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人力资本与长期经济增长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时期,城镇化对需求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并会通过提升劳动力质量进一步推动长期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连续六年增速下滑后,2017年增速比上年回升了0.2个百分点。在外需与经济周期等短期波动以外,大家更为关心的是,在出生人口继续下降,劳动力数量开始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如何。

  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平均每年上升1.0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上升并不是匀速的,改革开放初期进展较慢,在1978-1995年平均每年上升0.65个百分点,而后快速上升,1996-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39个百分点,近年来又略有下降,2011-2017年平均为1.22个百分点。

  从需求来看,大量投资和消费都与城镇化有关。城镇与农村最大的差别在于基础设施不同。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从1996年至2017年,也就是城镇化进展加快的时期里,这两者的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例为45%,其中基建投资的比例为24%,房地产业为21%。2017年,这两者分别为27%和22%,累计占比为历史高点。居民的消费也跟城镇化密切相关,城镇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超过农村,因此城镇的消费占比远远超过城镇人口占比。即使在1978年,城镇化率还不到18%,城镇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就已经超过了56%。在城镇化率刚超过50%的2011年,城镇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更是达到了85%,2017年这一比例为86%,可以说绝大部分消费都集中在城镇中。从消费的结构来看,居民买车的支出,以及大量的教育、医疗、娱乐的支出,都是与城镇化紧密联系的,这类支出的比例也随着城镇化率的上升而上升。

  从供给来看,城镇化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分工的发展,并大幅提升了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在考察供给方面的影响时,常常从生产要素增长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人力资本存量提升的贡献

  一个经济体的短期波动更多的取决于需求,而长期增长率则更多地取决于供给。通常情况下,供给能力又由技术、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来决定,可以把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的贡献、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和技术进步的贡献。

  从1978年至2017年,按照不变价计算,中国的GDP总量增长了34.5倍,物质资本存量增长了近61倍。这一时期中国总人口从9.6亿人增长到13.9亿人,增长了1.45倍。劳动年龄人口从5.55亿人增长到10亿人,增长了1.8倍,增速快于人口增长率。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人口生育率较高,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下降。

  通过对GDP增长率进行分解可以得出,过去40年,物质资本积累贡献了54%,劳动力增长贡献了10%,技术进步则贡献了36%。不同时期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同,在过去十年间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72%、2%和26%,物质资本的贡献率上升更多,而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贡献都大幅下降。由此看来,似乎经济增长仍然并且越来越依赖于物质资本积累。如果物质资本积累不可持续,而劳动力数量已经开始负增长,似乎未来经济增速更不容乐观。

  然而,这一简单的分析并未深入考察劳动力质量的变动,更好的做法是综合考察数量和质量,即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过去40年,劳动力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劳动力质量包括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多个指标。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出生人口期望寿命从1978年的65.8岁增加到2015年的76.1岁。根据作者估算,从1978年至2017年,中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年上升至9.7年。据报道目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13.3年,未来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进一步增加。此外,由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因素,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也大幅增长。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收入约增长4%,而近年来回报率则接近或超过了10%。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以后,生产率也大幅提升。一方面,城镇的教育回报率比农村高出约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转移以后工资上升的速度更快。

  综合衡量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指标的人力资本存量在过去40年大幅增长。学术界有几种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其中,Mulligan和Sala-i-Martin提出的基于劳动收入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更加合理的体现了当期劳动力的整体生产能力。根据作者测算,由于教育水平提升、教育回报率上升、城乡劳动力大量转移等因素,过去40年,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增长了8.5倍,远高于劳动力数量1.8倍的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为33%,也就是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是由人力资本增长所贡献的,其中的四分之三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上升。

  未来十年,城镇化与人力资本积累的有利因素仍在。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或超过90%。例如,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在2015年日本、韩国、美国的城镇化率分别为93.5%、82.6%、81.6%。从历史数据看,在各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都有一个快速城镇化的时期,一般在城镇化率水平在50%-70%之间时,城镇化率的提升是最快的。例如韩国从1976-1988年,仅用12年就从50%提升到了70%,平均每年提高1.7个百分点。日本从1950-1962年,12年时间将城镇化率从37%提高到65%,平均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中国2017年城镇化率为58.5%,还处于这一快速提升区间。

  未来人力资本存量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峰值10.06亿人后,已经开始下降。根据目前的人口结构,未来若干年里,中国的劳动力绝对数量都会持续下降。然而,所幸由于前述提升人力资本的渠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未来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仍可能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在升学率继续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提高和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未来十多年里,整体人力资本存量仍有望保持6%以上的增速,与过去十年基本持平。

  虽然中国过去的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城镇化的结构仍有改进空间。未来更应该大力发展大型城市,而非发展中小城镇。

  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先是从农村向中小城镇集聚,然后再向中型和大型城市集聚。例如日本1960年时一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人口占比为41%,2016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6%,其中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已经超过3800万,占到全国人口的30%。美国1960年时,一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人口数占比为38.7%,后不断增加,到2016年时为45.4%。有少数国家到城市化后期可能出现再向小城市分散的情况。例如韩国1960年时,一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人口占比为21.6%,此后在1991年达到高点51.8%后有所下降,到2016年时为47.4%。但韩国的整体城镇化率仍然在不断上升。

  中国目前居住在一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人口数为3.5亿人,占人口比例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即使在美日韩等国在城市化率处于当前中国水平时,百万以上城市人口占比也达到了38%左右,中国目前也远低于该比例。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劳动力在大城市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比较优势的工作,也更容易积累人力资本。研究表明,大城市的教育回报率比中小城市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目前有一些政策对大城市人口进行了限制。这不仅不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会阻碍人力资本的积累,并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中国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以少子化为特征的人口老龄化。虽然从短期来看,城镇化等因素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使得劳动力数量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较低,但长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所幸的是,在未来几年的窗口期,中国还可以获得城镇化的一些红利,需要抓紧时机来推动人口大城市化,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以应对劳动力数量下降的危机。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17年“远见杯”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第一名,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刊特约作者 梁润/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