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学理念落地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学教学,教学行为,教学理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2 16:07
【摘要】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当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能够正确引领教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校教学质量,最终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供理论保障。本文针对当下国内中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的诸如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教学理念仅仅停留于一种口号或概念,而不能被落地为教师的行为标准等问题,提出应强化教学理念落地的紧迫意识,保证发挥教学理念在教学当中的指挥棒作用;同时笔者提出一种使教学理念落地的方法,即教学理念落地的“四步法”。该方法可实现中学教学理念切实转化落地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标准,因为教学理念只有匹配具体的行为标准,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指导教学。
【关键词】教学理念、理念落地、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8-0033-03
在当下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可以说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性和对称性,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指引和纠偏[1]。正确的教学理念能够成为教学过程的“灯塔”,在教学过程起到正确指引作用。然而,在当下国内教学过程中,部分中学教师对于自身所在学校的教学理念认识不清,认识不透彻,或者说教学理念更多地沦为一种口号或概念,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使教学理念与教师教学标准行为发生有效链接,失去了其教学指挥棒的实际作用[2-3]。
而且当下校园内存在的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懈怠、一些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学理念没有被很好落地、教师没有全面践行教学理念的问题引起的。所以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不被沦为教学工作中的“海市蜃楼”,应该寻找和建立一些使教学理念落地的科学方法,从而使教师能够找到并执行与学校教学理念相匹配的行为标准,确实使教学理念细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标准,这对于解决中学教学过程中的众多不和谐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理念落地的必要性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两者之间是知和行的关系。教学理念来自于教学行为并反作用于教学行为[4]。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方向性、主导性的作用,是教学行为的灵魂,为教师指明教学过程中该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会自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影响教师对待教与学的态度、选择、组织等各个方面,支配教师对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规定着教师教学的进程、课堂的气氛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所以说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过程当中“一支看不见的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想”和“做”是融为一体的,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应该有怎样的教学行为。而现实却是大多数的教师都能非常容易地说出很多时尚的教学理念,比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探究、研究、问题解决式地学习”、“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但是教师无论知道多少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如果无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话,那么这些所谓的教学理念就还只是一种口号。少数中学教师目前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采用控制学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接受意识还是很强的,但这种接受还是仅停留于思想层面,具体的教学中的时候,还是容易抱守着原来的习惯、做法,新的教学理念就像是摆在案头从不翻看的书本,做做样子而已,如同只是一个“会念经的假和尚[4]。”
再例如社会上正弥漫着对中小学校教育不信任、失望甚至恐惧的情绪[5],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等混乱和矛盾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所宣讲的教学理念没有被转化为教学行为标准。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偏离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是造成一切教学活动矛盾和混乱的根本原因所在[6]。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对于教学理念的理解,督促其很好地践行教学理念,切实使教学理念落地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教学理念落地的“四步法”
许多学者认为,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确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更不是有了教学理念就自然生成教学行为。教学理念顺利落地生根于教育实践当中,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如何才能使教学理念全真、正确地转变为教师的正确教学行为,如何使教学理念实现“软着陆”,其中的方法还处在被众多中学教学管理者或教师不断探索当中。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摸索,提出了一种“四步法”使教学理念落地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四步。
第一步、共启学校教学愿景。学校愿景是一所学校发展目标的终极宏图,代表着全校师生心目中对于学校发展蓝图的理想画面。教师拥有美好的学校教学愿景,有利于为其进行学校或学科定位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在学校定位、学科定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一个好的学校或学科愿景,不在于涵盖哪些先进的办学理念,也不在于描绘的景象多么令人神往,而在于哪些愿景是基于学校实际而绘就的发展蓝图,传达的必须是学校师生的内心意愿。因此学校应定期对教师以年级或以学科进行分类,通过专人引导、共同讨论的形式让教师对学校或所属学科未来的前景进行构思、规划;利用校刊或意见卡片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有关学校发展愿景的征集;通过广泛讨论的方式使全体师生对于学校未来愿景、学科发展方向形成共识。一幅美好地、通过努力可实现的教学愿景图是教师最终顺利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源动力”,对于教学行为的纠偏有潜在的“引领”作用。
第二步、准确进行身份定位。学校或学科愿景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通过走访调查、民主讨论的方法使教师在学校愿景实现、学科建设过程当中进行精确定位。必要时可以聘请相关教育专家对于学校或学科的优势、劣势进行SWOT 分析,从而使教师很好地在教学愿景实现过程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此外,可以依据共启教学愿景的方法,在对学校教师以年级或以学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专职教育培训师的引导,采用教师共同讨论的形式让他们对学校或所属学科在本市或县、本省,甚至于国内可以实现的一个客观的水平或地位达成一致,为更好地理解、认识学校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另外各科教师在学科发展自身定位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分析学科核心教学行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我们所说的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指一种教学理念实际实现所需的教育精神境界和教学专业能力。只有客观实际地找准自己的身份定位,辅以美好的学校教学愿景作引领,这样才能帮助中学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很好地认识、理解自身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其它教学举措。
第三步、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学校教学管理者及教师对学校共同的教学愿景达成共识,并且都精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认识学校的教学理念了。相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成熟的、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同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对自己学校的教学理念做到如数家珍,但是,究竟教师对于学校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有多深?对于学校的教学理念认同程度有多深?我想各个学校、以及各个学校的教师个体肯定就不尽相同了。那么,我们知道使学校教学理念落地首先要使学校教学管理者及教师对于本学校的教学理念达到一个基本一致的理解程度,这样才可能使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去努力。所以说强化教师对于学校教学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就成为教学理念能否“软着陆”的关键所在。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各个学校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或其它选择方式,遴选本学校中对于学校教学理念理解有发言权的优秀教师或领导集中对学校教学理念进行专题培训解读,使学校教学理念的核心精神在教学管理者、教师当中被更好地理解;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理念的书籍,采用集中培训、小组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和理解。
第四步、核心理念外化于行。人们总以为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就会有良好的教学行为。其实不然,正如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其间必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从先进的教学理念到成熟的教学行为,也要经历一个由生长发育到逐渐成熟的过程[7]。但是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许多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并未顺利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启示我们,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是存在距离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那么如何缩小这种距离则成为当前教学活动中教学研究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用差异分析法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这方面学校可以将学校教职工甚至是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学校各个教学理念为差异分析调查主题进行调查,问卷一定要使被调查者将自己认为的目前学校教师在每个教学理念客观存在的、具体的教学问题“释放”出来,然后统一将各个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使学校教师具体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显露出来,那么这些差距就是学校教学管理者、教师努力的方向。行为与理念的差距出来之后,学校管理者可以依据调查结果,对于学校的各个教学理念规划、制定出具体的教师教学理念行为标准,作为学校教师的“行为指南”。学校教师能够自觉执行与教学理念相匹配的行为标准,教学理念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地实现落地,这个时候,教学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在教学当中的“正能量”。
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教学理念更不能够成为一种“口号”。教学理念如何具体化为教师的行为标准应成为各学校集中攻关、破解的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中提到的一种“四步法”使教学理念落地的方法更多地可为广大教学管理者或教师在摸索和建立教学理念落地方法过程中提供一些方法性或思路性的参考。教学理念落地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学理念落地并服务于教学才是共同的目标。教学理念这种价值观或学校文化与教师教学行为发生有效链接,教师能够找到可自觉参照执行的与教学理念相匹配的教学行为标准之后,教学理念才能算是真正落地,才能真正服务教学和引领教学。
参考文献
[1] Dewey,J.(1897).My Pedagogic Creed.In:School Journalvol.54 (January ),pp.77-80.
[2] 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 李海,邓娜,杨小雯.论教学理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4,(5)
[5] 李斌.没有师生的幸福,哪来理想的教育,中国青年报,2012,(10)
[6]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刘庆昌.论教学理念的操作转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武晓燕
(山西省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 03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