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与怀念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2-22 14:37
虽然自己文笔鲁钝,但我想确实应该写下感激和怀念的文字,不仅仅是因为我个人多年得到郭老的太多帮助,更因为郭老是《计算机世界》报的缔造者;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更因为他的高屋建瓴、大家风范和宽阔胸怀。
我认识郭老是在1988年,当时我刚应聘到《计算机世界》报社当记者。在一次产业研讨会上,他谈起中国计算机产业创立初期的一些重要决策,如数家珍,非常清晰,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才了解到,郭老曾经担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的负责人,而他本人就是中国计算机产业初创时期的具体决策者。自此之后,我便一直与郭老保持着联系,无论是采访还是审稿,每当遇到有关计算机产业发展历史中一些疑惑的事情,我总是操起电话问郭老。
让我对郭老更为敬佩的一件事,是1994年8月,我当时作为《计算机世界》报主管新闻策划的副总编辑,准备组织报社记者撰写一组有关“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电子出版系统工程)20周年的纪念文章。我带领记者采访完王选教授,临走时,王选教授跟我说,“748”工程从立项到组织实施,郭平欣局长功劳最大,一定要我再去采访郭老。
按照王老师的吩咐,我又带着记者去拜访郭老。郭老当时已经76岁的高龄,但还是耐心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748”工程的决策过程,我后来在稿件里面记下了郭老的这样一段话:“当时计算机总局提出实施‘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科研工程’的设想,我们积极推动国家计委于1974年8月正式批复立项,因此简称‘748工程’。这个工程其实包括汉字激光照排、中文检索、中文计算机通信三大部分,后来最成气候的是激光照排系统,这主要是王选他们的功劳。我可以介绍情况,但你们别搞错了,重点一定要宣传王选他们。”两位老人的互相推荐,体现出前辈是何等的胸怀,让我肃然起敬,永远难忘。
后来我担任《计算机世界》报的总编辑多年,主导这家在中国计算机产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郭老也因此常常给我打电话,有时查问一些资料,更多的是他阅读《计算机世界》时,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提出疑问,或者是我们报道中某些表述不准确的东西,他马上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更正,并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准确。如此认真细致的指点,让我发自内心的感激。
说到《计算机世界》这份我曾经付出20年心血、对中国计算机产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报纸,我在这里不能不更加清晰地告诉读者,郭平欣老人正是这张报纸的主要缔造者。
在《计算机世界》创刊20周年的时候,中信出版社出版过《新媒体征战》一书,详细介绍了《计算机世界》的发展历程,其中清晰地描述了郭老推动《计算机世界》在中国出版的一些细节:“麦戈文(《计算机世界》美方股东、IDG董事长)回忆,1979年9月,一个晴朗的秋夜。在美国旧金山一座豪华的金融大厦内,国际计算机信息处理协会正在这里举办闭会晚宴。正是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宴会上,美国人麦戈文与时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的中国人郭平欣不期而遇。作为中国IT业界重要的用户与赠阅对象,郭平欣不久前便曾在北京收到过IDG通过邮路寄赠的美国版《计算机世界》,并对这本包装精美的英文杂志记忆深刻。”根据麦戈文的回忆,在当时的情况下,《计算机世界》能够在中国顺利出版,与郭平欣局长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是他帮助推荐中方合作单位,并帮助争取了当时国家四机部领导和中宣部的批文支持。”在撰写此文时,我还专门查阅了一下《计算机世界》报的创刊号,头版不仅刊出了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的贺词,而且惟一的署名文章就是郭老撰写的《关于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郭老推动《计算机世界》报创刊的意义,也许与他推动“748”工程,推动国产小型机、微机的研发与应用等重大决策还难以比较,但是《计算机世界》对于培养人才、宣传产业、推动市场繁荣和企业发展,以及推动计算机技术应用普及是功不可没的,业界人士应该由此对郭老增添一份敬意。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我辈惟有务实工作,不断推动中国计算机产业创新发展,才是对郭老更好的怀念。(作者系本报原总编辑,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
郭平欣简介
郭平欣,著名计算机技术管理专家。1918年7月7日生,贵州省盘县人。1935年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考入昆明的云南大学,1938年转至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学习,1941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1~1946年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化学工程师的掩护下,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青年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他放弃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毅然奔赴延安,由无线电专家李强介绍加入八路军。在陕甘宁边区工业局任工程师,并承担了建设大型广播电台所需的高频馈电绝缘器件等的研制任务。1947年任中央军委三局工程师,
1955年,郭平欣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电信工业局)任技术处处长,后又兼任新技术处处长。1956年他参加了“十二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会议,由李强推荐,会议派他主持了计算机事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元器件生产技术局副局长,主持了引进国内急需的新品种电子元件生产技术工作。
1973年1月,电子部召开计算机专业会议,肯定了研制系列化计算机的方针方向,随即组织实施100系列及200系列计算机的联合研制。郭平欣分管中小型计算机的科技开发工作。在电子部系统内,郭平欣先后组织实施了1000和2000系列小型机的研制。1000系列开发出了13个机型,连同原有旧系列,生产机器1000余台,使我国计算机工业初步形成了工业化规模;2000系列机从字长16位发展到32位的超级小型机,现已成为我国小型机的主流机种。
1976年,郭平欣出任电子部新成立的主管计算机科技开发的第三生产技术局局长。1979年,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成立,郭平欣任副局长,分管科技与外事工作。1982年5月,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并入电子工业部,成为该部的计算机工业管理局,郭平欣任该局顾问。1985年,担任主持软科学研究的电子部计算机科技委主任的学术职务,直至1990年离休。此后他在对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和为推动电子信息技术进步而著书立说,继续作出富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贡献。
郭平欣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78年被中法两国政府任命为中法工业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由于在促进双方在电子与信息工业的合作上成绩突出,1982年荣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兰西共和国工业荣誉奖”。为了表彰他在国际信息界作出的贡献,1986年在第十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被授予世界计算机科技奖“银环奖”(迄今华人中唯一获奖者)。当年他还在第二届东南亚计算机大会上获得金质荣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