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扰动与经济增长

  未来几个季度,假定需求端因素变化不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及其影响如果边际上有所减弱,高毛利再度刺激企业生产的响应,那么可能会重现工业增加值和实际GDP同比的上升,和PPI环比的高位回落。

  过去两年多,市场关于中国经济趋势走向的分歧似乎甚于以往。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应当是供给侧改革的推动,给增长、通胀等系列指标带来了巨大的扰动,这显著地增加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困难。

  如果能够把供给侧改革对经济造成的扰动剥离出来,还原经济原先的趋势,无疑能够提升市场分析的准确性和政策出台的针对性。

  其中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将全部工业行业划分为两组,第一组是钢铁、煤炭、有色、化工等显著受到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影响的行业,以下简称供改组,另一组是其他所有工业行业,作为对照组存在,然后观察两组增加值的表现(图1)。

  可以看到,2006年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两组增加值同比走势在方向上比较同步,幅度上也比较接近,供改组波动幅度略微要更大一些。

  然而2016年年初以来,这样的同步性明显不复存在。对照组增加值同比开始触底并在随后显著回升,幅度最高接近5个百分点;同期供改组同比继续向下,与对照组大幅背离,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理论上,对照组与经济原先的趋势是更加吻合的。这意味着,假若没有实施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那么供改组以及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可能会回升至9%-10%的水平,较当前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对应的GDP实际同比可能在7.5%左右。

  这样,供给侧改革与环保限产对工业增速以及GDP增速的影响就比较清晰地显现了出来。

  以上是对过去两年数据的一个拆解。

  事实上,如果聚焦2017年工业品量价波动,我们还可以发现,即便是在季度跨度内,供应端边际上的收紧与响应,同样十分清楚。

  例如,2017年第一、二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6.8%、6.9%,平均较2016年下半年高出了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PPI环比高位回落,从2016年第四季度的环比1.3%,下降到2017年第二季度的-0.3%。

  工业品量升价落,显示供应响应在发挥关键的作用。其原因也是比较清楚的,2016年下半年工业品毛利的大幅上升,这对随后企业的复产提供了巨大的刺激。

  然而供应响应只持续了两个季度。第三季度开始(见图2),去产能和环保限产执行力度加码。很快我们发现,工业品产量增速显著滑落,价格环比重新走高,显示供应收缩替代供应响应,重新成为主导因素。例如,2017年第三、四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6.2%、6.3%,较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以上;PPI环比分别为0.7%、0.7%,较第二季度显著反弹。

  GDP实际同比波动十分轻微,但仍然存在。2017年第一、二季度,GDP实际同比分别为6.9%、6.9%,这是超出当年年初市场的一致预期的,背后关键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市场对供应响应带来工业品量升价落的忽视;2017年第三、四季度,GDP实际同比分别为6.8%、6.8%,较上半年轻微走弱,主要体现了供改和环保限产的影响,与2016年下半年情形如出一辙。

  基于以上对工业品领域供应扰动的理解和观察,应该说,对于提高我们在2017年数据预测的准确度,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站在当前的时点上,展望2018年,我们认为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未来几个季度,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及其影响,是否可能边际上有所减弱?高毛利是否可能再度刺激企业生产的响应?

  2017年冬天,北方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气荒”,随后又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煤荒”,这些现象凸显了限产政策面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相关行业政策的边际调整,是有可能出现的。

  在高毛利的刺激下,一些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置换为更环保、更先进的产能,从而满足达产要求,这应该也会形成供应的边际响应。

  如果这些情形出现,并假定需求端因素变化不大,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像2017年上半年一样,再度见到工业增加值和实际GDP同比的上升,和PPI环比的高位回落,这一情景无疑值得认真考虑。

  (作者为安信证券高级经济学家,2017年“远见杯”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第一名(并列),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刊特约作者 姚学康/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