后知后觉的歧视链。其实大多数争论都是媒体人和媒体人的争论,那些为庞麦郎点过赞,对他真正有过帮助,哪怕就只是看过他的笑话匆匆路过的人们来说,滑板鞋没有多伟大,也没有多下作,就是图了一乐,没了。

  也没谁指望《人物》杂志像科恩兄弟一样,把失败者颠沛流离的经历刻画成《醉乡民谣》那样高大上的作品,没有。庞麦郎的听众早都不看杂志很多年了,他们在自己的朋友圈个顶个都是人物,在各种身份认同外面再加一个书名号,没必要。

  现在百度里面搜“庞麦郎”三个字,有新闻说他已经被起诉了,不管官司输赢,至少可以肯定,除了记者,没太多人会关心后续发展了。

  反正已经红过了,够没够,媒体说了不算,经纪公司说了不算,庞麦郎自己说了也不算。只有兜里揣着手机的各位,说了才算!

  文/顾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