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让神经不再失调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城市健康,神经功能,器官活动
  • 发布时间:2013-12-12 16:38

  最近,一份城市健康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0~50岁年龄段的人群已成为健康跑道上的脆弱人群。在这个年龄段的职业人群中,68%的人每天早上起来都觉得没有精神、睡不够,15%的人经常失眠,52%的人易感觉疲劳。检查发现,在这些不适症状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这个“恶魔”。

  长期应激紧张易致神经失调

  什么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知识。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不随意神经系统,几乎掌管着全身的器官活动,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活动。“自主”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意思,由于受自主神经系统影响的器官不同,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不同表现。

  国外曾有研究表明,大约每100人中就有30人曾经历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痛苦。该病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有性格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缺陷,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适应环境、应付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外因多为长期持久有强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纠纷、恋爱挫折、事业失败或人际关系紧张,持久的脑力、体力劳动,睡眠不足等。女性进入青春期或更年期,如果一时内分泌失调,也容易导致自主神经紊乱。

  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变快,劳累和生活的不规律,很容易导致神经中枢过分紧张,协调功能失常。长期处在这种应激紧张状态下,大脑神经调节能力下降,易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一旦惹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往往出现胸闷、憋气、心慌、濒死感等心脏神经症;胃痛、胃胀、呕吐、腹泻等胃肠神经症;其他,如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皮肤发麻或发痒、痛经,也可表现为面部潮红、出汗异常、瞳孔扩大或缩小、心动过速或过缓、流涎、寒战等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

  症状多样易与亚健康“混淆”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亚健康的许多症状相似,但两者并非一体。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没有明确的疾病。如果亚健康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神经功能出现紊乱,不是一种单纯的症状,是一组心身疾病。一般按冠心病、胃炎等器质性疾病治疗均无效,造成顾此失彼,致使疾病反复发作,需采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方能起效。而且,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还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身体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其次病情加重或反复,常伴随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变化,经一些客观检查如心电图、超声、胃镜等检查却又查不出客观病理改变。

  因此,如患者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胸闷、呃逆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焦虑烦躁等表现,且医生检查时又“任何部位均未见异常”,或出现原因不明的症状,更应警惕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如果症状不太严重,可以通过调整情绪和改变生活方式来应对。而对于那些症状严重且持续三个月以上都无缓解的人,就需去医院就诊。

  药物治疗与生活调养相结合

  临床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治疗,首先是根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除了对症药物,还必须通过神经节阻滞疗法,结合物理治疗来减轻病者的不适感。调整自主神经功能药物,通常用谷维素,患者如有心慌则考虑用心得安,出汗过多可用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睡眠障碍者可试试安定。同时,还要做到——

  多动:俗话说患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治疗,更是如此。生活不规律、情绪压抑、过度疲劳是患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主要病因。因此,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性格内向的人群,不要常一个人闷在家中,应尽量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打球、游泳等。在平时工作中间也要有短暂休息,深呼吸和简单的体操都有不错的效果。

  巧睡:要有适度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过多均不好。每晚提醒自己11点前上床睡觉,早睡早起,时间要有规律,不要睡懒觉,要尽量早起,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起床的闹钟铃声,千万不要调成“如雷贯耳”,最好改成美妙的音乐,在耳畔轻轻柔柔地唤醒你,会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懂吃:饮食上,深绿色叶菜类及豆类植物,都含丰富叶酸,有助于身体细胞的修复;肝脏、鱼、全谷类、大豆食品及蔬果中有维生素B6或烟酸,可以维持皮肤健康、减缓神经老化;至于与记忆力、注意力有关的维生素B12,在红肉、牛奶、乳酪中都吃得到;吃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等坚果,对健脑、增强记忆力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应适当补充热量,吃一些水果、蔬菜及肉、蛋等食品来补充体力;晚餐不要吃太多,可适当增加一些杂粮粥类、菌类食品。

  善乐:心理的疏泄及乐观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你感到疲乏和心烦时,暂时放下工作,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向窗外眺望,让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可以暂时排解工作上面临的压力;遇到烦心事情绪低落时,不要憋在心里,而应想办法纾解,可以自我调节,也可以找朋友倾诉一下,或者大哭一场,把心理的郁闷疏泄出来,会觉得轻松很多。另外,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紧张刺激,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必要时可减轻学习或工作量。

  □空军福州476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袁邦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