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 七国速写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巴尔干,博物馆城,古城
  • 发布时间:2015-04-02 07:45

  地处东欧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战略要地、几大宗教的边缘地带,历史上战争频繁,素有「欧洲火药库」之称,触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就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烽烟过后,笔者从阿尔巴尼亚及希腊辗转北上斯洛文尼亚,发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又是另一模样。

  这次我一共游历了东欧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insula)的7个国家。旅行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是自驾,后半段因为无法「异地还车」,所以就改成了包车游历。

  第一站,我们经由罗马飞抵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Tirana)。在飞机降落前盘旋的时候,我从舷窗望出去,午夜的地拉那照明很少,路灯并不多。一般,晚上街道的亮化可以间接说明这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准,漆黑一片的城市,说明这是个不富裕的地方。果然,在这里工作了快10年的朋友向我介绍说:阿国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

  从首都地拉那到古城吉诺卡斯特

  地拉那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古迹不多。不过我倒是在那里享受了一天的地中海阳光和地拉那人灿烂的笑容。我们从地拉那转到培拉特古城。培拉特(Berat)初建于公元前四世纪,整个城市遍布中世纪文物,有城堡、教堂、清真寺等,一向有「博物馆城」之称。不过,我觉得不如当时的秋色来得更加迷人。

  认识阿尔巴尼亚(Albania)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公元前,阿尔巴尼亚就被罗马帝国占领了。9世纪以后,阿尔巴尼亚又分别被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统治。1385年,土耳其鄂图曼帝国入侵阿尔巴尼亚,统治了近500年。

  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组建第一个自治政府。同年12月,英、奥、法、德、意、俄等6国列强在伦敦开会,承认阿尔巴尼亚脱离土耳其独立,但同时又把它置于6国控制之下。为了不使其过于强大而不受控制,6国协议阿尔巴尼亚的领土缩减一半,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给了希腊。这个国家一直就是这样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培拉特出发,我抵达吉诺卡斯特(Gjirokaster)。这座山城几乎完整地保留了鄂图曼帝国时期城镇的格局,很多房子都是依山而建,几条窄窄的小街,韵味十足。抵埗时天降大雨,像「翻江倒海」般。同行的大姐是位资深的人文摄影师,她执意要出门去镇上转转。原来,大雨是赶来给我送礼的!小镇很美,再加上这雨又送来了云雾。原本非常朴素的街道,弯弯曲曲的小径,被雨水一淋,擦亮了铺路的石头。而且不论是树叶还是浆果,各个都玩起了「晶莹剔透」、「秋艳欲滴」。我最终是穿着拖鞋、球裤离开的吉诺卡斯特,狼狈相可想而知。但是因为太美,湿身真是不算甚么了。

  信仰飞扬在迈泰奥拉

  办过简单的过关手续之后,我们离开了阿尔巴尼亚,来到了希腊的迈泰奥拉(Meteora)。早在希腊被鄂图曼帝国(Ottoman Empire)统治之前,就有零星的东正教修士来到迈泰奥拉,他们看中了这里奇峻的丹霞大山,选择在这里修行(这和中国的佛道修行者倒很相似)。传说修士在山洞里修行的时候,发现魔鬼在洞外盘旋,于是,奋力攀登到山顶,在山顶建立了修道院,把魔鬼压在脚下;又说第一个到达这些险峰极顶的修道士是被一只雄鹰按照神的指引驮上去的等等。

  在鄂图曼帝国占领希腊期间,希腊原有的文化艺术和宗教被摧毁。一些坚守信仰、不愿屈服的修道士躲到迈泰奥拉,他们在信仰的感召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把一砖一瓦背上险峻的山顶,在高耸的云端建起修道院,守护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时,他们还收容了很多当时逃难的希腊学者和艺术家,很快这里就成为了当时希腊东正教的圣地与中心,使得希腊的文化艺术与宗教得以传承。

  据说在鼎盛时期,这里一共建成了24座修道院。进入这些修道院的方法一律是爬绳梯或坐吊篮,这样的通行方式直到通了柏油路的今天还在延续。现在这里还剩6座修道院,分别坐落在一个个峰巅,延续着古老的传说,坚持着信仰的传奇。

  我们去了6座修道院里的3座,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灵里,都感受到无比的震撼。信仰不但在飞扬,还在大放光芒!

  发现奥赫里德

  由于路线的原因,我们重回阿尔巴尼亚,来到南部城市科尔察(Korce)。抵达的时候,天色已晚,我们遇到了去过北京旅游的厨师卢安.拉马,他给我们推荐了在当地人看来「既便宜又好」的旅馆,我们拿着他写的纸条找当地的交通警察问路,他二话不说,直接「警车开道」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

  办次日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国家叫马其顿(Macedonia),来到其西南部的奥赫里德(Ohrid)。说起马其顿,可以用「既古老又年轻」来形容。1991年9月17日马其顿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和平分离,成立了马其顿共和国。但是,很快这个国名就遭到了邻国希腊的反对,理由是:马其顿在历史上是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涵盖了希腊、保加利亚的一些地区,如果马其顿被用作国名的话,很容易混淆历史,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奥赫里德是一座小城, 紧靠着奥赫里德湖,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过去奥赫里德被称为「巴尔干的耶路撒冷」,有360座教堂,保存至今的只有23座。圣索菲亚教堂内的湿壁画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向人们述说着早已逝去的历史。

  奥赫里德湖的风光十分迷人。我去的那天风很大,阴沉的天空,靠岸的几艘船、一群大天鹅和我。虽然人不多,不过我在湖边流连了很久。狂风下,看着岸边的游艇无聊地晃着,几只天鹅头也不抬在岸边努力寻找食物,两个当地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我……一个无事的下午,一个倍感惬意的时光。

  黑山其实是蓝色的

  离开奥赫里德,途径阿尔巴尼亚,我进入了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黑山语即黑色的山)。光听名字,觉得黑山一定很黑,要不干嘛国家的名字都弄个「黑」字顶在前面呢?难道是盛产煤炭的原因?做好了防尘准备,我一路忐忑地到了黑山。我的目的地是黑山的两个著名的滨海小镇布德瓦(Budva)和科托尔(Kotor)。

  布德瓦是海滨度假小镇, 靠着亚得里亚海,太阳照耀着大海与城堡。这里曾有过一次大地震,现在的古城是修复过的,不过风光依然美丽。和布德瓦深情「相拥」了2个小时,我启程向前到了科托尔。

  科托尔和布德瓦一样也是一个坐落在山海之间的古镇,拥有「欧洲30个必到小镇」的桂冠。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科托尔峡湾是欧洲位置最南的峡湾,古镇就坐落在这个峡湾里。这两个小镇的美很接近,弄得我的思绪总是恍惚其间。晚上住在了峡湾边的一幢别墅里,有厨房、阳台和大厅,很惬意。

  萨拉热窝战火不断

  经过首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我离开了黑山,进入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这里有一座城市叫萨拉热窝(Sarajevo)。除了前苏联的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以外,这是我认识的第三个欧洲红色城市。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原先是塞尔维亚的首都。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国王储在此被塞尔维亚人刺死,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使萨拉热窝一夜成名并载入史册。

  萨拉热窝是座饱受战争创伤的古老城市。以前的事情就不说了,单单在20年前的波斯尼亚战争中,萨拉热窝又一次创造了战争记录。当时争取独立的和反对独立的军队在萨拉热窝附近短兵相接,前南斯拉夫军队把萨拉热窝包围了长达近4年。这个时间长度超过了二战时期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

  在萨市被围的日子里,前南斯拉夫的军队在周围山坡上部署了120门火炮、250辆坦克。最多的时候,市内一天曾落下3,777枚炸弹。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为了纪念逝者,后来的市政府用红色的橡胶和水泥修补街道上的累累弹痕,塑造出「玫瑰花朵」的造型。这就是当地特有的「萨拉热窝玫瑰」。这种同胞相残,是人世间最可怕、最可悲的事情。我没有刻意去寻找那些玫瑰,那些伤痛的记忆,就让它过去吧。

  历史上,萨拉热窝地处的位置正好处在各大宗教的边缘地带。天主教和东正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德国人和斯拉夫人、俄国和西方人都曾在此进行过殊死搏斗,萨拉热窝的战略地位因此而变得分外重要,战火不断。

  连年的战争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成为名闻天下的城市,并成为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这样的「拉锯式历史」使得萨拉热窝成为了一个东西合壁的城市。市内既有19世纪奥地利式的黄褐色建筑,又有东方风格的楼阁和土耳其手工艺作坊。这里是穆斯林主要聚居地,有「欧洲的开罗」和「穆斯林都城」之称。这样的地方,难道不就是个大大的博物馆吗!

  我在萨拉热窝住了2天,不断在各种宗教建筑与环境里穿越。在我的眼里这是一座安详平和的城市。的确,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不会再有甚么不能宽容的。

  在萨格勒布发现马可勃罗

  告别萨拉热窝,我的行程也就进入了返程阶段。由于飞航的限制,我返程的机场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亚纳。我必须要穿越克罗地亚(Croatia)抵卢布亚纳,再从那里飞土耳其伊斯坦堡,然后中转回中国。因为这些国家以前都归属南斯拉夫,所以他们的差别并不大,当我从波士尼亚-黑塞哥维那进入克罗地亚的时候我竟然没有感觉到我已经换了一个国家。对于克罗地亚,我知道的就是他们的足球很棒,总觉得这个国家充满了朝气。

  在一般欧洲的城市里,尤其是那些古城,城市的代表肯定是一座巨大宏伟的教堂或者广场。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Zagreb)也不例外,所以,萨格勒布大教堂是我首先要去的地方。

  1094年,匈牙利国王拉第斯拉夫一世宣布成立萨格勒布天主教区并兴建教堂。接着,这座教堂不断被毁、重建,最终于20世纪初由当时的市政当局新建两座哥特式塔柱(高度为104米和105米),教堂才得以重现昔日辉煌。目前,萨格勒布大教堂已成为当地代表性建筑之一。

  教堂里人不多,气氛庄严凝重。这和欧洲的其他教堂很相似,但是,在这个教堂里,我却遇到了一个「大」发现。大概是游客遗下的,我在教堂的长椅上看到了一份日文资料,这份资料上面写的都是萨格勒布的旅游景点,而这些景点的名称里面,我惊讶地发现了马可勃罗和他的旧居!

  历史课本都说马可勃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但事实上,马可勃罗是土生土长的克罗地亚人,只是当时克罗地亚的部分地区归威尼斯王朝统治,马可勃罗也确实去过威尼斯,因此才会有「马可勃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的这种误会。

  其实不仅是马可勃罗的出生地有很多误传,就连那本着名的《马可勃罗游记》的真伪都有着很大的争议。有个观点认为马可勃罗并没有去过中国,而《马可勃罗游记》里面所记述的中国传奇,其实是他在中亚从波斯商人口中得来的资讯……不过,这些误传都不会掩盖他为东西方交流做出的贡献。马可勃罗的真正故乡科尔丘拉是位于克罗地亚南部的一个小城,那也是马可勃罗的出生地。

  一个马可勃罗,占据了我在克罗地亚的所有时间,带着对马可勃罗的想像,我离开了克罗地亚,前往我此行巴尔干的最后一站,斯洛文尼亚(Slovenia)首都卢布亚纳(Ljubljana)。

  卢布亚纳的碎念

  由于我们租用的车辆手续不太符合斯洛文尼亚海关的规定,使得我们入境斯洛文尼亚多花了好几个小时。原先的游览计划被毁,只能从简地就看一下卢布亚纳的市中心区了。

  卢布亚纳给我的印象很好,城里的楼房整齐有致,高度都几乎一样,城市景区集中,卢布亚纳河横穿过城市,河上横架着几座老桥,周围有很多古建筑和教堂,既宁静又美丽。

  卢布亚纳人很热情,我在街上行走总是有人和我打招呼,有个卖糖炒栗子的小贩对我的相机十分感兴趣,问这问那,最后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他非常开心。那天我和很多人打招呼和很多人互动,但其实我并不会讲英语,也不会讲当地的语言。我发现没有甚么比真挚的笑容、诚恳的态度,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到欧洲,其实不用找景点也会玩得很惬意。整个欧洲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在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这里,历史被尊重,被保护着。巴尔干的城市特点之一,就是街上人很少,总是给我人都还没有下班的感觉。其实欧洲的绝大多数城市就是没有那么多人,安详又从容。

  夜幕正在降临,路上行人三三两两地进出广场边的教堂。一会儿,周围的店铺亮起了灯光,那些温暖的黄光散在油光鋥亮的石板路上,卢布亚纳的童话之幕徐徐拉开……我在城市广场那里一直坐到晚上,一直坐到感觉有一丝凉意,才告别那些披着毛毯在户外喝酒的人们。

  再见,卢布亚纳,再见,巴尔干……

  前往巴尔干半岛……

  气候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沿海为地中海型气候,北部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西部约1,000~1,500毫米,东部1,000毫米以下,南部500毫米以下。平均气温:1月南部11℃,北部-2℃(山区低于-5℃);7月南部26℃,北部22℃。

  交通

  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现时并未开通直飞阿尔巴尼亚地拉那机场的航班。可乘搭土耳其航空或德国汉莎航空,转机前往。最短飞行时间约12小时55分钟。

  货币兑换

  巴尔干半岛各国有自己的货币,可用欧元在各国境内的国际银行兑换,兑换点规模小但分布密集。很多地方直接收欧元作为结算货币。

  信用卡

  现金支付方式比较普遍,但在超市和商场刷卡是没问题的。

  签证

  巴尔干半岛各国给予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