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一点 亲爱的设计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设计北京
  • 发布时间:2015-07-23 14:18

  黑色帽子、金边眼镜,穿着深灰T恤,戴上皮围裙,当年唱《爱情鸟》的林依轮出现在设计北京的“饭爷”展区,时隔了20年,韶华已逝,星力不减,还是被粉丝围到重重叠叠。“民以食为天”,这次他作为“饭爷”掌柜,带了酸梅汤与有机盒饭,为了“设计北京”专程赶来。

  衣、食、住、行为人们日常生活之种种,第一届“设计北京”给人们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日常生活用品,在短短三天的五一假期中,人潮汹涌。这是“艺术北京”走到第10年的转型之举。在一部分高唱“纯艺术”颂歌的人看来,这一步棋走得偏离轨道,甚至毫无意义。然而,将更加贴近生活的设计部分纳入展会之中,无疑使其更加贴近了大众;有人直接表示:设计馆亮了,其他两个馆很有可能过几年就看不到了。无论怎样,创始人董梦阳退居幕后,新总监李孟夏、李东妊的加入赋予了本届“艺术北京”不少新意,尤其是其中的“设计北京”,很值得一说。

  关于北京设计类的大型展示活动,当属每年10月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名气最盛。当听说5月又来了个“设计北京”,很多人以为又是一个设计周的复制品。事实上,两者毫无共通之处。设计周带有浓厚的社区文化活动性质,在借去了中华世纪坛、798广场一厅一角之外,更多的是对大栅栏街区的装点和改造;而“设计北京”则稳稳当当占据了全国农业展览馆其中的一整个场馆,在“艺术北京”中与当代馆和经典馆呈三足鼎立之势。

  与另外两个馆高冷的艺术氛围相比,设计馆显得生活化了一些。对此,董梦阳并不认为设计馆就不如它们。他说:“在中国内地,很多东西都是倒着走。如果是正常道路,我觉得应该先有设计,才有艺术,因为这里有一个实用性的问题——对沙发、椅子有了艺术的感觉,才会去寻求真正的艺术。但是我们的艺术市场不是这样,它不是从审美的本质来的,而是从投资来的,是这么倒着过来的。”与此同时,李东妊则认为,艺术和设计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一部分。

  3000平方米的场馆,30多家参展商,李东妊接下的这个任务可不轻松,何况还有一个月前在上海举办的“设计上海”的成功案例在先。然而,有“艺术北京”的品牌和团队做坚强后盾,李东妊对压力表现得比较坦然。“设计上海”主要由国外集团在操作,不如“艺术北京”接地气。她心里并没有把“设计北京”看作第一届,因为“艺术北京”的10年经验是由本国人一点一点做出来的,逐渐积淀了文化含义,北京这个环境就是最大的优势。

  从参展商的角度出发,博览会的品牌固然重要,但服务也绝对不能滞后。董梦阳也是有备而来。他首先考虑到硬件设施,将包括洗手间在内的场馆进行装修、改造,同时布置了大量的鲜花,以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软件方面,主办方与互联网机构合作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增强展会的凝聚力和平台的效益。尽管董梦阳对此次“设计北京”的预期是赔钱的,但是从展商和观众的反馈来看,主办方的努力并没有付诸东流。

  家居品牌奇招揽客户

  “家天地”的展区在场馆右侧,乍一看就是普通住家的日常陈设,但稍加细致观察,便能觉察出其气质非凡,桌子、椅子、形状各异的灯甚至烟灰缸,都源自欧洲设计大家的手笔。在黄铜贴片的映衬下,英国Tom Dixon的实木桌子散发出浓厚的工业感,同时又保留着一些手工创作的痕迹。德国Ingo Maurer的灯艺术感很强,24k纯金的金箔和亚克力片结合,构成一个无限延伸组合的模式。设计总监谢佳卫介绍,该品牌由被称为“灯光诗人”的Ingo Maurer创立,“家天地”是其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同为灯具品牌,意大利Foscarini选择了与服装品牌DIESEL合作,推出新品的质感很像牛仔布料。

  “家天地”代理的家具基本以现代风格为主,比较讲究实用性,加入了不少新兴技术和制作方式。谢佳卫说:“我们的家具很像雕塑品,有人可能觉得把它们摆放在家里实用性不是那么强,但正因如此,对于不见得想要一个真的雕塑品的人来讲,它们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这把椅子,放在玄关,可以供你坐下来穿鞋,但同时又是一个很漂亮、很有艺术感的雕塑品。”这也正是该品牌决定参加“设计北京”的原因之一,在他们眼里,这还是一场“艺术展览”。

  这一点,“制造·中”的设计师雷嘉靖可能不会同意。“制造·中”主打新中式审美,由一整棵原木制成的桌子、太湖石做成的鱼缸摆件等作品皆来自梁建国及其设计团队,持续3天的博览会,问询度很高。雷嘉靖对“设计北京”整体印象停留在展销会的模式,她说准备时间过于仓促,加上五一期间包括孩子在内的人流控制措施有所欠缺,对展示效果有所影响。“人有点杂,对展品有意向的人很多,但我们主要是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过后会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展厅去参观。”雷嘉靖觉得,现场成交也可以,但是“制造·中”其实是个设计公司,更擅长配套的高级定制。

  在“制造·中”隔壁,是自称展会人气最旺(没有之一)的“造作”团队。“造作”是一个初创电商平台,用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售卖来自欧洲与本国设计师的作品。以一款瑞典设计师小麦(Max Gerthel)设计的“8点椅”为例,根据草图、模型、投票、产品参数、产品打样、产品生产几个不同阶段,价格会从199元逐级增加,一直攀升到899元,从始至终一直吸引着消费者的关注。现场销售产品不是“造作”团队最重要的任务。品质管控总监管治国介绍,团队共策划了三种活动参与方式。第一种,留下联系方式,寄出明信片;第二种,现场进行用户注册,赠送小礼物;第三种,现场下单,赠送公司出版物。

  展会期间,“造作”的网站注册用户已破千人,大大超出了团队的预期。“‘艺术北京’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但对于我们参展的人来讲,这算是一个机会,谁能抓住机会谁就有可能收获惊喜。”管治国总结道。

  衍生品亮相遭抢购

  “造作”也许很火,但如果单纯以产品销售数量衡量,没有任何一家能够比得上IFArt。艺术衍生品发展多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IF Art带来的手机壳、充电宝、T恤以极高的实用性和绝低的价格称霸全场。印有彭薇、卢昊、王子等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手机壳以每个20元人民币出售,几乎被抢购一空。IF Art从何而来?它其实最初是为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提供一品化服务的公司,业务包括数位版画扫描、装裱、售卖,还有画册设计、印刷等。在手握艺术家作品版权之后,公司方向逐渐转到产品开发上。除了艺术,IF还在做电影衍生品和旅游衍生品,并为客户提供全套项目方案。

  IF项目总监李晓陶说道:“商品这类东西,绝对能够直接、快速地同艺术家作品进行转化,因为这些既是生活必需品,又带着艺术性和传播性。我不可能天天带张画在身上,但是我可以拿一个充电宝和手机壳游走世界各地。它其实是一种符号化的传播,跟每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展会VIP之夜,大概晚上从6点到10点,我们所有员工忙着售卖,真的是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

  在忙碌之余,李晓陶也会参观其他展位。她认为与当代馆相比,设计馆还是小了一点;产品虽然品质都很高,但是分类上没有那么清晰。她相信以后肯定会越做越好玩,整体的感觉也会越来越亲民。据悉,IF Art在VIP之夜的销售额达到了七八万元,后面几天均保持在五六万元左右。

  销售数据都是基于产品的单价而言,对于每件小雕塑从千元到万元不等的品牌“稀奇”来讲,单日进账几万元就显得不足为奇了。环顾整个设计馆,“稀奇”应该是与艺术圈联系最多的展商。它由艺术家瞿广慈和向京夫妇创立,售卖的衍生品多是源自二人的雕塑原作。瞿广慈擅长的革命题材及人间百态,向京充满灵气的纤细女性形象,经过缩小、翻版的处理后,就是相当不错的装饰摆件。

  “稀奇”很注重资源整合和推广营销。展会开幕前,“稀奇”的微信公众平台便推送了一件向京新品,身穿蓝色裙子、戴着黄色头巾的女孩向大众征集名字——“娟子”“红舞鞋”“仲夏”“恬”“二月兰”,来自投票的意见将影响这件新品的最终命名。女孩也顺理成章成了展位上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稀奇”总裁助理季震红介绍,展览主体其实是从结束不久的“设计上海”直接搬过来的,只是加了一些新的作品。此次在“设计北京”现场购买作品的观众,都能享受八八折优惠,其中大部分购买人群来自设计、创意行业。

  在2010年最初创立之时,“稀奇”主要制作一些尺寸较小的产品,具有礼物的特性,价位也低一点。现在,它开始加入了瞿广慈体量更大的作品,定位从“送人”过渡到了“装饰自己的家”。向京则进一步跨界,携手那英、孙俪等演艺界人士共同开发“梦幸福”系列,以十二生肖为题材,介入公益事业。比如与那英合作的羊储蓄罐,每卖出一件,将捐赠100元善款给免费招收民工子弟的“百年职校”。按照计划,这一系列创作将持续进行12年,向京会与12位有影响力的各界人物合作。

  在“稀奇”展位中央的靠墙位置,一件装裱着波普图案丝巾的“版画”引人驻足。这件作品来自品牌团队的创意,可以两种形式出售,一种是单纯的丝巾,一种是装裱成画的方式,价格有些许差异,观众可根据穿戴和装饰性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此外,“稀奇”早早瞄准了六一儿童节的商机,在现场放置了两幅线描稿,鼓励小朋友进行填色、返回并做展。鉴于往届“艺术北京”的现场也有较小的设计区,季震红特别指出,把“设计北京”拆开单独来做,这种感觉是对的。她说:“我们欢迎所有人来参观、拍照,不一定要来花钱,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就很好。”

  韩式高调与低调

  “设计北京”的展商中70%为国内,30%为国外。在少量的国外展商中,除了Serip、Carpenters Workshop、INSANE等几家欧洲品牌之外,Col.l.age+和WithSpaceGallery这两个充满韩国元素的展位别具一格。

  Col.l.age+来自蒋承孝艺术工作室,由策展人李康赈将一系列韩国艺术家的作品打造成一场名为“Come to Go”的展览。五彩缤纷的手绘瓷砖充满梦幻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作品都是工夫活儿,要完成如此设计所需花费的精力不容小视。李康赈提到他们的目标是“Life is art”,即生活就是艺术,而且从展品来看,是高调的艺术。虽然地板、浴缸、包包这些家居用品看似普通,但在艺术家使用的土金、贝壳等特殊材料的包装下,变得炫目夺人。尤其是中央一张闪闪发光的桌子,台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方格,循环播放着艳丽的影像。谈到销售情况,李康赈表示不解:“来这儿拍照的人很多,但是购买的很少。”

  与Col.l.age+的高调开放截然相反,韩国艺术家NAMO带来的With Space Gallery只给观众留了一扇小门,走入仿佛置身于另一个维度的空间——被黑暗的四壁包围,几个小盒子精心放置在各处,暗箱里面都是NAMO的微型艺术品,发出诱惑的荧光。在中国生活近20年的NAMO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对中国传统老家具十分痴迷,认为其中蕴含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于是开始用工艺的手法造景,把它们置于暗箱之中,呈现出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

  NAMO的出现对展会起着特殊作用,主办方希望他的展位能够为整个展场的设计调性注入一丝工艺性和美术性。NAMO说道:“中国分得很清楚,设计是设计,艺术是艺术。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因为设计方面也需要艺术性。如果没有艺术性,设计品是不会有生命的。”据悉,这些暗箱的价格,小的在5万元左右,大的10多万元、20万元的都有。NAMO表示基本上都销售完了。

  生活情趣惹人爱

  如果大多数展商的分类可能会引发些许微词,那么“衣·食·住·行”这个区域则彰显了统一性和独特性。LED大屏幕展示穿衣潮流,林依轮的“饭爷”提供色、香、味,奇形怪状的落地灯、衣柜、椅子诠释住的多种可能,惠诗霖的城市天际线创作带来关于穿梭概念的思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能够体现策展性的区域。有趣的是,林依轮在VIP之夜的现身引发了阵阵追星效应。不少观众围堵在“食”的前方,争相与他合影、搭腔。林依轮表现得很大方,向大家介绍:“我带着这些食材来到‘艺术北京’的目的,就是向大家传达健康饮食的观念。”

  在“衣·食·住·行”转角处,有一个最不像展位的展位。严格意义上讲,它的展示空间就是一部分过道。靠墙而立,一套套精致的茶具和苔藓小盆栽,为展场增添了别样的清新气息。这其实是由3名自由艺术家带来的一个创意工坊。其中负责绿植部分的何杉说:“我们3人是同学,他们一个烧制茶盘,另一个做茶席,而我养了很多很多苔藓和多肉,于是一拍即合,以组合的形式来到了‘设计北京’。”

  何杉认为现在城市生活太浮躁,大家都疲于奔命,很少会有人用心坐下来去欣赏这些东西。他们想做的不单只是把这些展品卖出去,而更多希望能够帮助客户去搭配。“当你买到一棵绿植,我们会运用构图、布景、搭建等一整套服务,让它与你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融洽。再比如苔藓,我会把它们拼凑起来,一点一点去造型、养植,最后出来的效果会包含我们的创意,也就与别人的同类产品区别开来。”何杉称展会给3人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他们获得了大量潜在客户。

  经过了解,大部分参展商对“设计北京”的处女秀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虽然“艺术北京”给予了它一个高于同类展会的起点,但是作为艺术馆的附属而存在不免让人心生疑虑。事实上,在“设计北京”还没有面世之前,主办方就已经确立好了其衍生项目的方案。

  同年8月,与“青年100”合作的“设计100”即将启动。脱离了“艺术北京”之后的“设计100”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暂时无法预估,但是李东妊信心满满:“第一届是有难度的,因为大家对设计展会有既定的印象,会拿‘设计北京’和其他博览会做比较,但我的心里一直觉得有能力比别人做得更好。有了第一届的经验,无论是随后的‘设计100’还是明年的第二届,我们相信应该会更好。”

  采访/本刊记者 茶一峰、刘向林、黄楠 文/本刊记者 茶一峰 编辑/欣格 摄影/Yelin、潘雪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