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源性心理伤害给学生造成的危害

  【摘要】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重视德育为首,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可是,在现实中存在一些被歪曲了的教育现象,它给学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就此,我从自身教学实践谈点认识。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学生危害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8-0036-03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诚然,它要求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在我们校园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却还在发生着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例如:轻的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辱骂学生,重的有殴打学生,惩罚学生吞食粪便,强迫学生互打耳光,动手往学生脸上刺字,甚至剪断幼儿手指…… 等等,中小学生受体罚时常发生,且手段拙劣。它既伤害着学生的身体,更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严重破坏者教育和教师的形象,给社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这显然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背道而驰。文中把来自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伤害称为师源性心理伤害,并从列举各种伤害表现,伤害的原因及如何避免伤害谈点自己的理解。

  一、师源性心理伤害的表现

  据国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儿童时代常遭体罚的人中,有21% 患焦虑症,70% 患抑郁症,13% 酗酒,17%嗜毒。诚然,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种种伤害,正因为如此,体罚是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这在《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长年保护法》中都作了明确规定,这里我所要探讨的来自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伤害,即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是指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由于自身受文化层次、行为修养、职业观念和环境意识等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明显或不明显抑制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伤害行为。

  1.语言伤害,留下心灵创伤。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经常对学生冷言讽语,不把学生当作是教师施教的主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用善意的批评教育,动不动就对学生大加责难,特别是在文化意识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庞大的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教学方法单一、生硬,育人方法相对较野蛮,教师嘴边时常挂着“笨得像猪”、“不可救药”“儒子不可教也”等等之类侮辱性字眼去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或动不动以开除和喊家长来吓唬学生。如此,教师几乎成了“暴君”,使得学生完全站在教师的对立面,从而产生了消极厌学的心理,感觉到自卑和压抑,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造成性格内向,对人沉默寡言,怕羞。而就在学生时代来说,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养成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并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作对,久而久之,对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信,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努力完成。这样,就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容易养成胆小怕事,不敢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这部分学生必然带着伤痛和失落离开校门,走上辍学之路。

  2.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许多教师摆师道尊严,高傲骄横,不能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经常以否定性话语评价学生,学生有进步时视而不见,犯了错误时又横加指责和挖苦;缺乏爱心和耐心,缺乏对学生的情景教育,从而使学生失去心理平衡,产生种种心理危机,自暴自弃,忧郁和压抑,甚至绝望等等。例如,某校发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28人集体逃课的“事件”,据事后反映是因外语教师太厉害了,只要学生对她提的问题答不上来,她就会用非常尖刻的语言批评学生。她曾对一个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说道:你这脑子长的,当初你爸你妈计划生育时怎么没把你给计划了呢?使得这个同学很长时间抬不起头来。由于这位外语教师教得好,但却太厉害了,同学们上她的课特别紧张,为了避免挨训,许多人都采取只准备教师提问,提前借别班试卷、考试作弊等办法来应付教师。显然,一旦被老师发现必有更大的挨训。可见,教师的不健康的育人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表扬,而不是批评、责骂。

  3.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部分教师有时用“假”、“大”、“空”那一套教育学生,使他们自然不自然地染上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良习性。据一份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在一般场合自律性很强,表现也很优秀。但在一个人独处或上网的时候,却不能“慎独”,自律性较差,法纪意识淡漠,有的甚至产生欲望和良心的冲突。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教师的生活空间又较为狭窄,他们往往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关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们就会把来看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转化成怨气,怒气等带进课堂,影响了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正确感知和客观评价。

  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是“言传身教”,行为示范,它决定着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否则,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身心伤害。综上所述,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主要表现在语言上、行为模范上、意识观念上,以及对事物认知方法,评价和态度上等等。当然,以上仅是我对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影响的一点肤浅认识,教师是人之“楷模”,他们给学生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

  二、师源性心理伤害形成的原因

  首先,受教师的素质,责任心强弱的影响。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育文化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的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在这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师资队伍建设极为落后。在广大农村,能胜任中小学教师任务的教师大约只占有三分之一左右,而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没有受过严格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不懂心理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不懂得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存在有部分教师是为了生活而教书,缺乏责任感,没有把育人当作自身的第一责任。正因为教师有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导致他们不适当的教育行为,造成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某农村中学有一位教师,生意搞得红红火火,而教学成绩却每况愈下,据称他还把“经济”带进了课堂,要求班里同学每人向他买一本留言册,以图赚取一点实惠。当然,这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平,但却又怎么奈何呢!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才是解决的唯一办法。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缺乏艺术性,部分教师不懂教育规律,用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和要求学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工作者始终要坚持的教育规律。我们有的教师方法固定化,不深钻教法,而一旦教学成果不理想时,往往又会归罪于学生的不专心上课,课后不用功云云。其实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才是主导,好的导向作用才会有理想的结果。教师应因人而教,有的放矢。过高的要求学生或放任式的教育教学都是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相符的,它们都伤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也是产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一个原因。有人称,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于真空时期,教师实在摸不着头脑。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素质教育大张旗鼓,而应试教育又死抓不放。学校,家庭和社会认可的只有分数,并且把分数看成是一个教师工作得失的唯一衡量标准,在此作为职称、工资和奖金衡量的依据。因此,在分数制胜的教育大背景下,学校、老师和学生都不得不为分数而疲于奔命,哪还顾得上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教育。

  最后是老师压力很大,生存状态依然艰难。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随之人们不同需求的增加,部分教师面对自身淡薄名利,与世无争的思想发生了冲突。同时,教师职业仍得不到全社会普遍重视事实的存在,教师们难免会把一些愤懑、消极的情绪带进校园,自主不自主地传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和困惑,导致他们人格冲突。

  三、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产生的建议

  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十分重要。

  第一,教师应努力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勇于开拓,不惜奉献,精益求精;要乐教于人,有爱心和耐心。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双差生,应给予科学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情绪,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弥补人格的缺乏和不足。教师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作为施教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应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摆正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状态。教师绝不能把沮丧的情绪传给学生,始终应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学生。

  第二,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曾记得法国一位启蒙思想家曾经说过,要记住,在担当起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如能在学生面前始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这就是最令人满意且最容易见效的教育方法。

  第三,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中的杰出代表魏书生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坚持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公式,干出了令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望尘莫及的成绩。特别是在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自省,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在教学工作中,要善听学生意见和建议,与同学融洽相处,多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既能面向全部学生施加影响,又能关注个别同学的差异,尤其是对后进生要爱心和耐心教育。做到不抛弃,不歧视他们,把他们带出心理误区,让他们的心灵多感受一点阳光。

  第四,鼓励和表扬学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最本质的需求是被肯定。在教育活动中尤其需要鼓励和肯定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越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想找机会来证明自己。有时,对他们来说,一句平平常常赞扬的话语,一个和和蔼蔼鼓励的眼神,一点实实在在欣赏的微笑,都会使他们像在沙漠中看到了绿洲。因此,鼓励和赞扬在教育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激励手段,它可以强化上进心,求知欲,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教师要尽量地少批评,尤其是不要用尖酸刻薄的言语来批评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要用否定的语言来评价一个学生。我们都知道,那些不自信的人,往往就是在生活中每天都得到了太多的责备和否定的人。

  第五,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深刻认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严重性,并共同来关注这一话题。其实,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造成的后果比直接体罚、打骂学生危害学性心理面更广,隐蔽性更强。为此,家庭应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多和任课教师沟通,经常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积极、主动配合好学校老师的教育,教育部门应重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教师教育观念、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借全社会大兴终身教育之风,狠抓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落实目前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变只注重有没有学分,却忽视了学到内容多少的继续教育状况。另外,全社会应共同来关注教育,并关注教师的身心发展及工作生活条件,摆正教师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地位,不要给广大教师过重的教学和升学压力,改变对培养人才标准的认识。

  社会的进步与否,文明程度的高低,系于教师,系于社会对教育的关心程度。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是因为有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才赋予了他们神圣的职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师源心理伤害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得从大环境和小背景下去探讨。首先,国家应认真落实好有关教育教学的法律规章,使教师的职责更加细化,依法执教崇尚师德。其次,作为受教育者,应冷静地对待来自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伤害,要不断地调适自己,不要误解教师的苦心。作为学生的家长,更应该主动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其子女,绝不能纵容孩子,袒护孩子。

  总而言之,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广大教师应从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修养的角度去探讨自己教育的未来,以求不断适应改革中的教育,面对发展中的学生。

  孔召良

  (云南省镇沅县恩乐镇中学 6665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