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志 寻找香格里拉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香格里拉,北京
  • 发布时间:2015-09-21 12:08

  美国人龙安志待在北京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个月至多有一个星期。北京的雾霾不是主要原因,他要做的事太多—拍纪录片,做酒店,写书,做公益,参与制定经济政策,开各种环境保护会议,设计未来环保方案—律师这个职业所能涵盖的内容已经远远不及。从十几年前龙安志关闭自己的咨询公司,踏上去藏区拍纪录片的征途开始,他的身份变得多元,生活与艺术越来越密不可分。

  寻找香格里拉

  14年前,龙安志做了一个梦,“梦里我见到西藏的一群野马,那些白色的马自由驰骋,穿越无垠的草原,四周雪山环绕,所以我决定,追随这些白马而去”。他反复做着这个梦,就如同反复被各种人追问“你为什么来中国”,他未能给出一个答案。2002年,他带着一支纪录片团队去了西藏,扔下北京如日中天的事业,决定去寻找梦里的无垠草原与雪山环绕,不是为了别人的无趣追问,而是为了平息自己内心的困惑。

  那时龙安志的香港南龙集团已经运营了将近10年,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我从20世纪80年代就在中国,参与过很多经济改革的工作。所以我非常清楚中国的改革,用计划经济引导市场经济,这样很好。但我也知道,在经济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容易破坏很多东西,包括环境、文化。

  我在北京看到一个一个胡同都被拆平了,人把钱的地位看得很重,忽视了文化发展。不管经济发展多快,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根。就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的树,长得很高,但早晚得倒塌。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不会再用计划经济引导市场经济,变得很国际化。那时我觉得中国的经济转型非常好,有很多人比我更懂经济。但如果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寻找到中国文化的根。我去中国的西部寻找香格里拉,目的就是这个。”

  龙安志所说的此“香格里拉”非彼地理位置上的香格里拉。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为世人勾勒出世外桃源的画面,令所有人神往这个被称之为Shangri-la的人间净土。虽然相传希尔顿并没有去过香格里拉,他所有的描述依据的是《美国国家地理》驻外记者做的相关报道。这不能削弱Shangri-la的吸引力。那时云南几个县都在争夺“香格里拉”的名号,以期吸引更多游客,拉动当地经济。这些于龙安志来说毫无意义,他要找寻的不是地图上某一个风景如画的地点。

  纪录片从2002年拍到2004年,龙安志在片中是一个找寻者,与所有人一样充满疑问,他搭便车、问路,问“香格里拉在哪里”。“我问艺术家,问活佛,问喇嘛,问牧民,问一些普通老百姓,一步一步地积累很多人的思想。拍纪录片就是寻找的过程,我不知道什么答案,也不知道怎样去找,但是你可以跟我一起去找。然后通过不同人的表达、分享和分析,我们才有一个结论,那个结论我不说,你看完了之后自己会有感觉。”在此期间,龙安志遭遇的朴实的人与看似无奇的事,给予他强烈的刺激与震撼。在青海,龙安志遇见一个喇嘛吉美坚赞,是牦牛奶酪加工厂的厂长,藏族人。吉美的奶酪厂收购当地牧民的牦牛鲜奶,加工成奶酪,再辗转运到城市里销售。奶酪厂远离城市,不便运输和销售。龙安志对此不免疑问重重,这种经营理念背离商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吉美说,工厂建在牧民区,是为了方便牧民售卖牛奶,并且在不影响牧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为此吉美必须每天不远千里,从偏僻的草原将牦牛奶运输到城市销售。他用卖牦牛奶酪赚得的钱,在草原上为牧区儿童办了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免费上学。

  吉美觉得,“整个青藏高原都可以叫香格里拉。这里的人的心更仁慈些。和一些受到污染的大城市相比,这些没有被污染的地方都可以称作香格里拉,但它还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寻找香格里拉最基本的途径,是你自己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必须发自内心来做事,通过奉献和为他人做善事,你就能找到真正的香格里拉。”

  3年时间,龙安志去了青海、西藏、云南,接触了当地的很多人。他搞清楚一件事,“香格里拉”实则是“香巴拉”的错音,香巴拉的概念源于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印度,香巴拉经文传达了一些重要的理念,当人盲目崇拜货币时,会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发生战争。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找回最初的香巴拉,香巴拉是我们要自己创造的和谐社会。

  “很多民族,不管是汉民、藏民、纳西人、白族人、彝族人都想保护当地文化。但如果没有一个经济平台就没法做到。我看到一个模式叫社会企业。”在拍完《寻找香格里拉》纪录片,同时写出几本“寻找香格里拉”系列书籍的龙安志,生活重心受到影响,2005~2010年,他的大部分时间待在拉萨,建了4座“香巴拉”藏式宾馆,保留下西藏建筑本身的特性,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并支持很多社区和周边的医疗、教育等项目。“我觉得我们是一个有责任的企业。社会企业既可以营利赚钱,也要对环境、社会担负责任。”

  10年后,《寻找香格里拉》终于获准在网络上传播,龙安志希望更多人看到、理解,一种以牺牲环境、破坏文化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发展。龙安志开始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措施改革,从2007年开始,他在各个国家交流,推动在喜马拉雅地区发展“喜马拉雅共识”,在非洲发展“非洲共识”,商讨基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环保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贫穷问题的实际举措。

  对龙安志来说,找寻的过程不只在寻找香格里拉的3年,想必到今日,许多问题有了答案,但永远不会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时刻。

  北京的“香格里拉”

  “一出门,外面那么烦躁,怎么生活呢?”这是龙安志钟情四合院的理由。龙安志在东四八条有个工作室,一座小四合院,没有过分夸张的装饰—相比起很多中国人,龙安志更懂得怎样让中国传统保持传统。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几年,曾经有3座四合院,还有盖在郊区的客栈与自己的藏式住所,这些都可以称为“新红资俱乐部”。他通过这种方式尽力保留住一些东西,无论是满族的,还是藏式的。

  龙安志想静下心来写书时,会去怀柔自己盖的藏式房子里,起居室后墙有一个巨大的玻璃窗,窗外有山石与树木。走进屋子,就始终看到一幅画。“我是成心这么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很伟大,每个窗户都给你勾画一幅国画。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里,没有这种角度。这是天和地明显的关系,是传统文化里非常核心的理念,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但东四的胡同相对来说保护得不错。很多人想保护这种四合院,也就是想保护一种传统,他们也认识到中国文化没有根是发展不了的。我最感兴趣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制片导演,都搬到胡同里,开了很多小工作室。我觉得这个非常好。他们通过他们的工作可能让中国的文化在下一代找得回来,然后保护好。祝下一代成功!”

  刘向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