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客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马可·波罗,画家
  • 发布时间:2015-09-21 11:57

  初秋的北京,才挥别酷热干燥的空气,我的一位画家朋友王雷,却执意背负画板行囊,朝火焰山方向追赶夏日炽尾。

  此时的王雷,正穿梭于麦积山各石窟间,虔心描绘北魏初唐时期佛造像。就在几个月前,当他在空旷的工作室里谈起为期数月的写生计划,这位曾在中央美院任教的油画家,说到兴起时,手里的红木烟斗都跟着颤抖。

  他的计划如下:从北京自驾出发,抵达古都西安,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西出嘉峪关,途径敦煌、吐鲁番,穿越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最终,抵达意大利——王雷将这一路的写生创作,称为“西游画记”。

  而700多年前,曾有一位叫做马可·波罗的旅行家,在荒漠里与骆驼为伴,辗转数年历经千辛抵达元大都,有趣的是,他的行进路线与画家王雷完全相反——空间穿越的魅力,有时恰恰在于这种地理无边际、历史无坐标的重叠效应。

  在我看来,马可·波罗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客”,可谓开宗立派的人物。尽管早他五百年时,也有外国人来华定居生活,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商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唐帝国首都长安西市,还有东瀛岛国一船一船输送的留学生,但他们只能称之为“长安客”。而差不多在马可·波罗动身东游的同时,常年征战的忽必烈也才决定建都北京。

  因此,自北京扮演大国政治中心有史以来,马可·波罗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代欧洲移民。在他之后,明清闭关锁国数百年,只有利玛窦、汤若望等零星传教士在北京生活,或者又如郎世宁这般,极少数欧洲工匠、画师,借一门手艺在宫廷长期谋职。

  在中国停留近20载,人到中年的马可·波罗才带着眷恋与不舍回到意大利,并诞生了那本让欧洲人了解东方的启蒙经典《马可·波罗游记》。游记是不是他亲自撰写已不重要,这就如同600多年后写出《消失的地平线》的詹姆斯·希尔顿有没有去过香格里拉一样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马可·波罗的追随者们,带着对书中神秘东方古老国度的着迷与憧憬,穿越空间,成为一代又一代有迹可循的“北京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