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考虑购买中国车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考虑,购买,中国车
  • 发布时间:2011-05-25 15:55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消费者购车正情绪高涨,或可助燃基于强烈自信基础上的中国汽车市场的爆棚之盛,甚至可以借机重写中国汽车工业版图在全球坐标系中的位置。

  每年车展,大家的目光自然会聚焦到一点上:名车又被抢光了。今年也不例外,五辆4700万元的德阿斯顿?马丁被抢订一空。法拉利、宾利、劳斯莱斯、玛莎拉蒂、保时捷等多位超豪华车企高层惊呼:上海车展销量情况空前火爆,所接受订单量已经完成本季度目标。

  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消息足以再次激起跨国公司对华的复杂感情:没有人能够忽略如此庞大的市场。2500万辆是个什么概念?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为1800万辆,有预测认为,这一数字到2015年将达到2500万辆。如果就此判定中国汽车工业可以继续高歌猛进,可能会得到令人失望的答案,因为“大国”和“强国”真!就不一样。

  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还很年轻,所以第一步一定是基础建设,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就此话题,《汽车观察》于上海车展期间,系统推出玲珑轮胎杯?2011第六届“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调查问卷,对车展现场的100位购车者进行逐一寻访,了解他们眼中的自主品牌,厘清自主品牌的理想与现实。

  “老大”的烦恼

  对于日趋自信的中国汽车工业,不得不承认眼前的规模神话仍是基于“量”的胜利,在没有完全掌握高价值产业链话语权之前,不妨听一下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的建议:全球化的第一拨受益者是全体大众,而第二拨受益者则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人,仅凭一腔蛮力无济于事。

  此次问卷调查《汽车观察》还特别追加了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会购买中国车?“在钱少的情况下会购买中国车”,消费者这一调侃似的回答实则道破了国内众多自主品牌车企仍未摘掉“低价低质”帽子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39%的消费者会考虑购买中国车,但前提条件是建立在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性能、造型相对提高,售后服务相对完善,自制研发实力相对增强的基础上,并且部分消费者还直接说出了心目中首选的自主品牌,如上汽、奇瑞、吉利、比亚迪等。

  销量已成全球第一的中国汽车市场被冠以业界规模“老大”的殊荣,但仍陷于品牌缺失及利润低下的窘境,当国际汽车巨头一如既往地大踏步登陆中国时,自主品牌到底有没有抗争能力?“有!一定要把轿车分成两块,一块是合资,一块是本土,两者并非此长彼消,而是共同发展,但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会更快。即便受到政策影响,中国汽车工业被‘批评’了,也无法阻挡自主品牌的前进步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斩钉截铁地回答了《汽车观察》的疑问。

  可康庄大道并非唾手可得。仅在三年前,丰田还是公众眼中的宠儿。当时,迅速上位的丰田汽车无论是在制造工艺还是在盈利能力上,都成为了汽车业界的标杆,如今造成丰田在全球尤其是在美国大规模召回数百万辆汽车尴尬境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汽车质量问题。

  中国本土汽车厂商正在面临着与当年丰田类似的诱惑:规模、速度以及触手可及的市场机会。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宣布过,公司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设定了类似的目标,计划在2015年实现200万辆销量。

  不觉得似曾相识吗?质量问题的出现应归咎于销量夺冠的野心和快速扩张造成的失控。注重产品品质、注重开发轿车产品、注重生产全球化的车型,并努力成为市场冠军强有力的竞争者,今天的自主品牌像极了当年豪气冲天的丰田。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诱惑类似,风险也会类似。如何在追求快速扩张的同时,避免油门踏板失控?对于大多数汽车企业来说,真正的警示意义依然是:永远不要让公众觉得他们的不幸是你们造成的。

  品牌那些事儿

  “我们认为,通过提供我们的服务,即便不能100%实现我们的理想,但也有益于用户,因为他们能最终得到更多的信息,尽管不是全部。”这是五年前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的表态,但随着谷歌撤离中国市场,这种表态并没有如期兑现。

  同样的警醒,软件业如此,汽车业亦是如此。大量中产阶级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热潮,开始对产品质量、服务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汽车行业,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有了属于自己的看法,自主品牌企业必须更加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些日趋成熟的消费者。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忽略顾客感受和服务,这种失误很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家高速扩张的自主品牌企业身上。

  您认为哪个中国车企业最具品牌号召力?您认为哪个中国车企业的产品品质最可靠?您认为哪个中国车企业的售后服务最放心?公众投票的结果集中在:上汽、一汽、吉利和东风。品牌的积累和沉淀离不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与之相匹配的售后服务体系。

  纵观国内车企的品牌发展之路,可谓殊途同归。上汽和吉利就是以截然相反的方式宣告了本土汽车业自主品牌的崛起。与吉利从低端量产向高端转型的战略不同,上汽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这是一条特别的道路,很难复制”,和民营汽车制造商相比,上汽挺进中高端市场的确容易很多,借助长期的合资(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以及国际化的经验(购入韩国双龙汽车和英国罗孚股份),上汽自主品牌发展的本质实则是国企多重资源的高调整合。在整个问卷调查中,上汽共摘得五项桂冠:最具品牌号召力中国车企业、产品品质最可靠的中国车企业、售后服务最放心的中国车企业、造型设计最具特色的中国车企业以及首选最想购买的中国车企业。

  自主?不自主?

  本届上海车展,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均推出了各自的自主研发新车,在75款全球首发新车中,自主品牌达56款;同时,自主品牌还不约而同地展出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总裁祁玉民对此强调:“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没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就没有未来与创新。”东风汽车新任总经理朱福寿在首次面对媒体时表示:“与其他公司相比,东风汽车的自主品牌目前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且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但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即将进入快速提升期。”

  如果购买中国车,您会首选哪个品牌?奇瑞、吉利、长城榜上有名。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奇瑞是一家不可忽视的标杆企业,一度成为“造型设计最具特色的中国车企业”阵营中的有力竞争者。上海车展期间,奇瑞新东方之子和奇瑞E5首发亮相,其累计出口第50万辆的交车仪式也成为了本届车展的焦点。但也有人认为奇瑞的多品牌战略是失败的,对此,奇瑞副总经理马德骥并不这样认为:“这只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时调整战略结构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表现。”据马德骥透露,奇瑞换代QQ新车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之中,目前整个造型都已冻结,正在做工种开发,预计明年下半年上市。

  一直坚持战略转型的吉利汽车因收购沃尔沃而名声大噪,本次车展携旗下五款全新车型亮相,即全球鹰GC6、全球鹰GX6、全球鹰GS-CC敞篷跑车、帝豪EC6-RV和英伦SC7-RV,进一步丰富了旗下三大子品牌的产品系列。此外,沃尔沃汽车也于今年2月份发布了未来五年的中国战略,同时业内流传已久的沃尔沃中国建厂计划也得到了证实,种种迹象都在诠释吉利的野心。难怪在调查问卷中,吉利能够成为消费者票选的“进步最大的中国车企”以及“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车企”。

  与奇瑞、吉利不相伯仲的还有长城,入主“最拥有技术实力的中国车企业”排名前十。上海车展期间,长城再次强调了其自主品牌向高走的“三高”战略(即高科技、高性能、高品质)。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三高’目的旨在提升长城的产品品质与品位,最终提升产品品牌,带来更高的品牌附加值,从而为企业的持续高质量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其中,长城全球首发新车哈弗IF是长城自主研发的首款高端跨界车型,长城希望凭借这一款战略车型与广汽丰田汉兰达、上海大众途观以及东本CR-V等当前热门车型在高端SUV市场上分一杯羹,一改过去低端车形象。

  谁比谁忐忑?

  此次问卷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合资自主是自主品牌吗?39.42%的消费者认为“是”,60.58%的消费者认为“不是”。在专家看来,合资自主的出现是激进与顽固的平衡,是西方治理与本土创始人传统的妥协。对于合资自主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止过,益普索(Ipsos)大中华区副总裁蒋琦透过《汽车观察》表示:“合资自主并非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产物,发改委现规定合资厂商新建项目有两大条件,一是必须发展合资自主品牌,二是有中国研发中心及新能源,这种强迫式发展合资自主品牌,可能只会逼迫外资品牌以敷衍形式来应对,或者成为外资厂商向当地政府讨价还价的砝码。”

  随着广本理念、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在上海车展上的集体亮相;以及随后将至的东风本田也将于年内推出首款合资自主品牌;加之大众中国主管市场和销售的执行副总裁苏伟铭的表示:在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问题上,大众已经结束可行性分析,确定推进合资自主项目。不可否认的是,已呈燎原之势的合资自主品牌会对本土自主品牌造成一定的冲击。蒋琦以广汽本田理念S1为例,仅仅是将停产数年的思迪稍加修改后推出市场,中国市场是否需要这种车型?即使接收了这种低价车型,更多的伤害也是针对传统自主品牌。

  面对来自合资自主品牌的冲击,很多本土企业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马德骥强调:“国家需要控制,不应把国外的‘垃圾产品’弄到中国来,自主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可能都是将一些车型、模具拿过来换一个标识,就变成了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这样的话对经济是一种损失。”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更是语出惊人:“合资自主不就是狐假虎威嘛!自主品牌通过技术和品质的快速提升,足以抵御合资自主的新一轮攻势。”王凤英对于合资自主品牌可能会让传统自主品牌陷入“灭顶之灾”的担忧表现淡定,她认为合资企业掀起打造自主品牌的热潮,意味着对手将会以更低的价格优势向自主品牌发起冲击,然而在这场较量中,自主品牌不一定就会溃不成军。相反,面对合资自主品牌发起的“贴身肉搏”,自主品牌应该抓住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早日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品牌、设计、技术和品质等各方面的提升,来应对上述挑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